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及格的網路選民, 不及格的候選人

很多人把這次大選關鍵因素定調在網路世代的獲勝, 這的確是真的嗎?這句話有對有錯, 因為的確是網路改變了大選的結果, 只是不是候選人造成的, 更不是民進黨造成的.

在選舉前一天, 我貼出 "台灣社群排行榜" 下有關 "選舉與候選人" 的排名, 用的是這 150 天以來的資料, 這些網站, 是包含競選官網, 部落格, 還有其他為了選舉而做的網站, 包含沃草與 PTT 等的網站, 前題是有獨立網址, 所以一些媒體做的競選專欄是不在其中, 但這 5 個月下來, 能夠獲得到 1000 個以上臉書的分享只有十幾個.


也就是說, 這次的選舉網路影響的不是候選人, 而是網路自己本身, 其中最重要的是兩點因素:

1. 網路人透過社群網站去選擇, 過濾與閱讀資訊, 不再受制於傳統媒體的 "挑選"
2. 網路人自行產生很多內容, 並透過網路傳播發揮影響力

這在以前, 包含 2 年前, 雖然很多網路人都嘗試去做, 但最後都失敗, 也是有原因的, 主要原因有:

1. 社群網站開始發揮影響力, 尤其是臉書
2. 網路製作開發平台的成熟
3. 大眾媒體因為資源不足, 必須從網路社群獲得資訊
4. 318 之後, 網路被社會大眾重視

但這代表候選人已經開始透過網路去打一個網路上的選戰嗎? 如同前面所說的, 從真正資料來看, 稱得上使用網路的候選人, 只有 1.06 人, 這邊是 1+0.05+0.01, 也就是柯文哲, 連勝文, 與 0.01 的其他人.

這樣說也是過於扭曲與片面, 但就事實上就是如此, 真的有主動或被動發揮到網路影響力的, 是少之又少, 也就是說這 2 萬個候選人, 只有 1.x 個人真的有意識到網路, 且真的去做, 甚至發揮到效用, 其他絕大多數的人, 在網路多是順勢的利用對他有利的局勢而已, 說是真的有開創出甚麼的, 除了上面三個人, 我知道像童仲彥等幾個市議員, 及幾位新竹市長候選人, 已經踏出一步, 雖然這一步踏出去了, 但最終能見度還是有限, 不然從社群的觀察不會那麼慘烈.

包含一些小黨, 很多都是從草根社會運動出身的, 說要對網路有足夠的熟悉度還有段距離, 再加上資源不足就更不用說了. 而在這次候選人中, 有兩位本來就對網路有能見度的, 就是林群森 (獨孤木) 與 王浩宇 (Xavier), 而很不幸的即使期待這兩位在網路上有足夠的表現, 但林群森在選前中風, 很多事情都無法做, 而王浩宇也是走傳統的選站, 網路的動作不多, 最候在網路的表現雖然不是白卷, 但也是沒幾分.

而到底要如何拿高分呢, 或者換句話說, 怎樣才是及格的網路候選人呢? 這邊大約列了 25 個項目, 若是有做到, 可以獲得 1~4 分, 來請候選人來自評總分可以獲得幾分呢?
  1. 建立網站
  2. 建立新聞或部落格 (可輕易增加內容)
  3. 建立功能性系統
  4. 有時間性資料
  5. 有地點性資料 (如行程)
  6. 電子報
  7. 使用臉書粉絲團
  8. 使用影音來輔助
  9. 會員登入
  10. 社群登入
  11. 可直接捐款
  12. 可購買競選或文創商品
  13. 選民可以回饋
  14. 選民之間可以互動
  15. 社群網站經營有成果
  16. 建立附屬支援網站
  17. 內容釋出
  18. API 釋出
  19. 讓選民表態
  20. 投票動員
  21. 非網路選民動員
  22. 透過系統搜集網路意見
  23. 搜集網路意見成政見
  24. 使用其他網路平台製作
  25. 候選人直接使用網路
我想應該沒有人懷疑這次柯文哲可以拿下最高分, 且只有他及格, 而連勝文應該也可以得到不高的幾十分, 但其他都是在 20 分以下吧.

我想應該沒有網路人認為這 25 點那一個不重要吧, 而要說對於競選經費不到百萬的人去要求或許是過高, 但要達到及格分數, 重點不是經費, 而是心態, 因為有些成本真的不高, 只要肯用心去做, 無論是自身或是競選團隊來協助, 並沒有那麼難, 只是在於有沒有這認知與決心.

就像是這次連勝文的網路部一開始似乎很有心, 但最後不知是也被切割還是如何, 難以發揮效果, 雖然有人說的確是這次國民黨網路選戰有在動的, 只是若是不去擁抱網路公民, 只是把網路當宣傳管道, 最候只會越離越遠, 其他更不用說了.

而扣掉無黨籍的柯文哲, 民進黨也沒交出甚麼可以看的成績單, 除了我們熟知的比利潘潘醫生所做的柯P 新政有發揮到效果, 但這個算不算民進黨的成績單我就不知道了, 而在前十名的還有民主小草, 這是否要算到黨部的功勞, 因為我也不是民進黨員, 更不會知道了.

接下來的 10 名之外, 不用說這三個也都落選人, 以這表面的角度來看, 這次的選舉, 真的是 "網路公民" 有參與到這個社會, 但只有個位數的候選人參與到網路, 從這角度來看, 真的要對柯文哲 "市長" 加分.

只是最後更期待的是未來的社會所有事, 包含政治, 透過網路能夠更 "透明", 能夠更 "雙向互動", 甚至更應該說, 從現在開始, 我們更要透過網路來談政治, 因為不談政治, 只會讓政治更不透明, 更為被少數人操弄, 也因為讓我們繼續透過網路來談政治, 這社會能夠讓更多的公民參與政治, 這樣政治才有機會從黑轉白, 更接近我們真正想要的政治, 不再只是權貴的政治.

期望這天的到來.

1 則留言:

  1. 最後一段非常認同,雖然我覺得很難,傳統觀念裡,政治差不多是信仰的程度,不談論、不冒犯,我願意保持理性、努力溝通,別人不見得願意。甚至可能變成討厭你的成見由來,只因其不願理性討論;只能硬著頭皮朝這個方向努力,就像我期望選舉不掃街、不插旗可以慢慢變成常態。

    回覆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