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甚麼是 Context Switch


上一篇文章, 講了很多次的 Context Switch, 但到底甚麼是 Context Switch 呢? 我大概解釋一下.

電腦最核心的就是所謂中央處理器, Central Procesor Unit (CPU), 基本上就是接受指令, 輸入資料, 計算, 輸出資料做這樣的動作, 而事實上早期的電腦, 大多只有一個 CPU, 但要處理很多 Job 工作, 而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一個工作做完做下一個工作, 但這樣感覺後面的工作就一直在等待, 因此有人想說把工作切成很多很多部份, 而 CPU 每次就處理這些工作的一部份, 這樣感覺就是同時在處理很多工作, 稱為多工 Multi-Processing.

但事實上一個 CPU 一瞬間只能處理一筆資料執行一個程式, 一個工作須要成千上萬次的執行, 所以也不至於每執行一個指另就換下一個工作, 因為資料通常放在記憶體或暫存器 (Register, 就當作較快的記憶體), 而要把資料放在 CPU 能夠執行的記憶體才能執行, 這資料叫做 Context (文本), 但如此往往上百個工作事實上也無法把所有文本 Content 放在記憶體, 通常也要放進硬碟之類的地方, 等到要執行時再把要執行的資料讀進來, 再把部份資料移出去, 這動作叫 Context Switch.

很不幸的, 這個 Context Switch 的動作本身須要由 CPU 去做, 因此若是這個 Context Switch 發生的次數太多, 所花的時間也變多, 每個工作能夠分派的 CPU 在一段時間內能處理的次數也會變少, 甚至原本大家乖乖排隊可以在下次新工作分派之前執行完的情形, 反而因為 Context Switch 變多資源耗費很多便得無法執行完的話, 就會發生超越臨界值 (Threshold) 現像, 最後甚麼事都不能做或做得相當慢.

前面講完電腦的狀況, 但我們真正要討論的是人腦的狀況...

當然人腦到底有沒有這種 Context Switch 的現像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人可以一心多用, 甚至某些事情真的可以進到背景 (Background) 去執行, 只是人的思緒的確是有可能被打亂, 而在被打擾後, 想要回到原本的思緒的確要一段時間甚至回不來, 因此我一直在想, 我們工作的確會有這狀況, 而學習或唸書是否也會這樣子呢?

若真的會這樣的話, 人的學習應該是每一小時換一門科目或每兩小時換門科目呢? 而是修改成每兩天或每兩週再來換個類別 (例如數理一個類別, 文史一個類別), 事實上真正會須要換的原因是這些分門別類的科目, 在還沒有真的融會貫通之前, 做到 Knowledge is the One, 知識本一家之前, 我們是不是該在同一個時間內花更多的時間在一個科目或類別, 而不是一直換呢?

或許在某方面, 這樣一直換也不見得是壞事, 讓人的思緒更靈活, 但相對的也要付出還沒有深入學習就抽離的代價阿...

寫到這邊, 我 Google 到相關的定義:
1. Context Switch Wiki
2. Context Switch Deifinition
大家可以去參考看看...

(原圖取自 http://www.pedantique.org/)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Context Switch I: 思維切換的代價

在去年八月, 我寫了一篇從兩 種遊戲策略來看兩種生命模式, 說是為了要回應 Context switch in a Sprint?這篇文章, 但寫了之後, 一直沒寫下文, 因為我就進入了長達半年的低潮期, 這段時間我並不是真的沒寫文章, 甚至還有一篇不小心刪錯的, 其中我最想寫的是 2010 年我對 3C 產品的使用心得總結, 但最後還是沒有寫, 而此時突然想起這篇文章要寫, 就隨著衝動就寫吧.

我一直說我不是個好學生, 因為大概從高中時代開始, 我就一直很少上課, 即使人在課堂上, 心也不是在老師講的東西, 最大的原因, 是我在國二升國三時發現我必須要花半天到一天才能改變思維, 尤其是數理方面, 要進入這種思考模式, 手上拿著書可能前半天或前兩天念不到 10 頁, 但接下來的三天可以念完一整本, 即使是唸凡異的科普書也一樣, 以當時的能力而言, 說要把所有的學習與學問整合成一個相同的思維還太早, 至少我認為我不是天才, 所以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進入學習某種學科的狀況下, 說一天要排八堂課四個科目, 對我而言幾乎是浪廢時間, 還沒開始 Warm Up 熱身就要換個科目了, 說要去改變這樣的教學環境或改變我自己好像都很困難, 因此最後就有自個唸的覺悟了.

雖然我號稱 30 歲以前是個無業遊民, 事實上應該說作的工作連我都不想提起的失敗, 其中有兩個很強的經驗:

1. 因為看不慣中華電信壟斷網路資源, 曾經自告奮勇的去做當時科技為主的立委助理, 但做了兩個月, 我發現我平常是做工程師, 但政治的思維是有段差距, 雖說我大學時期長期從事學運, 但要一直切換這兩種身份對我而言是相當困難的, 所以最後只好辭掉了.

2. 後來我也去某財團法人上班, 想說平常我也是在寫程式, 在那邊也是寫程式, 應該沒甚麼關係吧, 但我在那時是在寫 BBS 程式, 而在 "公司" 寫的是協定與函氏庫, 雖然都是在寫程式, 但本質上是有相當差距的思維模式, 我也認知道我沒有能力去做這樣的切換, 因此離開也是必然的.

再加上有一次的 "賽斯經驗", 我大概就知道我比別人的 "Context Switch" 慢很多, 也就是說一般人說要切換思維模式可能耗損的集中力與專注力不多, 但我在做兩種不同領域的切換時候, 集中力與專注力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所以我大概就知道, 即使我號稱能夠多工作業的人, 但事實上有個前提就是這些事情的思維邏輯都差不多, 不然我是做不來的.

PS. 原下標的時候是 "工作與讀書狀況", 但這邊怎看都不對, 只是已經快到淡水, 就只好換標題後存檔.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新聞與部落格孰真實?

前題: 這次事件大部份的部落客都有自我揭露, 且應該沒有說好話才能去或領錢的對價關係, 所以大部份的部落客都是合法與合理的, 唯一有問題的是出錢單位到底是誰, 目前還是羅生門, 這才是資訊不公開最大的問題..


今天又有爆說 "國光石化" 利用部落客來作 "部落格宣傳", 事實上這件事倒是眾所皆知的, 因為這個是 funp 的公開活動, 在我對部落客的定義宣傳倒是有兩件事要拿捏:

1. 不能有任何條件的對價關係
2. 必須自我揭露


而在這件事中, 應該很明鮮的第二點是有達到的, 必須自我揭露已經是在美國認為這是最低的標準, 也就是說, 為甚麼你有機會寫這篇文章的原因都必須說清楚, 因此我也相信這也是部落客的最低道德標準, 所以我們先以這樣來看, 可以看得出來即使並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會在內文明顯標示自我揭露, 但我倒是覺得已經很清楚看得出來作者是被 "招待" 過去的, 因此我對第二點是不懷疑的, 甚至我也挑了幾篇進去看, 在回答的時候也都不誨言直說, 這點應該是沒問題的.

只是第一點的 "不能有對價的任何條件", 這才是最難拿捏的, 對價關係指的是雙方面約定要達成甚麼要求時, 才會獲得回報, 而在 funp 的瘋體驗中, 上面寫了價格 "5000元", 這 5000 元是甚麼樣的錢, 這我倒是不太清楚, 是這個參訪價值 5000 元 (交通費?與禮品價值?)呢? 還是若你寫出這篇文章經過審核? 或無論如何都可以領 5000 元稿費呢? 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只是我剛看了一下, 並不是所有的這二十幾位都有足夠的群眾, 因此若要每人發 5000 元的話, 基本上不是發錢單位企圖心過高, 不然就是當冤大頭.

畢竟雖然很多事情是自我揭露, 也沒有對價關係, 但通常提供單位或場商或多或少都會期望說好話, 只是若沒有說好話的話, 這筆錢會不會給, 就很難說了, 而部落客是否會為了取得回報而寫好話, 這也是肯定的, 但若是大眾讀者了解這關係, 這就不是太大問題了, 因為畢竟部落客是人, 拿人手軟也是真的, 並沒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在這種情形能夠做自己, 除非他已經經驗過很多這狀況, 也就是這所謂的回報他一點都不會介意, 或者是真的很清高才能做得到.

當過記者的人都知道, 這樣的參訪活動到處都是, 只是最後要如何寫, 無論寫或不寫, 最後也是許多考量, 主編的考量, 記者的考量, 業務的考量, 所以最後上次有一篇 "如何買新聞第一次就上手", 這個在媒體倒並不是少見, 尤其是越不賺錢的單位越容易這樣做, 而我通常說, 部落客自己的考量反倒是比傳媒單純, 而我現在看到不少篇文章已經 "讀不到了", 這倒底是因為良心發現, 還是已經完成使命是不得而知.

但我看了這些部落客, 倒是不少人都很支持 "石化工業" 是真的, 也相信 "政府" 或 "廠商" 可以做出一個不錯的 "模範產業典範", 而我看到不少人去這些文章留言版去 "吐槽" 這件事, 這點倒是蠻糟糕的, 因為雙方的論點倒是沒甚麼交集, 畢竟一個支持的是 "石化工業", 一個是反對建在 "彰化沿海", 若要這樣說的話, 好像是在討論 "是否要把台北火車站上面蓋核電場" 一樣, 我相信雙方都不會對這議題花時間, 因此到最後變成一種 "假議題" 去 "模糊焦點", 沒有一個部落客會贊同, 但這也是主辦單位的用心良苦阿.

當然最大的問題倒不是這個, 而是誰去買單的問題, 因為無論交通與吃便當也是錢, 反而伴手禮可能是一直存在的宣導品, 或許任何一個人都拿得到, 但要過去一趟也沒那麼簡單阿, 我倒是蠻想試試看若我這樣寫的話, 過去拿伴手禮會不會被趕出來?

寫到這邊, 這文章真正的題目是到底是新聞真實還是部落格真實, 我是認為就自我揭露這點我是願意出來幫這 2x 位部落客說好話, 雖然這些文章並沒有任何省思與深入了解 (參訪體驗可能就只能這樣), 但都是很真實的遊記, 且不誨言吃了甚麼, 而我相信大部份的記者也不會公開記者會拿到的小禮物, 但這是兩件事, 因為這些小禮物還不足夠成為對價關係的條件, 也不會有記者真的被這些收買, 且大家都知道若沒有這些小禮物並不是記者不會報導出來, 而是會不會去的關鍵, 只是這件事跟真實與否也是兩件事.

只是說到國光石化是說到我痛心的地方, 因為有看我文章的人就知道, 有一篇講言論操作, 我很不想講的某間公司用的某個案例去自豪的就是這件事阿, 而現在已經爆出來的話, 應該不能說是我去爆料的吧, ... 雖然我也難辭其疚阿...

(原圖取自於 Funp 工業局這場商的活動介紹, 在原活動網址)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如何選擇 BSP

因為部落格百傑的朋友, 問我要如何選擇 BSP 呢? 她簡單寫了幾點做開端:

1. 服務多元化
2. 活動吸引度
3. 部落客回饋力
4. 系統穩定度
5. 主客互動性

當然上面這幾點都沒問題, 而之前這樣的題目我也寫過, 但經過了四年思維應該多少會有些不一樣:

1. 系統穩定度: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 系統穩定度可以說是占 50% 以上的考量點, 雖然這可是可以很客觀的衡量, 但現在並沒有人持續的去做追蹤, 或許這也是該做的事.

2. 功能完整度:

當然一個 BSP 要有足夠好用的功能讓你想要留在這個 BSP, 因此基本的功能要有, 只是這個基本功能往往會因為時代的關係一直增加, 是一個無法停下來的工作.

3. 彈性自由度:

所要做出所有的功能也是不太可能, 因此也要提供足夠的彈性與自由讓使用者去做調整與強化自己的部落格, 畢竟經營部落格不是關起來經營的, 是一個須要開放及吸引對應的人過來.

4. 活動互動性:

一個人寫部落格有時是很寂寞的事, 因此要時常舉辦活動讓部落客能夠有話題與吸引力來讓整個 BSP 氣氛更活躍一些, 就像是夏日傳說當時對 BSP 的貢獻極高.

5. 曝光與回饋:

寫部落格主要也是讓自己及讓朋友以及讓大家來閱讀, 能否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目光, 甚至從閱讀量來獲得回饋來刺激寫作是很重要的事.

6. 社群延展性:

部落格可能是很個人的, 但也可能是很社群的, 雖然 BSP 本身也可能是個大社群, 但也須要許多分化的小社群來去連結, 只是這個社群是用既有的系統或其他系統去做連結, 甚至須要活動的配合, 這也是部落格百傑的一項工作.

當然前五點是比較能夠獨立與完整, 但看起來原本的五點好像也是大同小異阿...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陳致中三點二萬票的反思

在大家認知這次選戰形成的所謂一邊一國後, 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就是天龍國會問: 那些未開化地區怎會選出這樣的議員阿? 事實上這個在還沒有開票時, 大家都知道他是會選上的, 只是天龍人沒想到幫他助選的是他們.

當決定把陳家趕盡殺絕時, 此時就犯了一些錯誤:

1. 寧願違反一些人權的原則也要關到死.
2. 可以建立雙重標準, 以為大家認為這不是政治追殺.

當然我們知道, 拿黑錢的人不只陳家, 基本上我們都知道在既有的政商黑道掛勾架構下, 天龍人所拿到不得見光的收入遠比敵軍多, 但他們只是認為這是該拿的, 因此在失去政權八年後, 他們對陳家有過於如此的怨念也是可想而之的, 所以在他們眼中稱為 "(天龍人) 失落的八年".

在大部份的人眼中, 用毒蘋果原理或用比例原則來看, 好像這個壞人被這樣的重刑而覺得這不見得應該, 反而對於天龍人這樣的作為反倒是無法接受, 明明天龍人拿比較多, 這些人若是用這種價值判斷的話, 應該關幾百年了, 甚至幾千年, 此時天龍人也就出現一個論點:

"因為此(罪該萬死的)罪犯當時以清廉為號召, 所以罪刑加個幾十等是沒問題的"

雖然稍微說服不少人認同這論點, 但不見得所有人會接受這論點, 因為是誰來決定要加多少倍是操控在天龍人手上的, 媒體也是操作在天龍人手上的, 所以南部未開化的土著對於貴族這樣的決定總是議論紛紛.

我們都知道並沒有多少天龍人有因為收受不正當收入而判刑, 最可怕的是可以用這種政商利益瓜分結構, 隨便掛個董事長就可以光明正當拿個幾百萬到幾千萬, 這才是令下階層人士不了解, 但貴族卻沾沾自喜的行為, 還可以掌握權力的為自己這種特權捍衛, 畢竟他們建立的結構是有是有階級性的, 而每一個有機會往上爬的階級主義者是很支持他們已經獲得的特權, 當然說要動搖談何容易.

事實上天龍人怕的也不只是自己的 "特權" 消失, 更怕有新的特權階級產生, 而這次這個三點二萬票或許在中產階級的眼中來看更不了解, 事實上也是隱含著若放著不管, 新的 "特權" 也會慢慢萌芽, 因為這群天龍人貴族用的就是嫡傳的體系來去架構產生, 去欺騙人民, 這次所謂的三點二萬票說穿了也是這種嫡系理念造成的, 即使這是在他們眼中土著所投下的票, 只是這種選舉制度對他們而言還是可怕的事, 畢竟選票本身是沒有階級的.

所以在事前, 他們可以說是頃全力的把這群曾經占據他們家八年的人趕盡殺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只是他們若能夠冷操作, 冷處理, 或者甚至依法辦事, 或許這結果不會發生, 但他們不會這樣想的, 畢竟他們很難接受一個平民出身的 "公子", 即使火力全開, 到處監聽, 暴料, 反而讓這個第二代真的獲得了光環, 但他們真的沒想到這光環還是他們給他的.

說起來陳公子跟連公子還是差一大截阿, 一個人的第一份工作是不領薪的義工, 一個人是直接當董事長, 一個是直接成為核心份子的常委, 一個還是要脫黨參選, 說起來還真的蠻不公平的待遇阿, 只是在我眼中, 這種事情都是不應該的, 這三點二萬票是不應該的, 而去歌頌連公子的人也是不應該的.

畢竟除了這些人之外, 還有許許多多有能力的人抱持著理想持續做社會工作的人, 而這些第二代, 第三代幾乎不努力就收獲這種光環效應, 對這些人情何以堪阿, 而即使這是事實, 但我是不會把票投給這些人, 因為若我因此而做這種事, 說是共犯結構過於誇張, 但卻事實是冷陌的助長者, 所以即使會有人說沒必要, 但我還是寫出這篇.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給第三政黨一個 30 元的支持吧....

我知道很多人不想投票, 我承認我也是很接近這樣的狀況, 但我還是會去投票, 因為我想要把這 30 元花在刀口上...

當然會討厭現在的政治狀況是對於目前兩黨過於 "惡鬥" 的反彈, 因為在雙方政營中, 都有其立場, 若失去立場會讓自己陷入不是很好的局面, 即使對方多少還是有一些道理, ...

雖然我們也知道, 要轉變台灣的兩黨政治談何容易, 但不代表我們不應該以行動來表示, 所以若是你認為你是在這兩大政營外較為中立, 對於這種對立的氣氛不是很贊同的人, 請投第三政黨一票.

選舉補助款一票 30 元, 對這兩大黨說實在的是杯水車薪, 但對第三政黨這 30 元比這兩大政黨都要來得更大, 即使可能以高票落選, 但若能跨過門檻拿到這 30 元, 我們對台灣政治的未來就跨出一步的貢獻.

所以無論你是支持親民黨多一些, 或是新黨多一些, 或是台聯多一些, 或是要給與綠黨更多的掌聲, 即使在市長候選人無論如何都是兩大政黨競爭的情型下, 市議員選舉請多給第三政黨一個 30 元的支持吧, 讓他們知道, 台灣不是只有正反意見, 還有很多可以理性討論的空間, 更多元的思考, 很多事情沒有那麼兩極絕對化, 沒有那麼 "狂信", 沒有那麼 "教條"...

因此, 市長無論你是投給民進黨或國民黨候選人, 市議員請給第三政黨多一點空間, 讓台灣多一些不同的聲音, 因為這更有可能更接近你的想法.

P.S. 若能夠有當選的話, 那就太好了..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聽取民意 vs 輿論控制, 參與討論 vs 言論操作


很少在標題直接破題的, 因為說當天要寫的, 一晃眼又過了一個月, 雖然現在是比較心平氣和的看這件事情, 但有時還是會有點無奈.

這件事是發生在某個研討會上, 而大家都知道部落格觀察或部觀門都是看誰說得好, 大家在說甚麼的系統, 包含之後的 Plurk.tw, 我一直對於 Data Mining 與這幾年開始玩 Text Mining 有某種程度的執著, 當然以我對社會的理念而言, 希望的是透過這樣的系統去知道大家在想甚麼, 進而參與討論, 但並不是大家都這樣想的.

當然我在前面的文章就說過, 聽取民意與輿論監控在技術上是沒有差別的, 而是在於心態, 而參與討論跟言論操作也是一樣, 都是在發文與說話, 但在乎你是用甚麼樣的角色.

因為那一天我在會場, 聽到許多高官在位者, 以及商場的總經理與副總經理, 在教大家如何創造假帳號, 製造一個不存在的人, 去影響與引導大家的討論, 還很沾沾自喜的說這才是最正確的方法的時候, 雖然我的表情看不出來, 但我那時候真的很想翻桌.

幸好我那天沒有寫這篇文章, 不然我一定會把這些人的名字給供出來, 且那時候大家就知道我參加甚麼樣的會議, 只是現在想想, 有這樣想法的不是那幾人或那些人, 而是許許多多在這年紀的人, 在那個位子的人, 已經混淆他們的人格與角色, 雖然他們希望網路能夠真實, 但他們的工作卻是在創作虛假的內容, 而為了將自己的工作合理化與正義化, 在一面鄙視網路的虛假, 自己也正在做相同的事.

網路的言論自由, 不是用來給那些人來操作言論的, 言論自由用意是為了讓每個人去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意見, 而不應該因為其言論而危及自己的角色,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無論你是甚麼樣的人, 但在那天聽到 "為了取信於人, 假造自己是某個 XX 大學的 XX 教授來讓人信服", 這跟本不是言論自由阿, 而是另一種權威的壓迫.

也就是他們一心的只是想要輿論控制, 言論操作, 跟本無心聽取民意或參與討論, 認為說出真實會危及自己想要宣傳的, 就想盡辦法去扭曲與掩蓋, 即使那不是自己誠心的, 而說: "我只是對自己的工作負擇,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立場", 這樣跟馬先生說: "每一個時代都有該做的事" 這樣一語帶過不是一樣的嗎? 把自己該有的責任推給工作, 推給時代, 推給說: "為了更好的下一代, 為了更崇高的理想", 但難道他們不知道他們已經吃下毒蘋果, 這種種子會蘊孕出甚麼樣的未來是可想而知的.

暱名, 只是不想以言舉人, 以人舉言, 以人廢言, 以言廢人, 暱名, 並不是不存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 而是更強調可能有一群人有這想法, 而是倒底是那一個人不重要罷了, 也是說有須要時, 我們甚至該站出來行動去代表自己.

甚至在網路, 暱名只是一種身份的轉化, 並不代表隱藏自己, 或是個人不存在, 而當暱名用在想要作言論操作, 想要輿論控制的話就不應該了, 甚至我在推動BBS個人版, 個人部落格的觀察, 目地是要証明個人的價值與存在, 自我的呈現與體驗, 因為唯有透過持續的發表, 才能建立真正的網路人格, 價值才會提升, 就像是我在部落格大講論壇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部落格無論再怎商業化, 政治化, 我唯一希望的是大家保持真實面, 而讀者也應該去判讀或閱讀真正的真實, 而不再被包裝, 廣告, 行銷, 宣傳帶著走.

最真實的意義是: 我們是一條狗又如何, 因為我們自己言論的真實, 比那些名片職位很漂亮的長官卻不敢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話更有價值, 但更要警惕自己的是, 那天我們真的坐上那個位置, 還是否能夠保持真正的自己, 還是在那時我們也失去了自己, 或許這也是我希望大家努力的寫出自己想法, 對於公眾事務能夠有自己的主見, 相對的, 我們也不能因為他說過的話去確定他的現在.

就像我今天遇到一個同事, 他說他最後也是用自己的身份去發言, 或許以後這些事情會成為問題, 但這才是對自己與成長負責, 人要努力當個自己已經相當不容易, 還花時間去假造自己, 這真的太悲哀了.

P.S. 圖譯: 在網際網路, 沒有知道你是一隻狗.

P.S. 最下面是某公司那天在場的投影片, 雖然是公開的, 但我把公司名蓋起來了.....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網站經營的行銷方式, 以我的 eGOV 為例..


虛擬在網路空間的網站跟現實社會實體的房子最大的不一樣是: 一個店面或一個單位, 在一條路上無論如何只要從經過的人潮就可以知道他會被多少人知道, 只要招牌或門面做得夠大, 無論如何都會吸引一定的目光達到一定的效用, 有時甚至不用去做宣傳與廣告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與人潮, 但網路空間的網站不一樣, 不像人潮會有 "經過" 的效用, 網站直接一點就可以到了, 若你沒有去做行銷與曝光, 是完全被 "淹沒" 在千萬個網站之中, 不會有任何人造訪, 即使你是花多少錢, 上千萬的預算去打造網站, 沒有人來就是沒有效用.

說網路行銷跟傳統行銷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並不是說用的是不同的技術, 不同的媒體, 而是在估量效用上的不同, 也就是網路行銷最有趣的是可以去 "監測" 出每一個管道的效用, 也就是所謂的 "轉換率" 上的差異, 在傳統的媒體去做網站行銷並不是不對的, 而是在轉換率上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你在電視上砸下大量的金錢做宣傳, 不只是你不知道有多少使用者看得到, 甚至使用者看到有印像後, 要打開電腦去使用有很大的落差, 不只是說每一個人看到的成本很高, 甚至因為這樣的轉換率相當低的結果下, 真的人潮會進來的成本又更高了.

轉換率不只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不同的媒質雖然看起來是大同小異, 但網路最重要的是在於 "互動", 因為網站不只知道有誰會進來, 甚至怎麼進來, 進來後能夠做甚麼, 甚至之後他是否能夠再次傳播或幫忙做口碑行銷, 這是網路行銷跟傳統宣傳最大的差異,甚至是說, 一個無法幫助使用者做輕易做到二次行銷的網路行銷案, 以現在的觀點都是失敗的, 舉個例來說, 使用者當體驗完這活動後, 能否在一個滑鼠點擊就能夠輕易的讓他在人際網路系統上提出自己的經驗讓他朋友知道, 例如是 Facebook 或 Plurk, 再者更甚至是在部落格寫作, 不只就既有行銷能夠到達 (Reach) 到他, 甚至能夠透過他來做口碑, 這是網路行銷最大的不同.

只是這幾個問題都是取決於對像的差異, 若是討論到電子化網路政府的考量點更多了, 因為一個電子化政府不只是接觸到既有的網路族群, 更須要扮演幫助與延伸的功能, 除了 G2C (Citizen, Customer) 外, 還包含例如:

G2A: Association 對於非營利組織上的協助, 尤其是壓力團體之間的互動更是須要考量到.
G2B: Business 企業單位用的管道跟對民眾是不一樣的, 在功能上以及方法上更是跟民間不一樣.
G2D: Disadvantaged 一個網站經營者可以不用太考量到不會使用網路的人, 但政府不能不考量到.
G2E: Employee 在企業裏面可以說是 EIP, 但政府單位人員之多, 執掌之不一樣, 在單位之間的互動複雜度是相當高的.
G2F: Foreigner 除了國內的使用者的應用外, 甚至在對外的宣傳上都要去建立其管道.
G2G: Goverment 甚至在跟各國, 或者是各自治單位的水平與垂直聯繫上都須要有人去推動.

所以從對像的不同來看, 不只看的是行銷的族群不同, 對像不同, 所以用的方法, 媒體, 內容, 也會隨之不一樣, 甚至有些不只是轉換率要如何提升的, 而是應用率要達到 100% 百分之百才是對的.

網路政府能夠做甚麼? 這篇文章中我提到三個方向, 主要是從 G2C 的觀點來看, 來強調其應用性, 透明度以及互動, 除此之外, 網路政府的行銷更應該不只是應用網路的 SNS 來達到轉換率 (Transfer Rate) 更高的社群與工具來使用, 就台灣而言, 當然是以 Facebook + Plurk + Blog and Mobile 為主, 甚至找的代言若是找這些媒體原生的知名人士,而不是用傳統媒體的藝人來做代言, 會更有親和力與說服力, 事實上每一個媒體與媒質用的語言與方法都不一樣, 本來就不太可能混為一談的.

甚至不只找的代言人不一樣, 更者一個好的網路行銷公司須要的經驗事實上跟傳統媒體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只是互動性, 監測性, 就像是一個網站經營者一樣, 你今天要如何經營一個網站就必須要具備基本的網站管理者 (Webmaster) 的知識, 知道須要使用那些工具, 再加上不同的 SNS 有不同的應用與對像, 不同的語言與方法, 操作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說要只靠 "創意" 來作網路行銷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透過 "經營" 知道的你的群眾在那裏, 透過一步步的經營能夠達到更多的人, 這才是一般行銷人最沒有經驗的一環.

今年來看, 我的 eGov 跟往年比較起來, 已經會應用 SNS 來做行銷了, 也有在用一些 Facebook Application 臉書應用程式來幫忙做行銷, 真的是有在進步, 若是明年的話, 應該進一步的把功能更開放 (Open) , 讓使用者把這實用的功能去 mesh-up 到自己的空間, 無論是 SNS 或部落格, 這樣會有更直接的行銷效用, 也能夠讓功能有進一步價值的提升.

這篇文章是我朋友在做這其相關的業務, 問我一些想法, 我想與其講出來還不如寫出來好了.

其圖片是取自於 http://www.egovonline.net/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如何到吉美凱洋

這一篇是寫給要來我家的朋友...

到我新家來借宿有幾種方式, 一個是搭船....

1. 主要是搭任何一艘船, 能夠在淡水碼頭上岸的話:

就可以用走的走到我家...


上圖的 A 與 B 是相反的..

雖然上面是寫 13 分鐘, 但事實上有 10 分鐘都是在漁人碼頭晃, 走出來不到 5 分鐘就到我家了, 是個不錯的路線 ....

2. 坐捷運轉公車到我家, 最主要就是坐車到捷運站, 然後搭乘任何到淡海或漁人碼頭的公車...
例如:

紅 26


或者是班次較多的淡海板橋


這兩班都在淡水拖吊場下車, 走兩分鐘就到了..

而要直接在門口下車的只有在停 "油車口停車場" 的淡水鎮民免費公車, 但這個比較少, 但走不到 20 秒就可以...

當然還有 836 的淡水古蹟公車, 就有油車口停車場, 這更走不到 10 秒就可以了...


3. 不然就是開車或騎車:

只要開車往漁人碼頭的路上, 過紅毛城後不是要左轉嗎, 而你不要左轉就可以直接到沙崙路與中正路二段, 事實上更近阿......

所以你會選那種?

而詳細地址還是私底下問我吧...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從兩種遊戲策略來看兩種生命模式

有在玩策略養成或戰略戰術遊戲的人都知道, 路線再怎麼多, 但整體而言有兩種觀點:

1. 平衡型, 就資源, 科技, 軍事三方的發展都要均衡, 攻擊防禦也要均衡, 各項屬性都要保持一定值, 這樣就可以立即對任何挑戰去回應, 不怕對方的侵略, 更不怕遇到瓶頸, 一下子就往勝利邁進.

2. 極端型, 在避免陣亡或掛掉的情型下, 一開始只發展資源, 或者一開始就衝攻擊, 或者一開始就衝體力等等, 然後在一定的檢核點 (Checking Point) 拿下勝利或最高分, 之後再把弱項補足, 這樣就穩居不敗之地.

這兩種策略那個好那個壞是沒辦法有定論的, 一個我稱為 All the Time, 在均衡發展下, 通常都不太會出問題, 而我另一個稱 Just in Time, 也就是總是在最後一刻才解決掉陣亡結束的危機, 當然若是這兩個人對戰的話, 可能 10 場中有 6 場是 All the Time 的人獲勝, 但若這是團體戰的話, 最強的團隊可能是有 6 個平衡型的人加上 4 個極端型的人才能組出最有趣的團隊.

當然一個有好的 Game Quotient (遊戲智商) 的人,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在那個時刻要用那種策略以及發展那種角色來去獲勝, 一個好的遊戲一定有足夠的平衡點讓所有路線的人都有機會獲勝才會有趣, 而一個好的遊戲也必然的讓每一個玩家發展出自己的長處, 然後也會讓任何策略有其優點或缺點.

所以有時常常可以從遊戲來看人生是真的, 但不一樣的是遊戲會玩完, 很快就會在重來, 但生命不會, 你要如何在這場 "人生遊戲" 中, 很快的判斷出你該走甚麼策略, 一個平衡型? 一個極端型? 以及甚至要考慮更多的是要跟那些人組成團隊, 而你這角色在這團隊中扮演甚麼樣的地位.

有些團隊合作遊戲一開始就會作設定, 就像是 "瘟疫危機/Pandemic", 一開始就讓你知道你是科學家, 行動家, 指揮家種種的角色, 而像 "波多黎各/Peuto Rico" 很快的就從每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 就知道你是生產系? 上船系? 建築系? 就像是 "Race for the Galaxy/銀河快跑" 一樣, 你參考你拿到的算分方式, 就可以猜出來你該走甚麼就能夠獲勝.

但生命確是不一樣, 沒有人知道這 "生命遊戲" 那時候要 "Call Game and Score/結束遊戲算分", 甚至要怎算分都不知道, 更何況你不知道你會拿到甚麼樣的牌, 走甚麼樣的路線對自己是最對的, 所以我常常都勸人不要做 "生涯規劃", 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是甚麼, 而你現在更要專心的是從手中的牌中打出好牌, 不要去期望說: "阿, 若能夠這樣/拿到這張牌就好了", 而真正的人生是要看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個性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模式, 甚至算分模式都可以自己決定.

當然說只有 "算命師/預言家" 才能做生涯規劃是過於言重了, 並不是叫你不要看未來, 而是要更專心自己的現在, 而有時我通常說, 要看一個人的個性以及本質, 才能夠知道一個人該走甚麼樣的路線, 甚至這兩條路線也有一個決策點, 就是你 "Context Switch" 的成本....

而這篇是剛好今天早上做捷運想到要寫的, 且又剛好看到 "Context switch in a Sprint?" 這篇想要回應, 但好像還沒提到重點, 就換下一篇再說...

[上圖取自一個非正式的 Race for the Galaxy 的擴充, 不知道誰有玩過?]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噗熱浪官方說法前後 -- 回應不實指控以及關心事件發展的噗友

我昨天寫那篇, 就假設這是給一些技術人來看的一小段文章, 再加上自己的許多苦水吐一吐, 無法成為正式的官方聲明, 但這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事, 所以我在還沒官方處理之前先自己來澄清, 很多人說看不懂是真的, 以下是節錄聲明的前面一段:

事實的真相


  我們必須聲明,噗熱浪絕對、從來沒有以該網站所 稱之方式,進行所謂竊取的動作,在噗熱浪上的所有熱門轉噗網頁記錄,都是經過我們自行開發的程式所計算出來的結果,絕對 不存在所謂「接水管」的行為,我們也不能接受如此的指控。那麼,誤會是如何造成的?

  的確,我 們的程式曾經造訪過該網站,但絕不是全面性的抓取該站資料。由於在噗熱浪網站會對被轉噗的網頁進行和搜尋引擎類似的內容 摘要動作,並且對其內容作分類,以便在噗熱浪上讓網友有更完整的參考資訊,這也是噗熱浪目前和該網站最大的不同之處。因此當噗熱浪計算的熱門網頁中,出現 該網站之網頁時,程式便會前往造訪該網站,並進行網頁部份內容摘要,這個動作在程式裡對所有網頁的處理是一致的,並沒有針對性。

  也就是 說,該網站提出的證據是真實的,但並不等同於噗熱浪去盜取該站資料,只是該站的網頁被轉噗了,程式就會前往造訪,用意絕不是盜取那些資料,然後放到噗熱浪 上來。更何況,以這種方式獲得的資料量,和目前噗熱浪所處理的資料量,差距很大。相關技術說明,可見噗熱浪技術顧問所提出之說明 http://geneoralspeaking.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22.html

當然我上一篇有人叫我只寫下面一段就好:

因此所謂這 7000 筆抓取, 就是 Plurktop 的網頁與網站被推噗 (且進資料庫) 的網頁數, 而我們是去抓這網旨的標題與內容去做分類..
這兩段事實上是大同小異的...

當然最後剩下來討論的是 "OK, 你們即使不是接水管的 Backend 的資料來做的, 但你們還是有來抓資料, 這個不是應該打招呼或事後道歉嗎? " 這樣的議題, 例如有人說: "不要把人當笨蛋了,你爬mmdays的資料還沒跟mmdays道歉... 如果說人家摸你東西你無所謂,不代表你摸人家就ok 模糊地帶本來就該以和為貴..." 出這樣嚴重的事, 當然我說我當然願意道歉, 只是我剛看了一下, 我這個部落格也被爬走了標題, 這樣是否他也該發個道歉啟事呢?



我很肯定這不是從我的噗抓到的, 因為我的噗沒也截圖, 原標題寫的是: 我原本很不想回應的, 但後來討論了之後還是得澄清一下 這樣的字句, 不用看 Log 也知道他們有來爬我的網站, 雖然這又拉回來了, 會不會是雙方在五十步笑百步或者這只是雙重標準呢?

(上面的截圖取自於 Plurktop, 但未經過同意, 所以我在此抱歉, 也希望對方對於此行為道歉?)

但這個是小事, 因為這種誤會說清楚就好, 就怕會有高道德標準的人開始延續戰火, 但這也還好, 最大的問題就是善後...

記得前一陣子有個姓邱的名嘴說過: "只要爆料的事情, 十件有一件是真的, 就對社會有意義, 更何況他是每十件有兩件是真的", 當然這句話是沒錯啦, 但比較可憐的另外八件事的苦主被冤妄後, 名譽受損, 工作丟了 , 家庭失和, 還付出一堆慘痛, 但唯一的作法大概只能在地上畫圈圈, 而邱先生大概只能說: "對不起, 為了這社會好, 你這犧牲是有代價的"...

我剛去噗浪河道看了一下, 未經過認真統計作了這樣的分析:

30%: OK, 我相信噗熱浪的確不是去接水管, 這件事是誤會.
20%: 看不懂你們兩方在說甚麼, 純看熱鬧.
10%: 雖然我知道大家在說甚麼, 但是否有更高的道德去保障甚麼呢?
40%: 你們噗熱浪好糟糕阿, "需要的結果一樣,所以直接偷接"

雖然就數字上來看, 有 4 成的人已經接受噗熱浪的說法, 但還是有相對應的人信任 MMDays 與 XDite 的說法, 因此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具有很高的影響力阿....

因此我相信最後他們即使願意澄清, 但我也只好去趕緊找塊較大的地來畫圈圈了.

PS. 雖然這不是甚麼 "作賊心虛", 但應該會把 Plurktop 的 IP 封起來, 雖然他們被不少人推噗, 即使想要保持資料的完整性, 但別人不想要的話還是要尊重別人, 因此若是他們的網頁若是進到排行榜, 就來弄個 : "這個 Plurktop 的網站的標題不想被人抓" 的標題好了... 呵呵.. (這句話是亂入)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對自我產品的信心

有時我總對自己做的東西沒甚麼信心, 從 Plurk.tw 一直到做了很多延伸的應用, 尤其自己知道美工排版不行, 所以常找人合作, 其中一個東西就是 "噗熱浪"...

事實上 Plurk.tw 比 Plurktop 還早做, 當然我們這邊只能從發文說開始運作開始的日子, 因為噗熱浪目前還在 beta 的 beta, 還沒開始說...

2009/06/20 推噗排行榜發 佈 (Re-Plurk)
2009/08/11 PlurkTop 轉噗排行榜 – 挑戰如何找出 Plurk 上最新熱門話題

我相信知道 plurk.tw 的計劃的人, 知道 plurk 熱門話題的方法做了很多, 比 6 月 20 前做的更多, 但最接近的是這個了..

而我很配服 plurktop 的人, 畢竟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所以我做了一下, 就想說把這資料匯出去用不同形式的方面去呈現, 即使是相同的東西, 不同的介面也是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 因此跟本這沒有誰抄誰或誰先發想的問題, 因為做過系統的人知道, 想法與創意有時跟本不值錢, 真正的是執行力..

當然我知道 MMDays 他們對自己做的東西相當有信心, 我也認為有相當的價值, 因此對於會覺得別人去抄他們或所謂介接資料比較敏感是真的, 像我就一直把我產出的資料當作是 Public Domain, 畢竟這不是我原生的, 我只是去觀察大家行為所產生的, 不認為自己該有任何權力, 自然被人抓我也不會覺得如何阿, 但我也知道我的想法只是少數, 沒必要去要求別人...

所以看到 MMDays 這樣說, 我也只是笑笑, 這只要說清楚就好, 即使最後發現是誤會一場, 我也不會叫 MMDays 說甚麼的, 雖然我當時看到:

所以,癮科技,我們的要求如下:

  1. pp.cool3c.com 立刻關站 pp.cool3c.com立刻停止從plurktop撈資料
  2. 在 engadget blog 上面立刻公開道歉,道歉文必須是置頂文三天,並公布事情經過,說明是誰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直覺是想到要不要對賭一下, ..... 嗯, 這是開玩笑, 畢竟我也是老經驗了, 知道這種誤會的事在所難免, 沒必要弄成這樣子, 但我唯一覺得心情不高興的反而不是 MMDays, 而是 XDite, 因為她第一時間就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 且相當有自信的就這樣 "合理的懷疑", 害我愣住了一下 XDite 怎可能沒看到一句話:



有一個來自 76.74.155.106的IP,從三個星期前開始,幾乎定期上來撈Plurktop的頁面,幾乎一秒鐘一頁(哪個人看網頁這麼快?)有時一天只撈30 次,有時一天撈200次,前後下來已經撈了七千多次。

看到這句話也大概知道這系統該如何完成的人, 知道 3 星期 21 天撈 7千次, 也就是每天撈 350 次網頁, 要從這邊組成 "噗熱浪" 真的不太夠阿, 因為這平均每天 350 次資料, 真的是說 Plurktop 每天至少被轉噗了 350 次阿, 這代表 Plurktop 的確是夠有價值被轉噗, 即使扣掉自己的機器人也不會少多少, 所以我在這邊是很訝異 Plurktop 真的很不簡單阿..., 因此所謂這 7000 筆抓取, 就是 Plurktop 的網頁與網站被推噗 (且進資料庫) 的網頁數, 而我們是去抓這網旨的標題與內容去做分類.. (因為噗熱浪有內文關鍵字判斷分類的機制).

只是這 7 千次, 是占我們 4百50萬筆資料的 0.16% 阿, 目前已經掃入的網址大約是這數字, 下圖就是已經抓到還沒有處理過的原始資料, 因此, 有真的做過這種轉噗系統的人應該知道, 不可能靠這麼少筆資料來組出這樣的東西, 因此連我處理都很頭痛了, 而 Plurktop/MMDays 他們雖然抓的噗浪使用者數沒有 Plurk.tw 多, 但我也知道這是相當不簡單的事....



也是因為這樣, 難道 XDite 相信我的能力以技術只靠這 7000 筆資料能夠推算出更複雜的資料, 這樣真的是過於高估我了, 因為我還是很白癡的一個噗一個噗去分析 (Parse), 事實上每天 Plurk.tw 大約是每天抓 150 萬~ 250 萬次的資料才能組出來的, 即使我不辛苦, 我的程式或我的機器人也很辛苦的, 請大家可以誤會我是懶惰的人, 事實上我也是.... 但千萬不要認為我的 Server (伺服器) 很懶惰阿... (但還是有時會鬧情續罷工)

所以我相信 MMDays 以及讀者應該會了解了, 但就我之前的經驗就是 XDite 的讀者以後會一直傳, 然後見到我就問: "聽說你抓了別人的資料 backend 來當自己的網站阿"... 這才是讓我覺得煩人的地方阿, 因為 XDite 肯定早就認定我是這樣的人, 真慘阿...

Anyway, 請大家若以後抓我的資料/文章/程式是完全不用過問我, 也不用說是我弄的, 這句話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 (唉, 但好像會來找我要資料的人是不會看我的部落格的)...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網路政府能夠做甚麼?


網站這種東西, 看起來很偉大, 事實上能做的事很少, 甚至說穿了, 就是只能處理有關 "資訊流" 的事, 只是這個 "資訊流" 是可以說大很大, 說小很小, 甚至在 EC 電子商務網站的三流: 金流, 物流, 資訊流, 若沒有了資訊流, 即使有好的物流與金流一點用也沒有.

在政府網站的網路政府, 能做的最基本工夫就是把這個 "資訊流" 的價值完成, 這價值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1. 政府資訊的公開化: 美國歐巴馬政府在網路最大的宣誓就是成立 Opendata.org, 把所有的有關政府資訊公開, 事實上若是政治是眾人的事, 事情必須被顯示, 資料要提供判斷的準則, 所做過的事要被記錄與稽核, 都是必須把所有資訊給記錄下來, 並給予公開, 事實上, 很少資料是會影響國家安全的, 反而絕大多的事情都是政治考量, 而這些有關 "眾人的事" 若只被少數人知道與把持, 甚至是操控是相當不健康的, 因此把政府資訊盡可能的公開化, 是網路政府第一個課題, 至少這部份應該從國家機關, 議會, 地方機關開始作起, 然後遍及所有公營單位及組織, 尤其對生活有直接影響的如交通資訊, 應該優先的把這資訊流給打通.

2. 人民資訊可被傾聽: 政府是處理眾人的事, 但若不知道大家的想法, 如何去判斷與決策出最好的答案呢? 因此除了政府要有專職單位去發布政府的所有事, 相對的也要有專職單位去搜集與公開輿情, 以這個於民意做為決策支援系統, 甚至具有即時公投以及群眾討論的空間, 就像是國外已經確立 "網路權" 是人權一個很重要的事, 這網路權指的就是人民可以自由的發聲, 即使須要自行負責但也不能被限制.

3. 政府與人民的互動: 有了政府到人民, 人民到政府公開, 透明的資訊流之後, 接下來的就是看這資訊流能夠做甚麼, 像是一些公共行政事務更是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呈現與實現, 一些申請的資訊流, 或者是直接做投票的事務決策, 人民與政府能夠透過網路做互動, 甚至是直接在網路實現議會或做決策, 不只是讓眾人的事能夠讓眾人決定, 甚至是讓大家的參與能夠更多.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

1. 雖然很多政府網站提供對政府的意見與提案, 但這些往往都不被其他人民看到, 討論, 以及知道政府的解決狀態與方式, 還是處在一個封閉且單向無回饋與群眾互動的機制.

2. 沒有一個權責單位去搜集與發展這公共資訊流的事務, 這畢竟是須要主動的專業專門單位去把這功能強化, 畢竟要既有的單位去補足是不夠的.

在 20 年前我投身網路是認為網路是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但 10 年前我慢慢發現網路變成民主的先峰, 但現在, 我反而覺得網路是民主的主軸阿...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tw」改「.台灣」 矮化中國一省 ???



這篇報導是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9/11/2ar0a.html 這裏, 到中午, TWNIC 的人就一直打電話給我, 而我還在會議中搞不太清楚是甚麼, 但就大意上面指的都是講了很多有問題的話, 而我一上網看, 果然問題比我想像中的還多..

1. 首先 .tw 並沒有 "改成" .台灣
2. 香港也沒有申請變更, 也都是新增 .香港
3. 沒有人知道當時的狀況, 而說成是 twnic 申請被修改 (事實上我在昨天也說了三次不知道)

當然 TWNIC 緊急 call 我的原因是責怪我怎沒跟他們講, 但就我所知道的是東森在 8/4 之前就在跑這新聞, 而我聽到時, 趕緊聯絡國際事務的白理事, 但後來才知道他剛好小孩在出生正忙, 這也該恭喜他, 所以我想應該他們會找其他聯絡窗口, 但 TWNIC 理事長跟我講一件令我震驚的事情: "TWNIC 完全沒有收到東森的任何聯絡與通知, 反而只有自由時報, 且已經擬定三點聲明", 還在運作的過程中, 驚見這新聞阿...

原本這新聞不應該是我去跟東森解釋的, 因為這是喬敬他們先知道有人抗議的, 而在昨天緊急的找我去錄影, 是因為找不到人才代打, 所以我在父親節當天從淡水來回, 花了 5 個小時沒有半點車馬費, 也是衝著我們應該把這件事情給大眾知道, 只是以為東森應該會很有本份的作平衡報導, 最後實際上並不然....

因為我本身並不是對 "台灣" 這字有很強的基本堅持, 尤其我是比較偏無政府主義的人, 寧願多花一點時間對網路有點貢獻, 尤其是這次 TWNIC 的問題, 在我眼中倒不是他們, 而是 NCC 或郵電司甚至是外交部的問題, 因為網路有趣的地方是大家都可以努力與貢獻, 而我們知道國家給我們的資源太少, 如此我如何信服大政府架構呢? 還不如相信無政府比較直接, 自己做比較快...

而有太多網友在這邊發聲與著力比我多太多, 我在這邊只能只是個插花, 而要解釋給媒體聽是沒問題, 但看到這樣的報導, 我只能又對媒體的分數又要調整了...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總統府網站分析 III (安全性)

總統府網站雖然相較很多網站並不是那麼重要, 但也因為其特殊性以及政治立場的角色, 是很容易一直被拿出來討論的, 至少這幾天就 Alexa 的觀點來看, 從 3000 名外進到 3000 名內 (見右圖), 流量也瞬間多了四倍, 也可以當作是一個小型的壓力測試了..

至少這段時間也超過內政部與法務部, 感覺起來似乎有點全民網站的味道了, 不會那麼感覺是馬總統粉絲站, 而不是總統府網站了, 所以這七百萬也花得挺有用的.

但話說回來, 一個網站就安全性來看有兩種層面:

1. 該看的人都能看到該看的東西
2. 不該看到的東西被看到


至少就 High Availbility (HA) 的 Load Balancing 等等的機制應該是沒話說, 聽說以前是用 F5, 而這次是不是有換掉我就不知道了, 但應該不是用 Redundent IP 來實作是真的.

而要做多少的壓力測試 (Pressure Test) 我是沒意見, 至少在目前沒掛過的情型下應該是及格的 , 或許至少在沒有被 DOS 或 DDOS 之前是無法真的知道的, 雖然我個人對這套系統是擔心多於信心.

但下一個問題是, 真的有沒有不該看到的東西被看到.

當然就正式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知道, 總統府網站的確有做過 Static Code Analysis, 也就是所謂的 SCA, 這個至少避免了許多常見的問題, 包含 XSS, SQL injection, BOF, ... 等等的基本問題都被測試過了, 甚至小道消息是也不少人做了不少嘗試, 最後目前 "只" 發現這個 Explicit Parameters 的 Error Text Handling (ErrTxt) 錯誤訊息處理問題的問題.


因此最後有了這張圖與其 "呼叫網站"....

這篇文章也說個大概, 但實務上我知道有人做的 "嘗試" 遠超過如此, 但也真的只有這樣, 所以我也經過管道也確定有做過 SCA, 但也承認這個問題是 SCA 目前無法直接找到, 是屬於系統設記的問題, 且這對系統的穩定度與完整性沒有任何損害.

但也絕對因為不是透過 "正常網站" 的瀏灠不造成影響與問題, 就說這系統安全性無虞是接近掩耳盜鈴, 畢竟若這是一個 Kuso 網站若有這樣的問題大家還可以拍手叫好, 但若這個是會發布國家級公告的總統府網站就沒那麼有趣了, 因為這很接近 "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 了.

因此若是非總統府網站, 做到這樣已經是誠屬難得的, 但因為這個角色的特殊性, 這問題也是非同小可, 所以最後還是補起來了, 這也足以對後面的工程師與程式設計師讓我在這邊表達敬意, 這是相當認真與努力的表現, 不然依照我做網站的個性, 只有比較糟不會更好. (所以我才打死不接案子)

拉回來, 台灣有多少網站有在做 SCA, 當然我知道大部份的 100 名或 300 名大網站應該可以假設知名的網站 8 成都做了, 當然這個 3000 名沒甚麼人在看的網站有做 SCA 也是該鼓掌一下, 因為我也聽說之前太多的問題發生, 國家級網站已經把這種滲透性測試及 HA, SCA 當作標準流程之一, 說真的我不得不承認這塊是領先業界, 畢竟台灣小型網路公司還真的沒有資源 (人力與金錢) 去做這件事.

最後要我在這項給總統府網站打分數, 我會給 63 分, 比 61 分來得高, 若不是總統府網站會給 80 分以上, 但這個在這邊是不行的, 只是這分數跟我藍綠沒有絕對的關係喔... (大概吧...)

一個人是聰明的, 一群人是笨蛋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題目, 這是不爭的事實, 為甚麼我們很常觀察到 "一個人是聰明, 一群人是笨蛋" 呢? 因為理論上我們認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再怎樣一群人的知識與經驗, 不可能少於任何一個人, 因為我們不是常說團結力量大嗎? 但是另一個有名的諺語是: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這大概就說出個大概了.

因為一群人聰不聰明, 不是在於他們一群人的能力, 而是這一群人在一起的共同價值觀, 或是最低道德水準是甚麼, 甚至是這一群人在一起的責任是甚麼都會影響一群人最後的產出.

事實這篇文章要講的不是又要講甚麼總統府的題目, 要講的是: 記者 vs 部落客.

基本上我一直在媒體業, 看過很多記者, 大部份的記者有很高的 "道德良知" 與 "專業素養", 這個幾乎是絕大多數沒有在這職場的 "部落客" 能夠達到的, 甚至可以說 80% 的記者比 95% 的部落客都來得能力好, 只是這個 80% 的記者可能是 1 萬人, 而這個 5% 的部落客是 5 萬人那樣, 但無論如何, 若依這個觀點來看, 媒體的水準是不可挑戰的才對.

但是雖然記者一個人是不錯的, 且通常許多報導是一個人或兩三人作出來的, 但為甚麼有可能會遇到做 "傻事" 呢? 當然這跟報導流程有關, 一個報導的水準不是決定在直接在現場的記者, 也決定在飽經事故的主編, 更是決定在看發行量與收視率的總經理, 以及只看財務報表的董事, ...

一個人有自己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但一群人在一起, 採取的不是任何一個人最高道德與價值觀還高的標準, 而是採取任何一個人最低道德與價值觀還低的標準, 所以即使一個人再聰明, 一群人還是會做傻事的, 即使是明顯的社會價值不容, 或者是 "職業道德" 限制的範圍, 因為這一群人通常會有一個人的 "道德觀" 早就被社會化到很低, 甚至是只剩下 "錢" 是唯一的判斷水準.

為甚麼會有這樣呢? 因為真的要在一個會議做出一個共同決策的結論, 採取低標被接受的機會比採取高標的機會高很多, 但理論上應該是會有折中的決定才對阿, 只是事情有很多層面, 不是單一的角度, 每一個人在不同層面都有其自己的高標與低標, 但最後若是每一個層面都是採取低標的話, 就會造成這標準是低於任何一個人, 並不是這一群人故意做出低標的判斷.

再加上主事者與主導者理論上擁有較高的影響力與決定權, 且這一些人可能是這一群人中最低的道德與能力標準的話, 變成即使是真的要做出中間標準的判斷是不太可能, 幾乎是每一項觀點都是最低標準, 再這兩種過程的運作下, 真的可以證明: "一個人是聰明的, 一群人是笨蛋"..

很不幸的, 部落客水準再差, 這 5% 的五萬人, 可能有 5% 的 2500 人 (0.25%) 表現的比 80% 的記者 2500 人還要好, 這還不打緊, 更怕的是經過 "組織" 運作的方式, 大部份的媒體早就因為主編的裁決, 業務的主導, 總經理的政治考量以及董事的賺錢優先想法下, 還剩下多少 "良知" 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來的.

但就觀察是再怎樣糟糕的媒體, 還是比 80% 的部落客個人文章還要好, 只是這樣是可以鬆口氣的事嗎? 事實上就這 20% 說不定是可以上數十萬個, 這樣的排名真的很不好看, ...

一個記者, 一個律師, 往往經過 "訓練" 表現的比一般人來得 "好", 但往往經過許多事情的經驗與 "成長", 還是有一小群人 "升級" 到某種階級, 而這一些人往往是這一群人的主事者, 到最後這一群人在一起, 做出來的決策, 若是在所謂的 "職業道德" 的框框限制就還好, 但事實上在一群人是笨蛋的定律下, 早就拋棄這職業道德做出讓外人懷疑他們是笨蛋的決策, 即使是我們仔細看這一群人的大部份的個人, 都是比一般人聰明的, 但這無法保證任何事...

當然用這個說法來證明部落客(大部份都是一個人) vs 記者(大部份是一群人) 誰比較聰明誰比較白痴是太過於 "以偏蓋全", 且事實上我想要說的不是部落客與記者, 而是 "個人" 與 "團體", 所謂的 "個人優先" 並不是極端的個人主義, 而是團體的決策與價值觀, 本來就不應該凌越任何 "個人", ...

若是這篇文章是政治文的話: 至少我們該往至少帶頭的那個人的標準不要因為能力, 事故, 經驗而有太低的標準, 品味, ...... 只是現在很多政治的結果往往是在比資源, 比誰的老爸比較好, 真令人搖頭...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悠遊卡踩 5000 次了

既上次在 2008/11/20 達成 4000 次, 是繼 2007/03/07 的 3000 次後, 昨晚終於踩了 5000 次, 這次花了 1 年 6 個月又 27 天, 跟上次的 1000 次花了 1 年 8 個月又 13 天還要更快...

踩 4000 次 (悠遊卡啦)

3000 次達成




這一年半來, 變化也真不少阿, 尤其這兩三個月, 變化可真是大阿, 本以為這一段時間會因為機車的關係, 比較少坐捷運, 但相較之前的一年半, 可能是更到處跑的關係吧, 不然在騎車的加持下, 應該次數會銳減但不然, ...

我在想要不要再弄一張悠遊卡專門消費, 而這張卡持續的記錄通勤狀況, 這也應該蠻有趣的吧..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吉美悅洋 (吉美凱洋?)

來過我淡水目前住的地方的人就知道, 頂樓建了一個瞭望台, 可以看到淡水鎮內不錯的景色, 但出海口只有一點點看得到, 因為主要是面大屯山, 但說真的景色很好, 但房間沒有像之前房子面樹林, 感覺就差了一些...

而我偶而會到頂樓去打電腦, 但說真的有時還是不夠方便, 雖然我總是很想說找個有不錯風景的 "網咖", 但好像這樣的 "旅遊景點" 對電腦使用者不夠方便 ...

而現在這夢想可以實現了, ...

事實上還不只, 在淡水買房子, 最大的好處是便宜, 像這棟房子是 600 萬買 60 坪, 且離捷運站騎車不到兩分鐘, 要找到這樣好的點只有 "麗陽" 是有更好的公設, 只是我家這個房子最大的缺點就是沒公設, 所以想說買麗陽, 但事實上麗陽的公設不是很好, 因此最近看到 "清淞" 時, 真的著實心動了..., 遠比當時想買的 "新航線" 有不同的觀點, 但在下定的時候, 突然跑出 "吉美悅洋" 這個選擇...

吉美悅洋是離漁人碼頭最近也完全沒有屏蔽的一個建案, 能夠跟他比的只有新航線, 只是住兩個案子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只是之前聽說這地方沒有小坪數在賣, 而剛好遇到一個 23 坪的 13 樓, 加上機緣巧合就下訂了, .....

這景色是我從沒想過買得起的, 因為這個點說實在的是機能分數只是比及格好一點, 但風景是超過 90 分的, 畢竟這是夕陽的最佳景點, 遠勝事實上只能高層樓遠眺海景的台北灣而已...

昨天是第二次進去那間房子, 上次去只是去看過, 而原屋主就急著跟我們交易而我們沒有第二次再看的機會, 因為是空屋, 也沒甚麼好看的, 這次就帶了照相機與攝影機過去, 所以照了幾張相片與錄了一段影片...



而用 google streetview 來看, 是還沒建好的...


檢視較大的地圖

而說實在的, 這總價還是超過我能輕鬆應付的, 所以想說一些我們沒住的日子以天到周的方式給親朋好友住, 但最主要的是看有空請大家來玩及打桌遊才是真的... 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有興趣...

下面就是用 DV 拍的窗外景色, 改天天氣比較好或夕陽時再拍一次...



而後面 Zoom in 那個就是漁人碼頭跟未來六星級飯店, 我相信我這邊的視野應該會比它好, 只是檔到了我看漁人碼頭, 事實上真的想去看就去頂樓吧, 而這次因為下雨就沒上去了, 但我想這邊有不少網友住摩天31, 應該知道吉美悅洋在那裏才對吧...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你為甚麼要買 Nokia N900?


這篇文章寫是完全不合我的個性的, 因為我通常是希望寫出別人比較少寫的觀點, 但因為我前面幾篇寫了一些有關 N900 的文章, 就很多朋友問我這件事, 所以我還是寫出來當作回答很多人好了.

通常會拿出 N900 出來, 最主要有三個比較點: 為甚麼不用 iphone, 為甚麼不用 Andriod (gphone), 為甚麼要升級 S60/S60 Touch (Nokia)?

在 5/16 日的體驗會之會前會, 我很意外的很多玩家對這隻手機有相當的興趣, 尤其這隻手機在某種程度已經是很接近電腦的手機了, 且加上很多人喜歡 Nokia 的 UI (使用者介面), 以及不錯的 qwerty 鍵盤, 好像在某些交集下, 只有這隻手機莫屬了, 雖然這隻手機怎樣都有一個缺點: 還是很貴, 除外還真的是不錯的手機, 只是最後是大家對這些 Feature (特色) 與價格比的觀點不同了.

對我而言, 這隻手機是:

1. 程式設計師, 且不是主要是寫 Java 的設計師: 可以很無痛的寫網頁程式, 無論你是習慣 Python, PHP, Perl, 都不用強制自己去用不習慣的 Java 來寫手機程式, 不然用 C 種可以吧?

2. 工程師, 對 Linux/Unix 軟體很熟, 且對 Console 也熟的工程師: N900 一進 Root 就可以安裝 Easy-Debian, 也可以用 Debian 來安裝許多軟體, 加上又是內建 Terminal, 這個對於用慣 Linux 的工程師是最好的介面.

3. 專用須求者, 或是給公司組織用: 無論是 iTunes Store, 或 Google Market, 再開放還是有一定的限制, 而 N900 的 Maemo 中 Application Manager 的觀點,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 Repository 的路逕, 很輕鬆的安裝與管理使用者的軟體, 總不能連公司內部用的程式都要上 iTunes Store 吧?

4. 控制狂或喜歡自製化(尤其是UI)的吹毛求疵者: 基本上我通常說, 若 iPhone vs Andriod 是 close vs open, 而 Andriod vs N900(maemo) 則是 open vs unlimited, 這是可以給你完全沒有限制的環境讓你做無限的創意, 手機要怎改都可以, 即使變成 Brick 磚塊, 幾乎都可以輕鬆 Restore.

5. 本身有錢者或公司預算足夠者: 最後就是要用多少錢買阿, 不然就是想辦法叫公司買, 說 N900 是個可以讓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能力加倍, 工作效率加倍, 用手機就可以工作寫程式的手機, 花這點小錢真的不為過吧?

6. 手機玩家或搜集狂: 這隻 N900 絕對可以給你不同的體驗, 我想錢就不是問題了.

當然若不是前面六種人, 我並不會很建議買這隻 N900, 畢竟這隻 N900 不是阿公阿嬤機, 若只是想拿來打電話的人買這隻真的是浪費阿, 還不如把錢捐出去會比較有意義.

右上角的圖就是用 N900 當時照的, 而下面則是我那天的 Slides....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APEC TEL 41 後記


基本上應該沒有人會寫 APEC TEL 會後記的這種東西, 因為在某種觀點而言, 像我這種以工程師為主的人, 不應該是會去的, 但事實上說不定是很必要去的, 畢竟應該沒有官員會寫後記吧.

這次會去 APEC TEL, 最主要是去提一個 Proposal, 就是要去跟其他國家 "說明", NGO 及 Social Media 在救災時的價值, 這個一看就知道指的是 Morakot 莫拉克經驗, 而這個經驗看起來沒甚麼, 但也是許多人努力換來的, 有時這件事比想像的還有價值, 就像是我一直記得 8/7 晚上在台南的時空與感受, 沒想到那個感受是個分界點.

嗯, 先不提莫拉克風災, 因為這已經提太多次了, 雖然到現在一直有新的想法, 但我們還是聚焦 APEC TEL 41 這件事.

這次這個案子能夠成行, 有太多有趣的原因了:

-1. 數位文化協會辦了個政治 2.0 研討會, 因此跟 21 世紀基金會接觸與各地方政府有合作關係.

0. 當然是大家在莫拉克風災的投入, 尤其是透過網路所引發的由下而上的合作.

1. 原本這次的會議應該是在馬尼拉, 但一時他們放棄後由台灣來主辦.

2. 21世紀基金會在整件事情有很重要的角色, 讓原本只是存在民間的事被官方認同提案.

3. 由於是地主的關係, 理論上大陸與韓國都會提出角色問題, 質疑我國的提案, 這次韓國 SPSG 主席最後還一反常態的很支持這提案.

因此這次能夠提案成功, 是相當難得的, 因為 Chinese Taipei 雖然在這次是有很多報告, 但都是 Presentation 居多, 而這次大會的新提案不多, 而這個案子是衡跨兩個小組, 所以變成我須要跑兩邊, 回答兩邊問題, 說真的是有趣但還蠻累的.

這個題目已經不知辦過多少次研討會, 講過不知多少次, 我偶而會以技術人員的身份幫忙回答, 但畢竟數位文協會及志工跟許多網友才是主角, 所以我從未以這樣的身份參加, 但現場因為全部都是用英文問答, 所以最後這 "重責大任" 落在我身上, 因為最後是比我懂的人英文都不好, 英文比我好的人都沒有我了解這案子, 因此說真的不應該也是只有應該了.

在會議之前, 數位文化協會的人努力的整理簡報, 這簡報是許多次 Present 累積起來的, 尤其是像 Schee 加了不少東西, 所以理論上準備不會不夠充份, 但把這 Proposal Submit 之後, 各國的代表提了一些問題, 所以在會議之前跟 21世紀基金會做了一個演練.

拿到這些問題, 基本上我們完全傻眼, 因為都是講跟 APEC 的關係, 尤其是 DSG, SPSG 以及 TFEP 的關係, 以前一些條文的關聯, 而此時我們對 APEC 完全不了解的情型下就只好開始惡補, 惡補一些 APEC 的資訊, 此時很有中華隊在完全沒有情搜就上場打擊的感覺, 若真的就這樣上場就只能靠實力, 但事實上這是不足的, 所以最後只好印出許多份報告, 花了很多時間 K 完後, 大家就問題討論, 一直到最後再修改 Presentation 後, 才覺得可以放心上場.

而我們有一種很大的感覺 (尤其是數位文化協會的駱呈義) : 為甚麼都找不到台灣或中文有關 APEC 的資訊, 若這些資訊真的有價值有意義, 是否應該組織翻譯的計畫把這些有用的資訊弄好呢?

而在 5/10 先參加大會, 而大概我的 Dress Code 跟現場完全不一樣, 最後還被 NCC 很禮貌的叫我過去問我是誰, 因為現場幾乎都是黑西裝, 領帶的官員, 我穿著長短袖格子襯衫, 真的不該在現場阿, 但我大概說了一下, 大概被我的談吐認同, 就放我回去排排坐了....

而 5/10 下午就是第一次的 Presentation (SPSG), 而由周韻彩上台報告, 但因為她不了解狀況, 所以都是由我來回答, 我一開始還覺得怕怕的, 一開始全部用英文講還真的有點繞舌, 後來越講越順, 而 5/11 上午的 DSG 我就回答的很順了, 而到下午又回到 SPSG 再回答一次, 此時已經覺得可以應對如流了, 從原本的對 APEC WG 這種會議的不了解, 到慢慢上手, 還真的很有趣.

事實上這次有我們的提案, NCC 辦這活動才真的更有價值, 因為大部份的議程都只是報告, 或者是 Informational 的演講, SPSG 我們是唯一的 New Proposal, 而 DSG 也只有兩個, 這次的會議花上千萬元, 但民眾知道的很少, 新聞都是一語帶過, 事實上連我們這種 Delegate 一開始都知道的不多, 更何況是記者, 而民眾就完全不知道了.

我們在這次把莫拉克經驗帶給 APEC, 以後也會在其他國家實施, 第一站就是泰國, 尤其是有幾點很重要的理念:

1. 應該建立一套從 Social Media 搜集民意的系統.

2. 應該協助成立網路社群的 NGO, 就像是台灣的數位文化協會那樣.

3. 真的發生事情時, 這個 NGO 應該在 EOC (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 災害應變中心) 扮演資訊仲介的角色.


[後記] 我後來去官網去找照片, 發現還不少張我的照片, 也讓大家看看我為甚麼會穿這樣會被關切的原因吧, 呵~~

第一天的宅樣, 躲在角落打電腦~~~


第二天就對答的很有自信了~~


以上照片應該屬於 APEC TEL 41 所有, 我只是拿攝影大哥的照片來用....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