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一句話, 若是把台北把計程車給封印起來, 台北的交通會好上一倍, 因為計程車有超過一半的時間不是在讓人到達目的地, 而是浪費汽油資源, 浪費司機時間, 浪費道路流量.
計程車為甚麼要這麼浪費, 這樣的目的只是讓一些人, 透過隨招即有來節省一點時間, 雖然說很多狀況與很多地方都是招不到, 所以也節省不到時間, 但這種情形就有點感覺是習慣使然, 這種習慣帶來這樣的市場, 帶來這樣的狀況.
我們不須要用高道德標準來看人須不須要計程車, 但如何在改善交通, 節省資源, 甚至更可以節省時間, 創造價值的角度來看, 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建立一套系統能夠實現這願望.
我一直認為, 政府是不須要 "創造" 甚麼經濟成長, 這應該由人民來主導, 而政府須要的是創造環境來讓經濟更順暢就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交通".
在十幾年前因為參與一些 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的經驗, 也一直在想說透過資訊系統, 如何來輔助這樣的系統的建立, 能夠讓交通運輸降低資源須求但提高使用的情型,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 就是如何利用 Big Data 來促成 "Smart City/智慧城市" 的可能性.
事實上我們不該只是討論 Uber 的合法性, 創新與創業的問題, 也不只只討論計程車生計等等的問題, 而是更應該去思考, 我們如何去創造出我們要的社會, 我們要的城市, 而我們知道影響到我們生活與情續最大的一個關鍵也是 "交通".
要設計出一套系統能夠讓接送過程, 與等待時間所造成的浪費, 甚至也能降低乘客的等待時間,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 "能夠預測出乘客的須求, 並規劃出最省資源的可能性", 這樣就可以做到了,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 但真的要實作是沒那麼簡單, 因為能夠預測未來是最困難的.
但話說那麼困難, 事實上每一個計程車司機都有一個能夠預測的頭腦, 有時他們的經驗與準確度是可以嚇死人的, 所以聽起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只是這種經驗與預測能不能被記錄, 被擴大, 被實用而已.
在 10 年之前就有推出 Smart City 的計劃, 但這些計劃有很多前置動作是沒有完成的, 也就是那時候得資訊系統, 要知道人流與車流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在資料不足的情型下準確度當然不足, 所以效用與實用就大打折扣, 而現在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 要精確的知道人流與車流已經沒有那麼困難, 甚至要進一步的做出預測或輔助系統跟以前的環境與條件好很多了.
甚至下一步的建立交通的共享經濟, 公用腳踏車, 公用機車或汽車, 甚至是 "共享交通工具" 等等的概念也不是沒有人想過, 甚至有很多人在做或想做, 只是這部份說要做出實用須要很大的量變到質變, 就像是 U-Bike 之前的公共腳踏車不是沒有推動過, 但在之前沒有足夠的資訊系統讓大家租借與使用方便之前, 以及付款機制更便利之前, 甚至最重要的是足夠的 "量" 之前, 已經有太多次失敗, 但這樣不代表這概念不會成功, 而現在不是就成功了嗎?
所以真的要建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也不是一蹴可及的, 但也不是做不到, 甚至我認為台灣或台北市有很多機會點都比很多國家城市有更好的基礎, 無論是網路使用率或心態等等, 雖然不會是最有利, 但也至於最差, 再加上台灣工程師的能力, 與台灣的產業, 倒是很有機會去打造出真正的 Smart City.
只是依台灣現在的政商模式, 更容易發生就像我當初為甚麼離開當時 ITS 計劃的原因, 也包含我們已經很熟知的 "遠通電收" 事件, 反而浪費更多的資源去打造出這樣的系統, 或者是明明有機會做得更好卻沒有去做, 更像是現在在討論 Uber 與計程車的問題......
所以我們該禁的不是 Uber, 而是計程車, 但也不是該禁的是計程車, 而是我們要去讓像計程車這樣的交通系統更進化, 讓這種花太多人力資源與能源, 占據道路面積吞吐量的計程車, 在很多地方很多角落可以升級成 "客製化共用汽車系統", 讓原本傳統計程車系統去轉型, 而不是透過 "法律去禁止", 就像是我們在面對 Uber 一樣.
接下來我們該怎做, 事實上我也知道台灣有不少人已經在規劃與實驗, 再加上國外有更多的經驗與實例, 這些技術與資源也都慢慢解決與成熟, 真正的問題不是怎做而已, 而是我們的心態, 更包含我們對社會的期許, 以及接下來大家所須要的努力, 以及 Big Data!!!!!
--------------------------------
這邊舉個已經實作的例子, 就像是 Google Now 一樣, 可以從 Android 手機來知道一個人移動改變, 就可以輕易判斷出在今年五月一日上線的 Parking Location (停車地點).
透過這樣的機制, 可以發展出即時人流與車流的交通狀況與須求, 甚至可以發展成預測出交通運輸的須求的系統, 若是加以結合日曆或行事曆系統, 就可以知道活動與人潮的須求, 提高準確度, 做出一套交通預測與規劃系統.
甚至政府該做只是這套系統後, 提供資訊給計程車司機, 誰說要達到目標是很困難的?
圖例來源:
http://www.ehi.eu/news-item/commission-launches-innovation-partnership-smart-cities-and-communities
http://www.digitaltrends.com/mobile/google-now-soon-reminding-parked/#!ba0Qwa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有時我總對自己做的東西沒甚麼信心, 從 Plurk.tw 一直到做了很多延伸的應用, 尤其自己知道美工排版不行, 所以常找人合作, 其中一個東西就是 "噗熱浪"... 事實上 Plurk.tw 比 Plurktop 還早做, 當然我們這邊只能從發文說開始運作開...
-
我是不做 "Me,too" 的, 但我知道粉絲團經營最重要的共同指標, 一個是觸及數, 另一個是互動數, 但這數字只有經營者知道, 即使從洞察報告可以看到你加觀察的幾個粉絲團, 最近文章的互動狀況, 但還是離真的狀況有點距離, 除外粉絲團可以比較的就是 ...
-
在系統調校的一開始, 我一定會問大家一個問題: "系統負荷 60%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系統負荷 6%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當然這個 "過高過低" 指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現像, 而在之前要有一個前提: "何謂不正常?", ...
-
總統府網站雖然相較很多網站並不是那麼重要, 但也因為其特殊性以及政治立場的角色, 是很容易一直被拿出來討論的, 至少這幾天就 Alexa 的觀點來看, 從 3000 名外進到 3000 名內 (見右圖), 流量也瞬間多了四倍, 也可以當作是一個小型的壓力測試了.. 至少這段時間也...
-
我們都知道網路詐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不下於假新聞, 雖然這些事都不是在網路上獨特的社會現像, 因為在現實社會這些欺騙的事層出不窮, 但透過網路的高效率散播, 有時比現實社會來得嚴重. 在臉書投廣告, 大部份都是須要透過粉絲團來操作, 若是我們能夠 "定位...
-
目前已知道 Formula/Equation 是: 1. Unemployment: ind*3+com-pop (分母是Pop) 2. Transportation: tra*5+100-pop (分母是Pop) 3. Criminality: sec*4+300-pop (分...
-
專頁儀表板除了作為社群編輯的工具外,更想做的是想要成為 "透過社群來了解社會" 的儀表板,因此對於 "屬性" 上做了各個面相的定義,除了常見的分類外,更重要的是依立場,議題來去 "標籤"。 因此會有 "...
-
這幾天,公布了台南與高雄這兩個地方的民進黨內部的電話民調,雖然這跟真的投票沒有絕對關係,但做民調是很花成本的,當然除非有內參保密民調與對外公開民調外,民調還是很有效的 "政治工具"。 談論人數一直是很好的指標,尤其是在選舉的時候,因為選舉最後決勝負是得票數...
-
一些無聊晃進來的朋友應該有發現, 左上角多了幾個之前沒看過的 gadget, 因為我又開始做無聊事了... 看到許多人裝 Google Friend Connect, 而我個人對較為開放的 Protocol 是採較為正面的態度, 所以就裝起來玩玩看, 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