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政治人物在噗浪數字模型操作型定義!?

在之前有說, 噗浪的名人有四種或兩種...

1. 本來在部落格就有足夠份量的
2. 在其他網路社群就知名的人
3. 透過噗浪建立起自己勢力的噗浪客
4. 在現實社會(非網路族群)的名人

前三種指的是網路人士, 第四種指的是開始運作網路(噗浪)的人, 當然前題必須去區分幾種:

1. 人, 自然人或個人
2. 機器人, 或表面是人但利用機器人的人
3. 團體, 或表面是個人但由團體操作的人, 其中包含媒體或組織

而這才是可能最模糊的問題, 許多政治人物倒底是自己噗的還是靠助理操作的? 事實上這點才最麻煩的, 但在此時我們到底要不要討論助理有沒有介入, 或者是介入到甚麼地步來作為區分, 倒是不是重點, 而是噗浪在這種政治運作該是如何? 或者是我們的期待是甚麼?

就其他噗友對政治人物的觀點是:

是否政治人物真的肯跟其他噗友作互動, 包含是否能夠聽到政治人物的真心話, 以及是否能夠把群眾的話傳達給這些政治人物.

當然政治人物在思索的除了上面的因素, 可能更多的是:

是否透過噗浪能夠爭取更多人的認同, 進一步獲得支持或選票.

這兩個觀點看起來很接近, 但也是不太一樣, 其中包含:

1. 政治人物是否只是單向利用噗浪, 作為最便宜的大眾傳播工具
2. 政治人物是否只發出空洞的交際噗, 而把噗浪當作固樁工具

當然當作文宣或動員樁腳也沒甚麼不對, 但若 "只是" 的話, 就失去了像噗浪這種網路工具的價值了, 因為網路不是單向的, 雖然不否認 "政治人物" 本身還是種 "傳教士", 會 "說多於聽", "命令多於接受", 但若都只是 "說" 或 "命令", 就 "政治人物" 而言也不是不對, 但是不是合適於 "網路" 的模式就另當別論.

因此, 若願意 "廎聽", "互動", "接受", "討論" 或許對於這樣的 "政治人物" 說不定才是 "網路族", "噗浪客" 所接受的, 即使是否是以助理來幫忙打字, 搜集資料, 都不是問題....

所以要看這部份的表現, 要看的東西除了噗浪力以外還有幾項:

非內容部份:

1. 回應與發噗首的比例:
很多政治人物只發噗而不會應, 真的把噗浪當傳播工具了..

2. 在自己噗浪回應以及在別人的噗回應的數值
雖然會回應, 但都只是在自己的噗去討論, 沒有踏出去自己的眼界

3. 總共有不同的人去回應 (Uniq Plurker Responses)
雖然乍看之下每個噗都有很多人在回, 但總是那些人在回, 甚至只是香蕉文

內容部份:

1. 總是發一些跟社會民生無關的早安噗, 生活噗
雖然總是發政論的噗, 是不對的, 那是 "政治", 不是 "人物", 雖然失去了人格, 再好的政論是有問題的, 但相對的只是自我在表現, 沒有政見也是不對的.

2. 討論與回應都是香蕉文, 或過短的句子
有些認同的話語是有必要的, 再過多的推崇文句感覺又變成造神了.

再加上噗浪力的數值來源:

1. 朋友數
2. 粉絲數
3. 卡馬值
4. 多噗率

從這 9 個數字說不定可以來知道一個政治人物是否在噗浪有好表現, 而從這 9 個數字的整體表現與個別表現, 更可以看到一個政治人物的光譜與特徵...

這些數字大部份都可以算得出來, 甚至已經算出來了, 只是做一個統整介面, 若作出這樣的統整介面, 可以更可以去用操作型定義來看政治人物在這邊的表現,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必須 "使用" 噗浪, 但相對的, 一個能夠 "頃聽" 群眾的政治人物中間人, 在民主制度不夠建全的前題下, 也是一種值的前進與檢驗的方向阿.

1 則留言:

  1. 我幫這個系統想到一個名字耶,別生氣喔,叫做 Krama Rating Analysis for Politicians

    簡稱就是,那個......(快逃)

    回覆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