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從勞動局長的警示來看佔中真普選的啟示

[QOTD] 圈選的制度, 事實上只是讓符合既有體制的人去維護既有價值, 跟人民想要透過選舉來 "改變" 是不一樣的, 這次台北市勞動局長的選舉若不是有人退選, 人民就完全無法選到要選的人, 從這就會讓我們目睹與預測未來香港選舉的悲哀......

在台北市勞動局長塵埃落定時, 大家也在這次很有 "時代性" 與 "實驗性" 的局長 "選舉" 看到不少政治的事實, 尤其是:

1. 原本呼聲很高的候選人連前 10 名也到不了, 雖然號稱是第 11 名.
2. 10 個人中, 評價最高的人, 也被前 5 名刷下來, 最後是因為有人棄選或除名得參選
3. 最後獲得最高票的是原本無法參選的人

從這個 "教訓", 真的可以 "借鏡" 出香港佔中的真正原因, 因為就政治的運作下, 最後人民往往沒有辦法選擇真正想要的, 而是在一群 "相似度很高" 的人作選擇.

但為甚麼會這樣, 也不完全是陰謀論, 雖然不否認這樣 "遴選委員" 一定會有 "偏差", 這偏差或許不少是有私心或不可告人的秘密所產出來的結果, 但更多的原因是所謂的 "專業者" 的機制, 有時跟大眾的評價不太一樣, 甚至會產生悖離的結果.

有人說, 若這次台北市市長的選舉, 若是有下面幾個候選人該如何?

1. 連勝文
2. 丁守中
3. 黃昭順
4. 蔡正元
5. 羅淑蕾

若是評選標準是: 有良好的政黨經驗, 有其他政府官員的經驗, 有議員或立法委員的經驗, 等等為優先考量, 此時, 一個只是當過主治醫生的參選人有可能會被遴選出來嗎? 我想應該也是在 10 人名單之外, 更不要說有機會進到 5 人名單, 像這次一樣.

這次若是勞動局長的遴選標準是:

1. 有勞動局處等相關經驗
2. 有工會理事長相關經驗
3. 有勞資相關的論文或教授
4. 有上市公司人資或董事相關的經驗

我想應該也沒人會否認這幾個標準看起來光鮮亮麗, 不該是遴選標準吧, 至少是相當 "安全(Safe)" 的標準吧, 但若這是個基本標準, 來看蔡瑞麟與賴香伶, 落選也不會意外.

但此時就會發生一個相當矛盾與悖離的問題, 真的所謂專業的評量, 即使沒有陰謀論, 最後圈選的結果往往是:

1. 最沒有變異的名單
2. 最安全的名單
3. 最有關係的人出線
4. 最有知名度的人出線
5. 最有資源的人出線

只是這真的是人民所要的嗎? 甚至在沒有 "變異" 的結果就是這幾個候選人看起來是同質性相當高的, 也就是最後對既有的政權下最 "安全" 的結果, 即使遴選委員不會這樣想, 但最後還是 "最有資源" 的人出線, 而最有資源與關係的人, 就是本來就依附在既有體制運作下的人, 所以要有一個 "不一樣的候選人" 是不太可能的, 也就是說後面的 3, 4, 5 就是既得利益者或是了解與運用既有機制者也不為過.

所以圈選制的確不是一個好的 "民主" 的示範, 當然若這是種 "階段" 或是 "權宜" 之計, 並不是不可以, 但若是把這制度貼上一個 "民主" 的橡皮圖章, 是真的很危險的, 因為民主的價值在於 "選擇", 這選擇是種落實 "改變" 的意念, 而若是用圈選的方式, 是達不到這種概念的, 因為最後的候選人都是既有系統機制的 "精英", 這些人是不太會去 "改變" 的.

因此這次的勞動局長不只是對社會是正面的, 因為讓人民的選擇變多了, 這是好事, 但千萬不要認為這是真正的民主, 只是這次的經驗, 更可以讓台灣人民了解香港人民要的是甚麼, 因為台灣人可以選市長, 選總統, 若能夠 "改變" 最高的領導者很多事情可以 "改變", 但香港人民只能默默的接受當權者的宰治, 連說不要的機會也沒有, 或許這樣的經驗是更可以突顯的.

最後, 我甚至相信這次勞動局長的遴選委員是真心的, 用自己的經驗與專業, 選出自己認為對人民最好的候選人, 甚至是自己,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 他們選出的不是 "五個候選人", 而是 "一種候選人", 也就是跟遴選委員想法 "最合" 的人, 並不是人民要的人, 此時人民也沒甚麼好選的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