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就政治學面與社會學面, 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但就一個工程師的角度來看, 這次所謂的 "公測", 就系統面與內容面是否有達到其標準, 甚至在實用性會是如何, 會有不同的想法, 而這邊以一個開發者, 或者是以我這類型的 "資訊缺乏症候群患者" 的角度來思考, 這個平台測試的是否有成功?
就公開資料而言, 我會有幾點思索:
1. 機讀性: 是否是機器可以輕易讀取與應用
2. 即時性: 是否有時間資料的價值
3. 應用性: 是否有實用且應用的價值
當然應用性這個問題是最無法量化或操作型定義, 所以若是以工程師的角度來看, 至少可以分析判斷的是機讀性與即時性.
機讀是在圖書館學的名詞, 也就是指用機器是否可以輕易讀到, 這牽涉到格式與讀取方式, 而這邊包含的幾個問題:
1. 是否是公開的格式
2. 是否有欄位的定義
3. 是否可以輕易分析
其中我們知道像 TXT 檔雖然是很容易讀到, 但因為沒有欄位是很難分析, 而 CSV 往往因為沒有欄位描述與定義, 也很難去做再次處理, 而圖檔是更不用說是最麻煩的事, 相對的, XML, JSON 都是對機讀是親和的, 而在全部的 239 筆資料中, 不到一半是用 XML 與 JSON, 反倒是不少地理資訊是用 SHP, KMZ 來包裝, 這是值得讚許的, 但除外我也想不出較好的包裝方式.
在時間即時性方面, 有 15 項是有即時 (每10分鐘或每小時或每六小時) 在更新的, 每日更新的也有 26 個 (有 10 個不具每日性), 除外都是以每月每年為主, 這邊可以參考下表.
在看完這些資料, 有幾個想法:
1. 做得最好的大概是氣象局, 文化部, 水利署這三個單位, 無論就即時性, 應用性與機讀性這三個方面都做得相當好.
2. 蒙藏委員會雖然資料應用性不高, 但看起來相當認真, 相對省議會的資料在這邊是用來濫竽充數用的, 感覺是來亂的.
3. 相對的應該有更多資料的環保署, 交通部與經濟部 (主計處) 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才對, 但這次並沒有好的表現, 這是相當可惜或值得期許的.
雖然我是個工程師, 但只是個開發工程師而不是專業的測試工程師, 因此沒有對其穩定度, 效率, 錯誤做進一步的檢討, 而是以一個資料使用者的人民來看, 這個系統是否有價值.
只是若這是一個開放平台, 真正的價值不該只有從政府輸出資料而已, 而是人民該用這些資料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 監督政府, 進一步的討論與改變, 甚至不只是單向的資料開放, 而是該更多向的開放資料, 讓資訊變得有價值, 才是 Open Data 的真義.
下面是原始 Google Doc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