當時不只是一口答應 Dotmore 的部落格廣告, 不只是我相信部落格廣告對部落格是有幫助的, 更者本來部落格觀察本來就應該是中立的, ....
但我當時看到我自己在部落格廣告的金額: 32.14 元, 我不禁笑了出來, 所以我丟了個訊息跟他們講, "應該要開個根號吧?"
而他們希望我看到數字後提供我進一步的意見, 所以說請我吃 Pizza 來研究他們的計算公式, 到最後, 果然還是一句話, 不要有太多的加權,開個根號就好...:)
當然開根號的結果是讓前面的人分配變少, 但對後面的點閱數與名次較少的人獲得較多, 因為我覺得對於給剛起步的人鼓勵, 比給前面的錦上添花更重要, 對部落格生態比較有正面...
但我真正給他的意見是, 要把一些數字公開, 而他們反而認為要的話完全公開, 所以後來最後的結論是全部公開, 從收到的錢, 分配的比例, 每一個人的比例都攤在陽光下, 這是我比較支持的想法...
這也是我一直說部落格觀察不加入他們部落格廣告的關係, 因為我在還沒有看到公式之前, 就知道他們跟 Google 是不一樣, Google Adword 是依照點擊付錢, 但他們比較是以頻道計價, 不會因為使用者的改變而改變當時的價錢, 只會影響下個星期的價碼, 因此部落格觀察若因此跟大家搶食既有的比例, 我覺得不好意思..
所以原本支持他們是應該部落格觀察要放, 但又怕比例的關係會讓大家數字變難看, 但若這樣的調整後, 我覺得就應該不用擔心超過跟部落客搶食的問題了... 畢竟不要去想誰搶誰, 而是若是廣告量變多, 他們收入變多, 比例不變, 但部落客能分配的大餅就變多了, 這才是皆大歡喜..
雖然看到很多人拿到許多錢, 但我只吃到幾塊 Pizza, 且事實上部落格觀察在這次所謂的合作案是分文未取, 也是希望他們真的能夠站穩後回饋整個部落格界, 而非只是部落格觀察, .....
當然我做真正的最後建議是, 可以發給不想要錢的人隨行卡, 不然賺不了甚麼錢還惹一身腥....
只是我們講了很多天馬行空的事,但他們的人手可能還不會那麼快完成吧....
最後在我走之際給我幾顆芭樂, 當作是他今天跟他們三小時討論的回禮..:)
及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說一句話: "對不起, 艾瑪"....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在 Search Rank (SEO) 納入 Users Signal (使用者訊號) 之後, Click Through Rate (CTR) 變成了一個不在只是 UI/UX 的最愛, 更是 SEOers 不得不提的事了. 當然 CTR 不是只有注重 SEO 的人才須要注意...
-
目前已知道 Formula/Equation 是: 1. Unemployment: ind*3+com-pop (分母是Pop) 2. Transportation: tra*5+100-pop (分母是Pop) 3. Criminality: sec*4+300-pop (分...
-
在這個 Blog 我的定義是, 只要是常常被人問的問題, 若又被人問及的時候, 我就會寫篇文章叫他過來看, 而不是我再講一次, 畢竟每個人都要講一次也挺累的, 所以才叫 "Gene Oral Speaking", 本質上是說話的內容, 轉到 Blog 來寫作或...
-
專頁儀表板除了作為社群編輯的工具外,更想做的是想要成為 "透過社群來了解社會" 的儀表板,因此對於 "屬性" 上做了各個面相的定義,除了常見的分類外,更重要的是依立場,議題來去 "標籤"。 因此會有 "...
-
一直有人在討論這問題, ....... 而我在去年的 Blogger Day 回答的很乾脆, 部落格很難擺脫置入性行銷, 因為所謂置入性行銷可以廣義也可以狹義, 與其討論這些問題, 我更希望作者能夠在任何時間發自內心的來寫, 而不是為了甚麼利益而去誇大或扭區... 我當時直接說,...
-
在這種看似乎人民的力量有一步進展的同時, 也是想以自己的專長進份心力, .... 在此時就想把規劃許久的 "Come out, As we speaking out....." 出櫃表態系統完成, 所以打算明天下午到晚上在忠孝東路的伯朗咖啡找個地方開始 C...
-
在寫作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 Custom Gadget 時, 有發現有幾個重要的參數: 1. Site ID: 這個網站的 ID, 目前並沒寫在任何 Open Social 的 Spec 2. Personal ID: 判別誰是誰的東西, 最主要是拿來...
-
雖然台灣的資訊科技網站或部落格真的很多, 但仔細看, 不少都是 "全文翻譯" 國外的網站, 不加任何自己的想法, 不然就是為了寫而寫, 此時來看, 不要說是獨立思考的創見已經看不到, 連獨立寫作的內容已經消失了. 這篇文章我早在去年 11 月時就想寫了, ...
-
最近很火紅的一篇文章就是: " 為什麼我甘願花 8 萬僱用法國工程師,也不給兩個台灣年輕人機會? ", 這篇文章點出很多問題, 其中是下面三項是重點: 1. 全球性市場後的台灣競爭力 2. 英文的重要性 3. 台灣正規資訊教育的問題 這三個問題應該...
嗚~~~~
回覆刪除說真的, 我不太了解他們現在的狀況, 但我知道他們打算分頻道, 但賣的不夠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