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應該看到我兩三個星期前寫了一篇 "一個表格",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計算, 因為若是我們能夠對朋友做自動分類, 這代表可以從資訊源的差異來去看資訊分類, 只是這個 "分群 (Clustering)" 一直是最麻煩的事, 因此在確定運作之後, 就放在這邊了.
因為隨便一個人的計算, 就好好幾小時或好幾天, 說要讓使用者等到資料的產出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就有了先做一些好玩小工具, 之後再推出這套系統, 而今天做出來的 "臉書生活精彩度" 就是一連串計劃的子計劃.
這資料是從你的好友與你的共同好友資料去做分析的, 計算的基礎有幾種思索:
1. 網路好友的交集代表你在網路生活的密集度
2. 你有多少個 "有一定數量交集" 的好友是網路生活的基礎
3. 好友數越高自然有一定的加乘
4. 總共同好友數越高也會有加乘
因此, 這個不是算好友數這麼簡單出來的計算, 我也在討論放出目前計算的公式:
Count(MutalFriends>min(Friends/50, 40+Friends/1000))*log(Friends)*log(Sum(MutalFriends))
當然這分數有幾個特色:
1. 算的是臉書網路生活, 不是算你全部的生活
2. 有些人在臉書的交友圈都很獨立, 並沒有甚麼其他朋友交集, 此時分數就較低
3. 有些人會有刪好友的習慣, 在某種情型下分數會變高, 也有時會變低 (這不是廢話, 而是要看你怎刪)
目前我在說明是這樣寫的:
30 分以下 => 你算網路人嗎?
30~60 分 => 算你有在用網路好了
60~100 分 => 你是不折不扣的網路中堅份子
100~300 分 => 你已經算活在網路上了
300 分以上 => 你確定你有離開網路過嗎
基本上正常人應該都是在 30 分到 60 分之間, 事實上我認為 8 成的人都應該是 60 分以下, 當然是包含偶而上網的人, 而你在今天或一個星期類看到這篇文章跑去做, 很少會低於 30 分的, 而 60 分自然表示是在網路上工作或本身就是在網路媒體業.
而超過 100 分的, 已經代表在網路有一定的名聲 ("生活圈"), 不是泛泛之輩, 就像我就不到 100 分, 落在 60~100 分, 而其中超過 300 分的, 我絕不相信他一天在臉書小於四小時, 基本上就去看醫生了... (阿, 有一個就是精神科醫生)
想要去玩玩看的就進 https://apps.facebook.com/frienque/ 看看吧, 右圖是一個算出來的範例, 我把一些我知道比較少在我牆上發言的給 Blur 掉了, 而剩下的我不相信我貼出來他們敢打我, 哈哈~~~
只是算這個須要一定的時間, 可能要多按幾次 "進行分析" 才能夠把資料抓完, 最後就會有 "分析中" 的提示, 此時你就可以去做其他事, 因為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算完, 這時間大約是你的好友數乘上 1.5 秒, 也就是說你有 200 個好友, 就代表要等 5 分鐘再進來看結果...
有興趣的人去玩玩看吧.....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在 Search Rank (SEO) 納入 Users Signal (使用者訊號) 之後, Click Through Rate (CTR) 變成了一個不在只是 UI/UX 的最愛, 更是 SEOers 不得不提的事了. 當然 CTR 不是只有注重 SEO 的人才須要注意...
-
目前已知道 Formula/Equation 是: 1. Unemployment: ind*3+com-pop (分母是Pop) 2. Transportation: tra*5+100-pop (分母是Pop) 3. Criminality: sec*4+300-pop (分...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在系統調校的一開始, 我一定會問大家一個問題: "系統負荷 60%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系統負荷 6% 是過高還是過低呢?" 當然這個 "過高過低" 指的是一種不正常的現像, 而在之前要有一個前提: "何謂不正常?", ...
-
在兩三年前, 跟 "史公" 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就是他感嘆台灣教育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問題, 大部份的大學教育, 其課程都想教人成為頂尖的人物, 例如 "李安", 且很多學生也都的確以這為目標, 但我們都知道, 李安在沒當導演之前, 也當過好...
-
專頁儀表板除了作為社群編輯的工具外,更想做的是想要成為 "透過社群來了解社會" 的儀表板,因此對於 "屬性" 上做了各個面相的定義,除了常見的分類外,更重要的是依立場,議題來去 "標籤"。 因此會有 "...
-
一直有人在討論這問題, ....... 而我在去年的 Blogger Day 回答的很乾脆, 部落格很難擺脫置入性行銷, 因為所謂置入性行銷可以廣義也可以狹義, 與其討論這些問題, 我更希望作者能夠在任何時間發自內心的來寫, 而不是為了甚麼利益而去誇大或扭區... 我當時直接說,...
-
在這種看似乎人民的力量有一步進展的同時, 也是想以自己的專長進份心力, .... 在此時就想把規劃許久的 "Come out, As we speaking out....." 出櫃表態系統完成, 所以打算明天下午到晚上在忠孝東路的伯朗咖啡找個地方開始 C...
-
在寫作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 Custom Gadget 時, 有發現有幾個重要的參數: 1. Site ID: 這個網站的 ID, 目前並沒寫在任何 Open Social 的 Spec 2. Personal ID: 判別誰是誰的東西, 最主要是拿來...
-
最近很火紅的一篇文章就是: " 為什麼我甘願花 8 萬僱用法國工程師,也不給兩個台灣年輕人機會? ", 這篇文章點出很多問題, 其中是下面三項是重點: 1. 全球性市場後的台灣競爭力 2. 英文的重要性 3. 台灣正規資訊教育的問題 這三個問題應該...
我不是正常人了 哈哈
回覆刪除您的網路生活精彩度 : 25.96 分
421.11...
回覆刪除您的網路生活精彩度 : 25.88 分
回覆刪除187.19分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