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問我, 公道伯粉絲團能夠有這麼大的成果最大原因是甚麼, 我一定會說是大家缺一不可的投入, 而能夠做到這氛圍, 主要是靠所謂扁平化組織, 在沒有階層, 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每一個人都可以說不要, 或者是說我要, 這才是真正的扁平化組織.
1. 資訊與決策的透明化, 公開化
的確有人問是否能夠複製公道伯經驗, 要找誰來做事, 我真的是認為的確公道伯經驗是可以覆製, 但絕不是單純大家認知的找到 "Key Man" 那麼簡單, 執行這樣的事, 的確是不到 20 人就可以做到, 這或許也是扁平化組織的最大人數, 也就是每一個人對於相關的事都能夠讓所有人知道, 沒有經過中間人去轉譯, 就可以提高溝通效能, 此時靠的是資訊決策的透明化.
只是這前題對於既有的政治團隊是相當困難的, 畢竟政治的 "超額利潤" 也是架構在資訊不對稱, 尤其是在於習慣使用權力的人通常認為只有自己能夠做決策, 要把資訊與決策透明化, 扁平化, 或許是相當困難, 但在某些時候是相當有用的.
一個人的思考決策往往會有很多茫點與盲點, 透過更多的共議與討論, 才能夠更快的獲得比原本更好的結果, 而在這邊網路提供最好的工具, 無論是聊天室, 社團或討論區, 大家盡量使用每一個人都能看到的工具讓大家參與意見與決策, 就會產生很多很不錯的火花.
2. 合作先於分工
雖然說, 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專業, 都要有分化工作 (分工) 才能做得好, 但前題是要能夠先合作 (合在一起做事), 這邊說的合作, 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嘗試著把這工作一個人從頭做到尾, 但不屬於自己專業的不見得做得好, 但自己專業的部份一定可以做得好, 只是這句話代表的是: 你必須對這樣的工作連結有基本的經驗與概念, 千萬不是把工作推給同事說: 這很簡單吧, 我們明天就上線吧.
每一個工作有其專業, 代表也有其困難得地方, 若無法真心的感受到其他合作伙伴面臨的困難點, 會發現要把事情真的分化後去工作, 甚至之後把環結串起來, 沒那麼簡單, 說穿了若沒辦法很精確的把每一個環結的優點與缺點釐清, 最後一個作品可能是所有缺點的加總, 相反的若知道每一個環節缺點如何彌補, 最後的作品就是優點的加總.
而要做到這樣的事, 就是透過不斷的實作, 就像 Hackathon 一起做作品一樣, 一起嘗試著幫別人解決缺點, 而不是事不關己的放任不管, 甚至每一個人都很能夠 Full Stack (全層面) 的思考事情, 做事情, 會發現這樣的作品是超乎預期.
3. 扁平化, 去階層化
當然這邊說的扁平化指的是去階層化, 去中心化, 但不得不否認的, 在組織的運作多少還是會有某種層級, 但除此之外, 如前面所說的資訊與決策的透明公開, 甚至採用共議, 做事的人也是決策的人, 決策的人也要下來做事, 如前面所說的, 合作先於分工才是重點, 這也代表這樣的工作流程也是盡量的扁平化, 去階層化.
畢竟網路上的事情是瞬息萬變, 不可能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能準備好, 甚至每一件事都是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做做決策, 做反應, 若沒有這樣的扁平化, 去階層化, 無論是訊息傳遞的落差相當大, 工作流程的效益都會差相當多, 這樣還能夠期待有好的作品嗎?
4. 自發性, 自主性
一個作品能夠好的前題是做這個作品的人是想做的, 若這個作品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型下做的話, 很難是有好的作品, 也就說這份工作本身是製作的人是能夠認同, 他就能夠判斷甚麼樣的情況下是好作品, 相對的他對這作品不認同, 或是他所知有限, 只知道這是交辦的工作, 就很難做出好作品.
所以若是能夠自發性的, 自主性的想做這作品, 或者是認同這作品的必要性, 這樣的作品才能有精神, 有精神才能夠獲得認同, 所以在粉絲團的經營, 自發性與自主性是更重要的, 事實上這在內容產品也是更重要, 尤其是每次看到外包的作品, 或是 "業配文", 對於這樣的作品不只沒有精神, 甚至有時完全搞錯作品與受眾的屬性, 往往就會發生災難.
5. 避免團體迷思, 任何人都可以說不
相較之下, 一群人由於往往都是在同一個同溫層, 若沒有想清楚就會發生剛剛搞錯作品受眾屬性的災難, 這次選戰無論是 "洪秀柱的自嗨", 到 "朱立倫的咖啡", 這很明鮮都是 "團體迷思 (Group Thinking)" 的錯誤典範, 自己做得人不知怎樣看起來都覺得很好, 通常是因為沒有人敢站出來說 "不是, 我不完全是這樣想, 或是別人不見得會這樣想",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這個團體的是可以有向心力, 但不能同溫層的太嚴重, 大家要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思維, 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說 "不", 甚至說不的人知道要怎麼改才好, 且下去做, 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每一個作品若是有五個人說不, 五個人下去改得更好, 這樣的作品能夠不好才奇怪, 唯一怕的是說不的人只是想展現自己的決策權與優越感, 若不會這樣的話不會有問題.
在這個網路選戰團隊, 一定要有人生活在不同的網路社群圈, 包含 PTT, 包含部落客, 包含臉書, 知道每一個層面不同人的想法與大忌, 說穿了就是決策者本身也是生活在網路的人, 這樣就可以避免網路選戰發生錯誤, 大家應該有看到這次選舉有多少人犯了錯誤而落馬吧?
---------------------------
在這邊我也很感謝公道伯團隊的大家, 畢竟這些想法能夠實踐沒那麼簡單, 甚至經過這段時間的體驗與實踐之後, 我更覺得這件事是更重要, 甚至是決定這成果的首要條件.
很多人以為執行長是公道伯的人去做的, 但事實上這兩個組織除我之外沒有相同的人, 而我當時在執行長傳遞的思維, 要求, 概念, 主要也是上面的這幾點, 我也相信若能夠徹底實踐上面這幾點, 也能做出好的作品, 不是嗎?
只是在未來的台灣政治, 無論是行政團隊或者是國會, 能不能真的嘗試著透過網路技術與心態, 朝這方向走, 我認為這可能是 "未來政治" 真正的關鍵點, 因為這點剛好跟 "傳統政治" 是相悖互斥, 這個說不定就是最大的 "分水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有時我總對自己做的東西沒甚麼信心, 從 Plurk.tw 一直到做了很多延伸的應用, 尤其自己知道美工排版不行, 所以常找人合作, 其中一個東西就是 "噗熱浪"... 事實上 Plurk.tw 比 Plurktop 還早做, 當然我們這邊只能從發文說開始運作開...
-
我是不做 "Me,too" 的, 但我知道粉絲團經營最重要的共同指標, 一個是觸及數, 另一個是互動數, 但這數字只有經營者知道, 即使從洞察報告可以看到你加觀察的幾個粉絲團, 最近文章的互動狀況, 但還是離真的狀況有點距離, 除外粉絲團可以比較的就是 ...
-
在系統調校的一開始, 我一定會問大家一個問題: "系統負荷 60%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系統負荷 6%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當然這個 "過高過低" 指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現像, 而在之前要有一個前提: "何謂不正常?", ...
-
總統府網站雖然相較很多網站並不是那麼重要, 但也因為其特殊性以及政治立場的角色, 是很容易一直被拿出來討論的, 至少這幾天就 Alexa 的觀點來看, 從 3000 名外進到 3000 名內 (見右圖), 流量也瞬間多了四倍, 也可以當作是一個小型的壓力測試了.. 至少這段時間也...
-
我們都知道網路詐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不下於假新聞, 雖然這些事都不是在網路上獨特的社會現像, 因為在現實社會這些欺騙的事層出不窮, 但透過網路的高效率散播, 有時比現實社會來得嚴重. 在臉書投廣告, 大部份都是須要透過粉絲團來操作, 若是我們能夠 "定位...
-
目前已知道 Formula/Equation 是: 1. Unemployment: ind*3+com-pop (分母是Pop) 2. Transportation: tra*5+100-pop (分母是Pop) 3. Criminality: sec*4+300-pop (分...
-
專頁儀表板除了作為社群編輯的工具外,更想做的是想要成為 "透過社群來了解社會" 的儀表板,因此對於 "屬性" 上做了各個面相的定義,除了常見的分類外,更重要的是依立場,議題來去 "標籤"。 因此會有 "...
-
這幾天,公布了台南與高雄這兩個地方的民進黨內部的電話民調,雖然這跟真的投票沒有絕對關係,但做民調是很花成本的,當然除非有內參保密民調與對外公開民調外,民調還是很有效的 "政治工具"。 談論人數一直是很好的指標,尤其是在選舉的時候,因為選舉最後決勝負是得票數...
-
一些無聊晃進來的朋友應該有發現, 左上角多了幾個之前沒看過的 gadget, 因為我又開始做無聊事了... 看到許多人裝 Google Friend Connect, 而我個人對較為開放的 Protocol 是採較為正面的態度, 所以就裝起來玩玩看, 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