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Facebook 臉書六年下來....

雖然說我花在噗浪的總時數是超過臉書的, 但事實上我 Plurk 是 2008-6-10 加入的, 而臉書卻是在 2006-9-28 六年前的今天加入的.

當時會加入是想要了解臉書這系統的狀況, 而那時候算是第一批讓非美國大學生註冊的開放測試, 也因此在沒有朋友的情型下, 第一個好友是遲至 2007-6-4 才有人建立關係, 所以這 9 個月都沒甚麼動作吧.

因此仔細想想這六年下來我臉書的活動可以分幾個時期, 就像右邊的圖片, 來翻翻看自己的歷史吧:

1. 一個人的日子 (2006~2007): 應該是在台灣生活中最早註冊的吧, 所以大概有 9個月時間都只有一個人.

2. 忽略期 (2007~2009): 有時候臉書會寄信過來說有誰加入, 所以就同意建立好友這樣, 此時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在玩, 但事實上我卻是在 2008 年開始玩噗浪, 因此臉書就被我晾在一旁吧.

3. 遊戲期 (2009~2010): 有朋友跟我講說 FB 的遊戲可以玩玩看, 因此我就真的玩玩看了, 大概一年間玩了餐城, Camelot, 等等的遊戲, 只是現在已經完全沒在玩了, 真慘....

4. 重啟期 (2010~2011): 在不那麼熱衷玩遊戲之後, 臉書的粉絲團與社團也慢慢成熟了, 也開了幾個粉絲團來玩, 以及工作的須要也開始了解與操作, 但以現在的程度來看, 還真的初學而已...

5. 照片打卡期 (2010~): 2010-4-17 第一次上傳照片, 但並沒有打算把臉書當相簿使用, 2010-8-14 第一次用 N900 上傳照片, 而一開始就從 Foursquare 打卡, 一直到 2011 年臉書推出打卡功能我會交互使用, 只是到現在還是以 4sq 為主.

6. 開始使用期 (2011~): 沒錯,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我嚴格說是在 2011 年後才再開始認真面對臉書, 甚至是 G+ 我已經開始使用後我才以 G+ 的努力來看臉書, 所以以一個這麼早開始用臉書的人, 確又是這麼晚開始使用臉書, 還真奇怪阿.

當然我很清楚一件事, 行銷與業務這件事是最麻煩的是原則與方法大家都了解, 但我們知道行銷業務真正的高手與大師是對他所從事的領域有充份的了解與實務經驗, 而不只是對行銷業務本身而已, 也就是說換了一個產業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境了, 因此若你聽到有甚麼行銷大師大部份都可以只信三成, 因為真正的困難點是你對產業的了解與其人際關係, 而不只是 "meme".

而社群經營也是一樣, 你即使有再多社群經營的經驗, 但換一種媒體與媒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然你之前的經驗會讓你有更多的加分, 但若既有的關係與社群不能為用的話, 很多事情幾乎是從頭開始, 因為每一種社群都有自己的情境與 "術語", 加上族群與對像的差異, 若沒去參與是很難了解, 更惶論說要去 "經營", 因此那些粉絲團人數很少的 "臉書講師/大師", 你可以直接無視他/她, 雖然不代表他對社群經營不了解, 只是說他對臉書並沒有足夠的經驗去掌握罷了.

上面那兩段是廢話了, 畢竟我知道我現在只是初學者, 我更確認我對臉書不夠了解阿... 我不會重蹈之前的錯誤, 倚老賣老是最不可取的, 但時間的累積總是最好的學習, 只是前提在於你花多少心力, ...


而臉書對我到底是甚麼呢? 我自己也是在摸索, 只是在這六年後的今天來檢視一下自己罷了.

(最上圖的原始來源還真難找阿, Google 的以圖找圖還真的找到一大堆 Facebook 上的人臉阿)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如何用網頁到網頁的延伸閱讀, 取代網站的交互連結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說到甚麼是 Spam 或者甚麼不是 Spam 的判斷點不在於數量與方法, 而是取決於心態, 也就是說這樣的文章內容與連結, 是你有沒有花心思, 記得在四年前寫了一篇 "寫部落格前的幾點反思 (反SEO的該看與不該看)", 講說五點如何判斷黑帽與白帽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搜尋引擎最佳化) 的差別, 大家可以看一下:

1. 你自己以後會不會看
2. 這是不是給人看的
3. 到底是誰來看?
4. 沒必要看到的人
5. 部落格的價值不是有多少人看, 而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或你關心的人有沒有在看


而好的 SEO 的差別也是在這邊, 也就是 "能夠真的幫助讀者的SEO才是好的SEO".

有人曾經問我: 在 SEO 的領域中, 我期望做到甚麼樣的目標, 我當時是說, 幫助認真做內容的人完善好的介面與功能, 並且做到最基本的 SEO, 讓那些想靠技巧而不是靠內容來賺取 SEO 的人更困難達到, 讓讀者更輕易的閱讀與找到想要的資訊, 這就是在 SEO 中我短期的目標.

的確即使我已經擔任 SEO 公司的 SEO 顧問 (好像繞口令), 但我也一直看國外的網站以及書, 而最近在看完 O'Reilly 的兩本 SEO 書, 一本是 The Art of SEO, 以及 SEO Warrior 時, 想到依我現在的語意網路計劃已經可以做 "如何用網頁到網頁的延伸閱讀, 取代網站的交互連結" 這件事了.

我們知道在早期的部落格, 有一個通訊協定可以透過 Ping 來做 Backlink 逆向連結的引用通知, 而大家的文章也很樂意去連結別人並發出引用通知, 只是這個功能被黑帽 SEO 大量濫用後失去原有的意義, 所以最後大家也停用 Ping 了, 只是這種引用與被引用是對讀者與作者相當便利的功能, 可惜的是 Spammer 讓網路退步了..

而 Blogger 的 Blogspot 曾利用 Google 的優勢去利用搜尋引擎去建立 Backlink 反向連結來取代 Ping 的功能, 這也是不錯的方式, 只是這功能並不是所有網站或所有部落格都適用的.

事實上能夠提供讀者來作延伸閱讀也不只是 Ping 等 Tackback, 也包含 Tag 的使用, 尤其像是 Technorati 也提供跨站的 Tag, 雖然 Tag 的概念已經隨著時代成熟, 也取代了分類的概念, 但許多功能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

這些都是早期透過內容創作, 編輯與一些功能讓讀者與作者之間有進一步的互動, 雖然現在很多功能隨著 Facebook 臉書的覆蓋率達到一定的門檻後現在不是用 Twitter 就是用 FB 了, 雖然部落格已經退出引領風騷的角色時, 反而進一步的是內容網站該如何去建立社群.

而有時候不只是使用者有社群, 內容網站也有其社群, 而最近也慢慢出實作出以使用者閱讀為導向的 "內容社群", 其中有兩項:

1. 共通 Tag: Tag 一直是最直覺與最有效率的連結, 若是一個網站社群若能夠共用 Tag 會是相當有價值的系統, 畢竟 Tag 是最具有聚合力邏輯概念, 也是最常使用的延伸閱讀, 只是目前的 Tag 都只在站內居多, 若能夠把共同一起經營的網站的 Tag 連結與整合, 不只是對讀者是有幫助, 更能夠把已經來訪得來珍貴的讀者, 對經營有更有效的成果.

2. 跨站延伸閱讀: 並不是每一個系統都是有 Tag 系統的, 此時就必須要用語意網路去串連, 從 A 站的內容找到最合適的 B 站內容給讀者, 透過更精確的錨定文字與連結, 不只是讓讀者更輕易的閱讀及看到所有興趣的內容, 更是讓原本僵硬的網站交互連結變成每篇文章都有符合內容的 Deep Link (深層連結), 此時不只讓使用者經驗提升, 更能提高 SEO 效果.

最近把這兩個系統實作成一個服務, 並包成一種可以透過 include 的 XMP-RPC 的類 API, 只要用參數的方式說你要連到那一站, 系統就會依你的站的每一個內頁算出與這內容最合適的另一站網頁, 並包含圖片與錨定文字, 讓網站連結不只是唯一的連結或是唯一的錨定文字, 而是每一頁都有自己的連結與錨定文字, 讓網站的交互連結更有價值.

的確語意網路 Semantic Web 是未來讓讀者與內容進一步產生互動重要的技術, 只是要做到這方面, 不只有很多基礎建設要去完成, 更須要實作讓大家去了解, 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的, 所以有興趣實作的歡迎來跟我一直讓這種資訊媒合更符合人性.

(圖為 Tackback 的 Icon)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IMHO, 這個部落格改名

人總應該是跟自己過去挑戰, 若你回頭看自己的文章, 覺得 "阿, 我以前寫得多好阿!" 此時代表的不是你曾經做過甚麼豐功偉業, 往往代表的是你這段時間一點進步也沒有~~

但這樣說也是過於以偏蓋全, 事實上人生活在這社會中, 還是有很多無奈的事情,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事情越來越多, 腦子已經被許多雜務占滿, 最後不只讓自己的思緒變亂, 眼光變窄, 也失去了作夢的能力, 甚至只剩下一次次的抱怨以及更多次想振作但失敗的經驗.

慢慢的, 你想要的漸漸被必要所取代, 對物品的評價跟著標籤上的售價一致, 不再是你真實從中獲得樂趣來衡量價值, 就像是看人的眼光是由他的薪水來判斷, 而不是他是否真的對社會有貢獻, 或者純是跟你的互動與感情.

最後剩下的, 只是靠你累積的不滿來建立優越感, 來證明 "阿, 你還是比社會大多人來得好阿~~", 就像是一直抱怨自己的薪水沒有增加, 卻不去質疑你的能力成長多少, 而從社會去獲得更高的交換價值, 卻是認定你的主管很糟, 老版是混蛋外, 不敢去跳脫這個框框.

是的,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不公平與不正義, 雖然不是因為你造成的, 但卻是由你參與建構出來的, 雖然行動是很困難的, 但很多改變都是從一點點一滴滴開始, 有時只是多關心一個人, 就可以造成很大的不同, 雖然我們無法建立甚麼完美的社會, 這名詞只是從政者或泛道德主義者架構出來的騙局, 我們還是可以往我們期望的社會去實現, 至少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有時我們離革命越來越遠, 但越來越感受到革命的壓力與氛圍, 只是這種巨變要付出太多的代價, 無論是無產階級或資本家, 或者是中產階級也很難去說這樣的變化是對的, 或是不對的, 但當社會的層級越差越大, 階級的劃分也越來越明顯的時候, 比較擔心的是這種事遲早會發生.

當你認為自由已經被濫用而不須要再堅持時, 當你認為建設是必要而不須思考停下腳步時, 當你想要從穩定與團結尋求救生板而不是思考自己須要從自己改變時, 當你一直找到問題點卻不認為自己可以幫忙解決的時候, 當你以為成功創業是唯一生命的出路時, 當你以為看政論節目與去投票是最主要的社會責任的時候, 當你以為在PTT就可以展現正義的時候, ..... 這社會離大部份我們期望的越來越遠, 卻越接近既得利益者期望的社會越近.

雖然我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一針見血, 事實上我也認為這種事跟本不存在, 但不代表我不能做, 至少我可以肯定的去說, In My Humble Opinion, 我還是會想說, 我還是會想做, 那你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