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2016 的 29 項 SEO 重點

雖然一直說, 會影響 SEO 的因素是數千種, 即使這不是開玩笑, 但這樣的數目不是可以讓人做事的步驟, 倒是有點像 Check List, 只是真的要縮到幾百種也一定有所缺漏, 所以有時須要系統去協助, 像最近 awoo 的 SEO Tool 就是可以協助的工具....

但對於已經在 SEO 深入的從業人員, 每次看這麼多東西是有點累, 其中有些因素是是老生常談, 甚至有些是已經過時, 所以在想鞤助大家用架構的思索看一下若是今年要做 SEO, 重點會是那些? 尤其是正在改變, 正在加重的項目.

雖說想要摘重點, 但隨便列出也有 29 項, 這些主要來源是一些文件, 建議書所整理出來的, 把相同概念的將予以統合, 或者有些甚至不合適台灣的排除, 分成八個大項目來說, 這樣應該會比較好理解:

A. 網站內容

1. 影片內容就 ROI 與品牌

內容雖然一直是重要的, 但影片內容在 2016 也越來越重要 (雖然 2015 也是這樣說), 但就現在已經實證影片內容對 ROI, 對品牌效果更甚文字內容, 甚至已經是沒有影片的內容會不會就意義少很多呢?

2. 聚合內容 (懶人包) 會比新聞更有效果

雖然說內容很重要, 但導引讀者來看內容更重要, 不只是解釋性新聞, 資料新聞學, 都是種導引, 其中包含聚合整理的懶人包也會變成視聽者的主軸.

3. 語意網路的應用更廣泛

語意網路從 2005 年講到現在, 現在已經超過 10 年了, 從 Tag (標籤) 的廣泛使用, 語意網路無論在內容, 在內部連結或使用者導引已經不再只是想法, 而是相當實用的事, 甚至會取代既有的分類概念, 變成不可或缺的事.

4. 內容 (文章) 越多 (越長) 越好

有在經營新聞網站的人應該知道, 文章內容太少, 或者是無法讓 Google 找到重點的新聞是不會收錄在新聞的 (但還是會收錄在網頁), 現在太多網站用無限分頁, 無限瀏覽等等技巧增加點擊或時間, 但沒有同時增加內容, 或許這也是這時代的問題, 但相對的由於 Content / HTML Ratio 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 內容 (文字) 在很多情形被乎略, 這也是種用搜尋引擎扭轉時代的力量嗎?

5. 獨特的圖片

不只是文要附圖, 現在很多網站的圖是隨便找別人的圖放上去, 在未來原創的圖片往往代表你對文章品質的要求, 每次都從圖庫找想吸睛的美圖, 就可能是沒有意義的內容農場文章,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種解決的方式, 但也有可能過兩年沒效果, 表示所有小編都能夠畫新圖?

6. 重覆內容太多會被消失

雖然 Google 說不會懲罰重覆內容, 但演算法中對於能夠過濾掉相同或類似的內容給使用者, 這絕對是好的使用者經驗, 但對於文章重覆授權, 或是沒去認真編輯整理的網站, 這就是個很大的警訊, 這件事從去年年底就開始, 之後相信會更明鮮.

7. 從關鍵字到主題性內容

在內容創作上不該只是注意關鍵字而已, 而是一連串的主題性報導, 這其中也包含內部連結的完整性, 其中也包含導引的過程, 所以須要的是把關鍵字, 標籤 (Tags) 如何包成主題, 甚至成為一個專欄專題, 都是很好的應用方式.

B. 使用者搜尋行為

8. 要想辦法攻占 Google Now, Siri 等 Agent (代理者)

雖然這些數位助理 (Digital Assistance) 大部份用的也是搜尋引擎的結果, 但若能夠找到使用者須求並能夠去界接起來, 不只能夠增加一個管道, 這也代表的 SEO 做得相當好, 當然中文這部份還是沒有做得很好, 但應該會越做越好.

9. 語音搜尋越來越重要

相對的要把新創的字能夠被大家使用, 甚至為了增加語音辨識的口語化搜尋, 要了解文字的關鍵字與口語的差異, 在手機的使用及便利上, 透過語音搜尋的數量越來越多, 而語音搜尋除了字詞關係, 更要記的語助詞.

10. 搜尋關鍵字會越來越像人發問

不只是語音輸入, 即使是文字輸入, 由於越來越多人為搜尋引擎的無所不能而當成是一個擬人化的代理者, 因此關鍵字與關鍵字之間不再只是 "and/or", 而是變成一個完整的問句機會相當高, 甚至還包含主客觀, 正負評的問法, 相對的, 文章內容或導引是否能夠有個相對應的來付和, 是編輯者與 SEO 專員要去思好建立的.

11. 自動完成 (Auto Complete) 聚焦內容

由於在搜尋的輸入列越來越多已經有自動完成的功能, 使用者可能在打前面兩三個字的時候, 就被導引到會有自動完成的關鍵字, 所以要花心思在去獲得這些搜尋引擎導引使用者的流量, 會獲得更多的流量.

C. 手機的影響 (Impact)

12. 手機的優化比桌機重要

已經有很多網站手機的使用比例超過五成, 甚至是八成, 尤其是考慮到覆蓋率的情型下, 只使用手機的人已經遠超過桌機的人, 所以手機的優化不只是在 UI/UX 而已, 在 SEO 也是更重要, 其中也包含 RWD 這部份.

13. App 的 Deep Link 會越來越重要

雖然這部份只對在手機上搜尋才有效果, 但不得不否認的增加一個曝光的機會在兵家必爭的 SEO 是不能放棄的, 尤其是應用 App 給使用者的網站更形重要, 雖然在台灣的中文部份搜尋出現的機會還是較少, 建議還是要開始準備.

14. 搜尋會越來越 Local, 尤其是有位置的資訊與有定位的使用者

由於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GPS 的準確度與速度越來越強, 且 Google Local 的完整度也一直在優化, 地點與地址都搜尋也越來越依賴 Google 與 Google Maps, 在這兩方向的進步下, 搜尋不只是內容與條件受到地理資訊會更明鮮, Google 肯定在未來也會如此做.

15. AMP (Accelerated Mobile Page)

不只是手機, 不只是使用者體驗, 不只是網站結構, 不只是網路速度, ... AMP 是一個很好的概念, 但這部份會不會成功沒有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 Google 一定會努力推, 所以至少會有段時間會是很夯的題材, 而要不要實作, 可能還是要看有沒有資源去做.

D. 社群訊號

16. 社群內容會被容易索引 (Index) 到

這邊說的社群訊號不只是 Like, Share, Comment, Tweet, Pin, ..... 在社群網站的內容已經不會被 SNS 認為是不可外洩的財產, 在於社群網路越來越公開的情形下, 透過搜尋引擎的流量的來源也被認為是相對重要的事, 所以社群內容的資訊已經可以很容易索引到的情形下, SNS 真的不只是社群流量的出口, 更是搜尋引擎流量的源頭.

17. 臉書搜尋會讓使用者導引到該有的地方

除了 Google 以外, 像臉書 Facebook 的搜尋也會慢慢成為一個引流的地方, 雖然 SNS 即使再怎樣不希望流量出去, 所以才會想要用 Instant Articles 來鎖住, 但除了內容網站, 還是有很多網站是無法硬是留下的, 最後臉書還是具有導引的功能, 而從臉書內部的流量, 除了粉絲頁外, Facebook 也一直改善搜尋, 只是最後這塊會是如何 SEO, 也是在於社群與內容交互應用的場域, 這策略將也會變得很複雜.

18. 社群的個人還是變成導向或索引內容的方向

社群的本質還是在於人, 也是個人, 廠商再怎麼多也沒有個人這麼多, 不只讓搜尋引擎認同, 要做夠有口皆碑後, 有源源不盡的連結與內容在產生, 若這又能夠被 Google 索引到, 這不是對 SEO 工作人員是多好的事情嗎? 但只是這最後是好事與壞事, 還是取決於產品與服務的評價結果, 這也是該小心的.

E. SERP (搜尋引擎結果頁)

19. 特化的搜尋結果會越被看見 (新聞, 地點, 影像)

除了廣告外, Google SERP 的結果頁還有 Rich Answer 與包含新聞, 地點, 圖片, 影片的搜尋結果, 這部份在雖然 Google 本身還是有自己的新聞, 地圖, 圖片, 影片等搜尋, 但放在主要的 SERP 還是會帶來很大的流量, 且這通常是在第一頁, 雖然這也是表示網站除了網頁外, 更要顧及其他媒質, 才能夠有最大的覆蓋效果.

20. Rich Answer

Rich Answer 出現在 SERP 的比例越來越高, 但這也往往代表這不只是 wiki 而已, 很多有 Rich Snippet  (Structured Data) 也可以參與戰局, 這點也跟 Google Now 有所相關, 最能夠讓使用者得到精確但完整的答案除了是深化網站內容與結構外, 知道 Google 有那些去做這塊, 或是怎去做這塊, 也變成兵家必爭之地, 雖然台灣並還沒真的開打.

21. 常態分配, 長尾分配, t 分配變得複雜

有時不是討論網站是在 SERP 的第一名, 或是前幾名, 而是想辦法讓使用者在這邊找到答案, 在很多情形下, 很多 SERP 使用者不只會點擊到第 10 名, 還會繼續翻頁, 但相反的, 有不少的頁面前三名就囊括所有的流量, 討論第幾名已經不是那麼有用, CTR 比名次還來得重要, 即使第一名也不代表是讓使用者就找到答案的情形下也不見得會穫得流量, 如何讓使用者認為這是答案, 除了從網站內容下手外, SERP 是不能忽視的.

22. 搜尋點擊的回饋

去年 Google 已經提出新的專利與演算法, 針對使用者對搜尋點擊回饋後的排名改變, 雖然這早就不是新聞, 甚至這也是 Yahoo 最被詬病的一環, 但 Google 提出的方法就複雜許多了, 包含 After Search, 等等, 畢竟 Google 也一直在 User Experience Optimization (SXO).

F. 網站使用者經驗

23. 使用者經驗與 CTR

這好像有點 OP 了, 雖然已經提過, 也不須要提三次, 只是這部份比以往更重要, 這邊不只是 CTR, 包含其他 Time On Site, Pages per Sessions, Bounce Rate 這基本概念外, 針對內容頁與中間頁的 UXO 變得相對重要, 只是這部份應該還要花更多時間的去籬清與定義.

24. 忠誠度與會員經營

除了上面的 UX, 從 GA 可以看到各種角度的使用者狀態, 包含忠誠度, 造訪週期, 點擊總數等等跟使用者行為有關的資訊, 這慢慢的也會變成 SEO 的因子, 甚至會員專屬內容占所有網頁瀏覽的比例也會變成一種參考後, 誰說經營內容不用管會員或使用者的?

25. Navigation 不要只是放廣告

無論上側邊欄或 Header/Footer 等等跟 Navigation 有關的事, 雖然這乍看之下跟內容無關, 甚至內容網站早就投降全部放上廣告, 但不代表正常的網站可以仿效或完全不管, 雖然美感是使用者經驗的一環, 但也不代表可以完全凌駕, 好好的思考 "內容以外" 不是代表只思考著如何放廣告而已, 有更多的事是要幫使用者想, 相信若真的做對, 使用者也會對網站有所回報.

G. 網站技術

26. HTTPS

網站就純技術部份而言是最不重要的, 但整個 SEO 有那個環節跟技術無關, HTTPS 不是新的技術, 但若還沒打算今年做的人是不是已經打算放棄網站經營了?

27. HTML5

不要說 Flash, 不要說 Java, 這場戰爭好像一面倒了, 雖然前端 Front-End 變成顯學, FE Framework 也不用討論了, 但離真的讓使用者經驗與 Search Engine Friendlily 的中間還有段路要走, 最保險的就是 HTML5 了吧?

28. 網站速度

最無聊, 最實在的因子就是網站速度, 這不只考驗著投資者, 經營者, 工程師, 也在挑戰搜尋引擎, 挑戰讀者, 以前這點有時是不值得一提, 但現在不同了.

29. 外部連結的懲罰越明顯, 要隨時注意排除 (其他)

不要以為大家都在做白帽 SEO, 就我所知還是有一大票的人在做黑帽 SEO, 甚至去陷害別人, 這邊不是要叫大家去陷害別人, 而是不要被別人陷害, 畢竟有太多為了 SEO 而 SEO, 偷內容的人, 此時往往也會帶你網站的連結, 若那個網站被 Google 認定是不良網站, 就很可能會牽聯到你.

30. Page Quality, Rank Brain

順帶一談, 網頁品質與智慧排名已經是去年的熱門關鍵字, 且這邊說的上面 29 件事或多或少也是跟這件事有關, 所以理論上是沒必要說了, 但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相關的文件, 因為還提到上面 29 件事沒提及的事, 不代表不重要, 只是代表 SEO 又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事了... 唉...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公道伯經驗(III): 要找怎樣的人才能夠寫出好政策?

Lukasik: 「我在高層,你在基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Crocker: 「我在基層,你在高層,所以你根本不曉得當時發生什麼事,以及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上面這兩句是取自於 "創新者們: 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 這本書的章節, 講的是 Internet 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與歷史, 他們在討論到底 Internet 是不是為了因應核戰威脅而產生, 上面這兩個對話, 真的是很好的註解, 但不是在講台灣的現狀, 只是大家應該很能感同深受, 因為這確實也存在我們台灣的政治與官僚體系.

這個現像嚴不嚴重? 大家都很清楚, 不然就不會有空心菜的說法出現, 當然另一個已經完全不知民意是甚麼的就不用管了, 但這個問題難道不能解決嗎? 也不是沒有辦法! 因此在做政策的投影片時, 初稿的作者是相當重要的, 其中有設定下面五個條件去尋找作者:


1. 找第一線有在做事正在實作的人

所謂的高手藏於民間是假的, 真正知道怎麼做事的人往往一直在做事, 或許他的思維不夠全面, 但多找幾個做事的人就可以找到最 "精實" 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相反的, 找 10 個或 100 個官員, 他們能夠產出的都是是不切實際的報告, 而且都是抄來抄去...

只是台灣的很多氛圍就是一直叫人進入舒適圈, 去做管理階層, 或是去做行銷包裝的人比較容易獲得較高的報酬, 但最後去了解事情與做事的人幾乎就沒有了, 或者是很難傳承, 這樣說台灣有競爭力是很困難的, 更何況最後訂定決策的人對事情又是一知半解, 這樣能做出好決策是相當困難的.

2. 不找官大學問大的人

官大學問大的問題不只是上面的問題, 也不只是下面的錯誤權威/假權威的問題, 雖然說所謂官員能夠看得較全面, 相對的離現實較遠, 最麻煩的還是你相信 "官員能夠公開公平的評斷" 嗎? 當然這問題若是把政治與資訊開放, 公開就能夠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甚至公平也能夠受到正面回饋, 但事實上現在的政策或決策的制定不是不公開, 而是不能公開, 因為往往向某種程度利益的傾斜.

雖然要把事情有全面的思維, 但這個全面的思維又不是靠真正意見的徵集或者是公開的討論, 到最後還是偏向少數人就能做決定, 或是這個過程與因素過於黑箱, 而最後看到的是官樣文章, 一個只有正面的政策鼓吹, 而不是正負面衡量的思考過程, 這樣的政治只會讓人更寒心, 與人民距離越遠.

事實上人民早就看穿這個 "官樣文章" 的狀況, 這也是須要再一次 "政治革命" 的原因, 只是我們也期望這個政府能夠擺脫這問題, 真的找能夠解決問題的第一線實作人員, 不是又找幾個高階經理, 高級官員, 資深學者, 若這些人能夠在這樣的圈圈找到問題, 台灣早就沒問題了, 而我們知道問題一直在那邊沒有解決, 這個絕不是換個總統政黨輪替就可以圓滿解決, 甚至說不定這新政府又來 "官大學問大", 這樣又持續這情形了...

3. 平常就對這議題有在發聲的人

雖然不是每一個實際下來做事的人都能知道問題與解決方式, 或者能夠清楚的知道問題在那, 甚至到提出真正好的解決方法是有落差的, 這邊所說的提出問題, 可能的解決方式, 甚至是實際的政策, 也都是須要經驗的累積, 須要長時間的跟人討論與互動才行...

雖然這點跟前兩點若是要同時交集是相當困難的, 甚至只能要求 : "管理與決策不是他全部的職務", 或是 "只要他不是完全不碰第一線", 能夠同時存在就了不起了, 甚至若還要符合下面這兩點整個就是不可能, 這或許是台灣的悲哀, 所有人都要成為經理人, 所有人都要成為官員... 最後變成這種狀況要如何改變?

而對這個議題有在發聲, 代表她平時會觀注這問題, 嘗試著解決, 甚至是去幫助他人, 這種人的意見是相當重要的, 畢竟更期待的是因為知道她從平常實作的累積經驗, 而有傳教士的精神, 若我們不能幫忙推一把就太可惜了.

4. 每個領域有其專精, 避免假權威

有一個名詞叫 False Authority, 這句話的是權威的誤用, 當然不只是官大學問大是一個誤用, 重點是因為台灣能夠長言善道的人太少, 而整個社會與媒體幾乎把資源聚焦在某些人的身上, 所有的問題都問這些人, 從天文到地理, 從棒球到國防, 事實上這些人不是說沒有足以成為權威的專家, 但不是所有領域都可以的.

或許也是 "關係" 的關係, 從政治圈, 到媒體圈, 台灣整個都似乎被這些 "專家" 所把持著話語權, 到最後 "高手藏於民間" 後就沒下文了, 因為這些圈圈很小, 本身是有很大的限制又無法開放, 即使有人有專業的素養與想法可以提出, 甚至下來做, 但被這個 "裙帶關係" 的既得利益者框住, 要能夠突破是相當困難的, 或許靠的是更多的資訊, 以及更能夠流動與透通的網路機制可以解決也說不定.

5. 能夠跳脫既有框架, 符合網路時代

所以除了上面四點之外, 更希望這個政策能夠建立一個更大架構, 更透明公開的思維, 或者是解決方法, 靠的是就是演化極快的網路時代, 因為一個理論, 到實現, 到成為產品, 到專案, 進一步成為想法與政策, 若不是透過網路, 這流程可能是從 10 年到 20 年以上, 但透過網路的溝通討論的效率, 已經不只是紅色三倍速, 而是十倍速的時代了.

當然有時這個第五點是單純的, 因為要符合前四點, 表示那個人除了有在做事, 更能夠公開提出方法與跟人討論, 基本上表示他一定能夠熟淰的使用網路, 只是他能不能做出跳脫既有框架, 對於各種解決方法不會有太多的成見, 而去判斷思考, 有時也很難檢驗, 只能從他平常的文章與做為下手.

-------------------------------

這次的實驗也是個開端, 上面說的五點也是存在這社會很大的問題, 但公道伯粉絲團經營之初較少被人重視, 所以要去徵初稿找到最佳人選也不是那麼容易, 甚至有時因為客觀條件與因素離真正實踐還有大段距離, 但這幾點一直是我緊記在心, 也請找人的盡量以這五點去尋找.

畢竟我們不能期待別人幫你解決這社會的問題, 好像是這是別人的事而不是跟你有關, 但事實上這個社會的很多事, 都是從自己做起, 從小事做起,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別人, 這社會才會改變, 造成社會改變的, 絕不是只有 "投票" 而已, 而是從我們持續的參與社會做起....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公道伯經驗(II): 扁平化組織是最大的方法論

若有人問我, 公道伯粉絲團能夠有這麼大的成果最大原因是甚麼, 我一定會說是大家缺一不可的投入, 而能夠做到這氛圍, 主要是靠所謂扁平化組織, 在沒有階層, 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每一個人都可以說不要, 或者是說我要, 這才是真正的扁平化組織.

1. 資訊與決策的透明化, 公開化

的確有人問是否能夠複製公道伯經驗, 要找誰來做事, 我真的是認為的確公道伯經驗是可以覆製, 但絕不是單純大家認知的找到 "Key Man" 那麼簡單, 執行這樣的事, 的確是不到 20 人就可以做到, 這或許也是扁平化組織的最大人數, 也就是每一個人對於相關的事都能夠讓所有人知道, 沒有經過中間人去轉譯, 就可以提高溝通效能, 此時靠的是資訊決策的透明化.

只是這前題對於既有的政治團隊是相當困難的, 畢竟政治的 "超額利潤" 也是架構在資訊不對稱, 尤其是在於習慣使用權力的人通常認為只有自己能夠做決策, 要把資訊與決策透明化, 扁平化, 或許是相當困難, 但在某些時候是相當有用的.

一個人的思考決策往往會有很多茫點與盲點, 透過更多的共議與討論, 才能夠更快的獲得比原本更好的結果, 而在這邊網路提供最好的工具, 無論是聊天室, 社團或討論區, 大家盡量使用每一個人都能看到的工具讓大家參與意見與決策, 就會產生很多很不錯的火花.

2. 合作先於分工

雖然說, 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專業, 都要有分化工作 (分工) 才能做得好, 但前題是要能夠先合作 (合在一起做事), 這邊說的合作, 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嘗試著把這工作一個人從頭做到尾, 但不屬於自己專業的不見得做得好, 但自己專業的部份一定可以做得好, 只是這句話代表的是: 你必須對這樣的工作連結有基本的經驗與概念, 千萬不是把工作推給同事說: 這很簡單吧, 我們明天就上線吧.

每一個工作有其專業, 代表也有其困難得地方, 若無法真心的感受到其他合作伙伴面臨的困難點, 會發現要把事情真的分化後去工作, 甚至之後把環結串起來, 沒那麼簡單, 說穿了若沒辦法很精確的把每一個環結的優點與缺點釐清, 最後一個作品可能是所有缺點的加總, 相反的若知道每一個環節缺點如何彌補, 最後的作品就是優點的加總.

而要做到這樣的事, 就是透過不斷的實作, 就像 Hackathon 一起做作品一樣, 一起嘗試著幫別人解決缺點, 而不是事不關己的放任不管, 甚至每一個人都很能夠 Full Stack (全層面) 的思考事情, 做事情, 會發現這樣的作品是超乎預期.

3. 扁平化, 去階層化

當然這邊說的扁平化指的是去階層化, 去中心化, 但不得不否認的, 在組織的運作多少還是會有某種層級, 但除此之外, 如前面所說的資訊與決策的透明公開, 甚至採用共議, 做事的人也是決策的人, 決策的人也要下來做事, 如前面所說的, 合作先於分工才是重點, 這也代表這樣的工作流程也是盡量的扁平化, 去階層化.

畢竟網路上的事情是瞬息萬變, 不可能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能準備好, 甚至每一件事都是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做做決策, 做反應, 若沒有這樣的扁平化, 去階層化, 無論是訊息傳遞的落差相當大, 工作流程的效益都會差相當多, 這樣還能夠期待有好的作品嗎?

4. 自發性, 自主性

一個作品能夠好的前題是做這個作品的人是想做的, 若這個作品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型下做的話, 很難是有好的作品, 也就說這份工作本身是製作的人是能夠認同, 他就能夠判斷甚麼樣的情況下是好作品, 相對的他對這作品不認同, 或是他所知有限, 只知道這是交辦的工作, 就很難做出好作品.

所以若是能夠自發性的, 自主性的想做這作品, 或者是認同這作品的必要性, 這樣的作品才能有精神, 有精神才能夠獲得認同, 所以在粉絲團的經營, 自發性與自主性是更重要的, 事實上這在內容產品也是更重要, 尤其是每次看到外包的作品, 或是 "業配文", 對於這樣的作品不只沒有精神, 甚至有時完全搞錯作品與受眾的屬性, 往往就會發生災難.

5. 避免團體迷思, 任何人都可以說不

相較之下, 一群人由於往往都是在同一個同溫層, 若沒有想清楚就會發生剛剛搞錯作品受眾屬性的災難, 這次選戰無論是 "洪秀柱的自嗨", 到 "朱立倫的咖啡", 這很明鮮都是 "團體迷思 (Group Thinking)" 的錯誤典範, 自己做得人不知怎樣看起來都覺得很好, 通常是因為沒有人敢站出來說 "不是, 我不完全是這樣想, 或是別人不見得會這樣想",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這個團體的是可以有向心力, 但不能同溫層的太嚴重, 大家要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思維, 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說 "不", 甚至說不的人知道要怎麼改才好, 且下去做, 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每一個作品若是有五個人說不, 五個人下去改得更好, 這樣的作品能夠不好才奇怪, 唯一怕的是說不的人只是想展現自己的決策權與優越感, 若不會這樣的話不會有問題.

在這個網路選戰團隊, 一定要有人生活在不同的網路社群圈, 包含 PTT, 包含部落客, 包含臉書, 知道每一個層面不同人的想法與大忌, 說穿了就是決策者本身也是生活在網路的人, 這樣就可以避免網路選戰發生錯誤, 大家應該有看到這次選舉有多少人犯了錯誤而落馬吧?

---------------------------

在這邊我也很感謝公道伯團隊的大家, 畢竟這些想法能夠實踐沒那麼簡單, 甚至經過這段時間的體驗與實踐之後, 我更覺得這件事是更重要, 甚至是決定這成果的首要條件.

很多人以為執行長是公道伯的人去做的, 但事實上這兩個組織除我之外沒有相同的人, 而我當時在執行長傳遞的思維, 要求, 概念, 主要也是上面的這幾點, 我也相信若能夠徹底實踐上面這幾點, 也能做出好的作品, 不是嗎?

只是在未來的台灣政治, 無論是行政團隊或者是國會, 能不能真的嘗試著透過網路技術與心態, 朝這方向走, 我認為這可能是 "未來政治" 真正的關鍵點, 因為這點剛好跟 "傳統政治" 是相悖互斥, 這個說不定就是最大的 "分水嶺".

公道伯經驗(I): 唯一成功的目標是成為經典案例

公道伯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實驗, 在過了大選後, 我覺得應該蠻有必要寫下來做一個歷史見證, 見證這一場華麗的失敗, 但也可能是很悲微的成功...

但說要寫, 還真的寫不完, 所以這次採取一個很不一樣的寫作模式, 之前我很喜歡用前因後果, 從想法到實作, 從大綱到細節, 但事實上, 真正造就這次公道伯經驗, 雖然有很多大架構的思維邏輯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些實作細節, 因此這次完全是以 "特殊性" 做排序, 以比較特別, 比較少人提及的放前面, 較多老生常談的放後面.

甚至或許一開始要開宗明義去說, 為甚麼在這個 "國民黨不倒, 台灣不會好" 的年代做這種事, 但在我認知反倒是沒甚麼重要性, 要去一開始做 "辯解" 的, 所以應該會放在後半段才會提, 所以若想置疑這事的人, 請在後半段等我寫到再來討論吧.

好, 就開始吧...

------------------------------

雖然這的確是還沒開始時, 就已經設定這次的企劃有三個目標, 第一個目標就是唯一成功的目標:

把這次的網路選戰, 即使無法樹立一個全新典範, 也要嘗試著成為一個經典案例.

也就是希望把之前無法實踐的事, 在這次機會去完成, 雖然大家一開始想到的可能就是 "圖文投影片", 或是 "解釋性新聞" 等等的事, 但這些都是表面, 因為這些都是果而不是因, 真正的幾個目標反倒是下面這幾項:

1. 真正實現內容為王, 以有價值的內容優先於行銷廣告

我們知道台灣的媒體現在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網路媒體的價值一直被傳統媒體打壓, 整個廣告價值相當低, 而傳統媒體又慢慢式萎後又面臨到無法轉型, 或不習慣網路廣告的方式, 最後變成 "小時不用功, 長大變記者" 的冏境, 現實就是: "一個記者一天要寫四到六篇新聞", 在這種情型下說要談甚麼內容為王, 還不如談內容農場, 用複置的較快達到老闆要求.

而這次的實驗, 因為沒有點擊數與廣告量做為 KPI, 唯一的 KPI 是 "觸及數", 再加上沒有像一般媒體的成本預算做限制, 所以一開始就是以一個人四到六天產出一個內容, 或是四到六人一天產出一篇的資源來做計算, 拋棄一般媒體用極少的資源產出很難有好品質的內容, 把一般廣告預算放在真正製作者身上, 以口碑行銷做為主要的方法 (好像我一直都是用這模式).

2. 以提出方案來討論為主軸, 取代常用的批評手法

雖然說以內容為最主要的目標, 但這次選戰我們也還是看到大多數還用 "較為偏頗" 的方式來做論述, 說明白一點就是用負面選戰, 把一些經不起考驗的事拿來做為攻擊對手的手段, 但只要在投票時發揮到效用就好, 但更麻煩的是更須要完善討論的公供議題, 包裝成已經早有答案卻是很難實踐得政見.

而在後面我會有一篇討論為甚麼公道伯粉絲團的內容能夠如此引起廣泛討論的原因, 但其中也是在提出方案與政見時, 不會一昧的說這個政策的好處, 或者是攻擊別人的想法是問題的, 畢竟任何事情都是有一體的兩面, 也一定有好有壞, 沒有把這事情的好處與壞處拿出來討論, 跟本是某種角度是在欺騙選民.

有人說, 網路讓選戰的議題討論與爭辨的速度加快, 這其中不只是因為許多資訊慢慢公開, 更者是傳播的管道也有很大的變化, 雖然我們相信真理越辨越明, 但這往往要負出很大的成本與代價, 畢竟負面宣傳手法的成本很低, 效果很快, 但若還是用這種方式去打選戰, 只是又把我們不期待看到的事又多加一筆罷了.

3. 以觸及率為最主要 KPI 而非粉絲數 

畢竟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政治選舉企劃, 若觸及數沒有百萬或千萬就沒意義, 在網路選戰中, 真正要去影響的不是既有的政治人脈, 也不是地方組織運作的造勢場所, 而是去與那些數百萬到千萬等級的中間選民對話, 更不是那種幾萬到幾十萬的瘋粉自嗨的地方, 嚇跑住在中壢的理性選民的結果, 而是透過前面說的內容與討論, 讓大家去參與政治.

所以無論是粉絲團按讚, 或是在動態牆按讚或留言, 都不是重點, 跟整體觸及率影響最大的是: "留言分享數", 以及之後的分享後的按讚, 留言再紛享的數目, 甚至最重要的是透過讀者分享時的 "評論與見解", 是粉絲團經營最最最珍貴的資產, 因為一般在粉絲團留言的, 很容易留於自炫, 自嗨, 很少有建設性的意見, 相對的分享者轉到自己的動態牆時的 "話語", 才是最真誠, 才是經營粉絲團者該去注意的事.

包含到最後有人發現只要設公開, 已按讚, 我們一定會去按讚, 尤其是有加註自己想法的更不會錯過, 這不只是鼓勵讀者願意分享, 更進一步的提高觸及數, 甚至從裏面的建議的確也造成了粉絲團在經營方針的修正, 甚至變成了特色.

-----------------------

的確, 最後公道伯粉絲團最後成為一個極具特色的粉絲團, 尤其是以原創內容為中心做出發, 這不只是在之前政治公關類型的粉絲團沒有看過的, 甚至也沒有這種高規格創作為主的粉絲團來展開運作, 這也是成為一種經典範例, 只是這不是原先設想的目標.

接下來嘗試著把更多的想法與細節經驗給大家知道, 畢竟當時做這件事, 目的是讓台灣的大家一起成長, 而不是想要把經驗藏私, 認為透過這樣的互動, 才是能夠讓台灣政治或產業, 或是媒體更好的觸發因素之一, 我也知道我須要學習成長或被接受挑戰的空間還相當多....

只是到時有沒有時間寫, 我就不知道了, 畢竟我主要的職務只是一個工程師, 持續的參與社會工作, 創造想要的台灣政治不是我的本行, 所以在這邊先預告會寫的內容, 若有誰想要先知道, 歡迎請我喝咖啡或吃飯 (限朋友), 而會不會寫完, 我也不知道, 呵....
  • 扁平化組織是最大的方法論
  • 政績取代政見, 不是助選團而是實踐團
  • 政策型成的綱要與條件
  • 粉絲團貼文準則與檢核 
  • 網路是種專業, 網路選戰也是
  • 文創與二創在選戰的重要性
  • 打造國會圖書館成為政治中介
  • 三個主要議題: 教育, 職場, 國會
  • 新文易數如何做為風向探知系統
  • 網路正規軍的組合, 自媒體的未來
  • Democracy 3.0 (民主 3.0)
  • 為甚麼參與公道伯?!
若等不及看我寫的話, 可以先讀我之前寫過的兩篇文章:
像上面這兩篇的概念既然寫過了, 就不會做重工了.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2015 年的年記

選舉前一直沒有心思好好回顧去年過得如何, 雖然一月已經過了一半了, 但現在已經可以好好想去年所發生的許多事情, 照慣例還是排出前十名就好:

1. 新文易數: 新文易數雖然是在 2014 年年底就開始寫了, 但真正的實作與成熟一直是要到三四月才告一段落, 甚至六月時又有一個新的突破, 這不只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甚至下面的幾件事, 可以說是我去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不為過.

2. 公道伯: 雖然一開始跟新文易數無關 (是因為林克傳說), 只是我以新文易數為主軸講了不只十場演講與課程, 但公道伯對我一整年的影響還真不小, 尤其是在 10/12 之前, 這部份我在未來應該會嘗試著寫不只一篇來跟大家講始末與感想, 甚至一些絕招密辛.

3. 工作: 扣掉因為選舉的顧問約, 這一年的工作數目雖然保持不變, 但不是沒有改變, 而是少了三個, 也多了三個, 讓我覺得最可惜的是離開做了八年的數位文化協會, 但畢竟 ADCT 也逐漸成長, 我的角色也慢慢失去了吧, 但除外也回鍋了兩個工作, 幸好表示我的 Credit 還是在的.

4. 第三勢力, 執行長, ....: 除了公道伯外, 我更想要讓第三勢力的人了解網路, 使用網路, 所以做了幾個網站協助, 也開社團, 定期開會, 除外也嘗試著以相同的理念幫支持宋楚瑜的一群年輕人建立執行長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團隊), 事實上還有三四個人找我幫忙, 我也蠻願意的, 只是在最後無法建立好模式後放棄.

6. 演講, Hackathoon, ....: 由於資料科學與新文易數的關係, 今年有不少次演講與論文發表的機會, 當然也聽了幾次演講, 包含黑客松, 今年主要也參加了四場較大的, 包含新竹, 電腦公會,  資策會, DeCoHack, 只是有的是參賽者, 有的是評審.

7. 小孩與家庭: 除了工作外, 家庭生活的改變較少, 倒是大隻的小孩開始上國中, 小隻的轉校回永和 (永平), 至少接送與生活型態一定會有所變化, 至少就沒甚麼陪小孩打桌球與運動, 這就很明顯了.

8. 遊戲: 雖然吃飯睡覺沒甚麼好寫的, 但打東東是值得提的, 其中 2015 年玩得遊戲中, Simctiy Buildit, Fallout Shelter, Beyond Earth: Rising Tide, 以及延續的 Boom Beach 跟 TribeZ and Castle 都是去年玩較久的遊戲.

9. 家慈生病: 雖然不是甚麼大病, 但家父也同時感冒我也緊張的跑回台南兩趟, 也感謝同事的配合讓我可以多花點時間在台南.

10. 旅遊: 理論上旅遊應該是生活很重要的點綴, 去年主要是有宜蘭三日遊, 農曆過年去墾丁五日遊, 及前兩個星期也在淡水懷舊住了三天.

本來理論上還有三件事可以寫, 一個是看美劇, 尤其是 OVO 與最近的 Netflix, 而在公道伯之前也努力的看 MOD, 或許可以有機會寫一篇.

但另外值得再獨立寫一篇的是 "消費", 尤其是 "3C 部份", 或者是科技使用的部份, 我覺得身為工程師, 就應該認真討論這件事, 只是就看我有多少時間, 但我相信比較多人是希望我寫有關粉絲團經營從政的理念與想法吧?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得票數與網路聲量真的有關係嗎?

當我們做出一個系統, 最希望知道的是有沒有檢定判讀的能力, 不然價值與意義就會少很多, 而在做未來國會的時候, 很多人問我, 網路聲量是否能夠轉化成得票數? 事實上我也是很好奇....

首先一開始, 就直接算出得票數與網路聲量的相關性 (相關係數), 得出來的答案是:

r = 0.41

這數字誠實說蠻沒有參考價值的, 畢竟這數字說是有正相關沒錯, 但通常定義是:

低度相關性: |r| < 0.4
顯著性相關: 0.4 <= |r| < 0.7
高度相關: |r| >= 0.7

這個 0.41 真的只是剛好過顯著相關的門檻, 但離高度相關真的無法說服別人.

但接下來我們在想這會是因為政黨的關係嗎? 所以就以不同政黨再算一次相關性, 而低於 2 人的就沒辦法算, 所以台聯與新黨就沒辦法計算, 算出來的結果如下:

此時就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數字:

1. 民進黨的得票數跟網路聲量幾乎可以判定是沒有相關, 比 0.4 還低的 0.23.
2. 國民黨的相關性也只是過 0.4 的 0.46, 相關性也不算大.
3. 時代力量的相關係數高達 0.81, 這真的代表是網路的政黨嗎?
4. 親民黨甚至是高達 0.99, 但主要是親民黨的落差相當大, 認真經營地方的粉絲團也會經營, 反之亦然.
5.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綠社盟) 的得票與網路聲量相關性超低.
6. 民國黨的相關係數 0.04 可以說是無關了, 或許因為廣告扭曲了這數字.
7. 信心希望聯盟是最有趣的政黨, 網路聲量越高, 得票數就越低, 相關係數也高達 0.74, 只是是負值, 這會不會可以證明這政黨的主張, 完全無法在網路受到檢驗.

其他政黨我也沒認真去分析, 但大家可以去看原始資料, 歡迎複製回去自己算.

但算完後我倒是很想畫個圖, 只是一畫就發現得票, 聲量高的都很大, 小者都擠在一起, 所以只好取對數再來畫, 此時就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事實上這不是線性的關係, 而是指數的關係, 此時再算一次指數的相關性, 得到的結果是:

r = 0.74

就相關性而言已經算是高度相關, 這也代表是, 若你沒有真的透過網路經營到一定程度, 很難回饋成選票, 換個角度來想, 網路聲量雖然能夠跟得票數有相當大的關係, 但通常也是要足夠大才行, 甚至可能也是因為傳統大眾媒體效應相互加乘的效果, 才導致網路聲量與得票數都有出來.


而回頭看對數的相關性, 發現大部份都沒有差距, 唯獨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這現像最明鮮, 相關係數從 0.19 得不顯著相關升到 0.54 的顯著相關,

1. 網路選戰的效果也是要看政黨, 而時代力量是個網路選戰的指標, 相對民進黨的勝選跟網路沒甚麼相關.
2. 網路聲量的確是可以做為得票數的先驗指標, 只是有時對小黨更是個 "門檻".
3. 若真的是用錢砸出來的, 可能相關性就會很低.
4. 信心希望聯盟以後請不要在網路出現, 請在教會宣傳就好. (1/21 加註: 經人提醒, 應該改成當時信望盟的網路行為與主張反而把選票趕走, 應該要修改溝通策略或政見, 才能透過網路獲得更多選票...)

雖然未來國會的真正重點不是在選舉, 而是透過這樣的系統, 讓我們知道國會在做甚麼, 也是想要透過這樣的系統, 讓國會知道真正的民意, 所以不只期待 2 月 1 日的新國會, 未來國會也會在那時做一個改版, 成國會與人民的橋樑.

這份表的原始資料: https://goo.gl/UhfiVo

註: 得票數來自中選會, 網路聲量來自候選人臉書粉絲團的談論數 20 天平均..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綠社盟的網路選戰真的能夠成功嗎?

在做未來國會之前, 我一直認為目前台灣的政治人物在網路工具的使用還是很糟, 一開始我都認為現在從政者對網路都不太了解, 但隨著選戰的升溫, 慢慢不少候選人包含競選團隊都把網路工具拾了起來, 這也是令我意外的.

當然會有這原因是甚麼? 主要原因是 2014 台北市長選舉給大家的啟示, 加上去年媒體也隨著粉絲團起舞, 從一開始的 "柱仔姐" 到 "公道伯", 大家發現這是種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事, 幾乎有 Sense (感知) 的政治人物都了解該如何做了.

未來國會做出來時, 就發現對網路媒體最熟悉的政黨果然是民進黨, 但接下來的還是擁有相當資源的國民黨, 但經過兩個月的經營又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現在就以 "不分區候選人" 的角度來看, 第二名已經不是國民黨, 而是原本第三名的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綠社盟)" 已經進到第二名, 甚至第三名不是國民黨, 而是媒體關係相當好的新黨, 國民黨只能區區第四.

其中最另人意外的 "綠社盟", 尤其是在沒甚麼資源下以些微之差輸給民進黨而已, 遠遠拋開三四名, 而第五名第六名是台灣團結聯盟與時代力量也是有點差距, 為甚麼社民黨能夠有這樣表現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像, 這是有原因的.

1. 綠社盟沒甚麼資源打資源戰, 地方造勢, 能夠比的只有網路空戰, 也就是靠政見的討論來促成聲量, 但這也是網路的真正精神.

2. 綠社盟的候選人互相的學習, 尤其先是許秀雯與張麗芬的開始, 到所有區域立委都找到不錯的支持者, 最後綠社盟沒有人沒有粉絲團, 所有候選人都有 2K 以上的討論數.


有人說, 因為網路而起的應該是 "時代力量", 事實上能夠善用網路聲量的只有三四位明星, 但這些都是參與區域立委而不是不分區, 造成不分區的候選人只剩 徐永明 與 Kawlo Iyun Pacidal 對網路熟悉而已, 其他都不算及格.

當然若是以及格的角度來看, 綠社盟是唯一全員及格的, 而其他政黨, 很不幸的及格的比率都是一半以下, 包含民進黨, ... 甚至以 113 名的立委席的角度來看, 唯一不在 113 名的綠社萌是 130 名的吳紹文, 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只是這次選舉離真正網路化還有段距離, 但我倒是蠻期待這次透過網路跟大家溝通最好的綠社盟這次選舉結果會是如何? 是會能夠有所斬穫呢? 還是全軍覆沒, 就看我們的判斷與行動吧...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未來國會 -- 沒有絕對的中立與客觀, 只有個人的立場與主觀


選舉若只是去投票的話, 那就太簡單了, 透過選舉, 了解那一個人事物是否跟你想法一樣的, 或對你有利的, 是很重要的事, 只是這有那麼簡單嗎? 當你拿起選舉公報時, 就發現這不是件簡單事, 因為:

1. 每一個人的政見大都很像
2. 每一個人的政見大都很空洞
3. 但大部份的政見都只是口號或選舉用

在設計未來國會時, 就已經有幾個 "偏見" 存在:

1. 嘗試著幫大家解讀學經歷與政見
2. 不只讀取從死板板的政見, 會參考這個候選人曾做過的事, 或簽署過的議案
3. 希望候選人能夠過臉書粉絲團與選民溝通
4. 粉絲團的文章應該要有政策與政見的討論, 而非只有競選口號與行程
5. 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角度來衡量候選人
6. 希望透過網路的透明度, 來更全面的檢驗候選人
7. 嘗試著建立這個候選人的連結, 無論是其他網站或是新聞資訊

這系統說穿了有一個最大的偏見就是:

"候選人不該只是用喊的方式去要求大家支持, 而是好好的在網路上跟大家討論"

只是這方法並不適用所有的選舉, 尤其是大家知道選舉除了網路這個 "空軍" 外, 還有地方的 "海軍" 以及自己的 "陸軍", 只是這系統在未來不是因為選舉完就結束, 真正的目的是建立未來國會, 而非單純的只適用選舉.

所以這系統的資訊源有幾個:

1. 中選會的資料
2. 臉書粉絲團
3. 各個團體的連署書, 如沃草 (Watchout)
4. 選舉黃頁 (江明宗) 與立委投票指南 (g0v)
5. 新文易數
6. 辛苦的工作人員輸入或連結

但這個偏見更希望的是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角度去檢視候選人, 無論是從學歷, 經歷, 或者是串連, 等等, 而現在已經有 50 個徽章讓大家從 +3 到 -3 來做評分, 你認為這個角度對你是加分的, 就選 +1~+3, 但若你認為這對你是扣分的話, 就選 -1~-3, 最後可以從自己的選區, 或是全國, 不分區等等都可以.

所以這系統的排序, 一律是以臉書的 "談論數 (Talking About)" 來計算, 因為這會最接近網路的聲量, 即使你是用廣告宣傳的, 但很難是靠不存在的帳號來衝量, 因此聲量越高, 會排在越前面.

最後在這邊徵求徽章的來源, 雖然這系統已經算完善, 而原本是希望大家來自訂徽章, 只是這個 UI 與邏輯來不及在這次實現, 所以只好是用工作人員的方式補完, 所以若您是有想要用甚麼樣的角度 (非地方建設) 來看候選人, 且能夠提供名單的, 且不吝提供給我們.

每次都忘了說網址: http://capitol.tw/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幾個網路選戰最熱的選區....

本來想分析的, 但現在沒力氣, 就直接列出來讓大家看...

三個人都很強的...








 

只有兩個人很強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