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G+與臉書, 那噗浪 Plurk 呢? (Facebook 粉絲的可怕)

雖然我並沒有 "效忠" Plurk, 但自從做了 Plurk.tw 後, 當然說重心放在噗浪是沒錯, 畢竟我認為噗浪的 "二次時間軸" 比 Twitter 個直覺可以討論聊天, 不用強迫自己成為資訊貧乏症候群的人, 也沒必要成為 "傳教士"....

但自從 Google+ 起來之後, 明顯的發現 G+ 對部落格有推播助瀾的效果, 甚至在某方面比 Plurk.tw 的討論串 Plug-In 更有討論性些, 雖然這跟 W2C 計劃比起來還不見得有意義些, 但已經在散播性已經沒有問題了, 例如從這個部落格 (黑貘來說) 來看, 其流量來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上表就可以看得出來, Google Plus 幾乎在短時間就取代 Plurk 噗浪的地位, 更居於主導的角色, 原本噗浪是流量來源的主力, 而之後變成 G+, 但此時可以看得出來 Facebook 也慢慢的增加流量了, 甚至也超過 Plurk 了.

但若這篇只有這樣就太無趣了,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 結果被一直轉寄轉貼, 流量大增, 我本來以為是 G+ 所造成的, 到後台一看, 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居然有超過 8 成的 Referral 是來自於 Facebook, 甚至應該說是有 87.5 是來自於 Facebook,  幾乎是 9 成了, 我在想我本身是沒在經營 FB, 且我連貼都沒去貼, 怎會發生這種事阿? 趕緊 Google 一下, 原來是有 104 及 Facebook 社群行銷學在幫忙轉貼, 尤其是 Facebook 社群行銷學的粉絲團單單的討論在當天就有118 人說讚, 36 人分享, 這可能是造成如此流量的原因... (現在這數字雖有增加, 但不多)

  
因此從這邊來看, Facebook 的粉絲影響真的很大, 雖然 104 的人數比 Facebook 社群行銷學人數多, 但熱度是十萬八千里, 但也看得出來一個有在經營的粉絲團所造就的流量是相當可觀的, 因此我的部落格累績下來目前是這樣的狀況:


目前還是噗浪占三分之一 (三成), 而 Facebook 慢慢的到 13% 了, Funp 已經慢慢消失了, 而 Google Plus 已經快超越了.

雖然我們早就知道在台灣 Funp 已死 (對不起大河馬, 反正他已經沒在在意了), FB 變成主流, 而 Plurk 漸漸失去台灣傳播力量主導力量, 而虎視耽耽的 Google Plus 想取而代之, 而 Twitter 一直是老三.

當然 FB 在這段時間的改版, 會不會坐穩主導, 不讓 Google Plus 超越, 這是有趣的狀況, 至少可以知道目前認真經營粉絲團是很有用的.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工作與學習 (Continue, 中)


說到上一篇講有關在工作與學習的文章, 是蠻不合我的寫作風格的, 因為我的文章大部份都是蠻概念性的, 倒是很少寫的如此實務, 雖然後面還是我寫了一堆模糊的說法, 說這是我初步的想法, 因為我的原意的確是希望大家能夠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生活的期望, 若我真的要我說教, 我一定會叫大家先不 "應該" 去想甚麼收入百萬千萬, 而是好好去找出自己與社會的關聯,只是我知道這樣說不太可能會有人聽, 所以換個角度用比較 "主流" 的思維去寫.

但這一篇被到處提及時, 大概看了一下大家的討論與想法, 那些看得下的人, 已經早就了解這樣的路逕 (Track), 可是原本我是想寫給許多以為還在努力為了賺錢而學習, 但不想去增加自己專業能力的朋友看的, 尤其是有一些人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去學習如何 "成功" 與 "賺錢", 但就實務做事的能力長進的非常有限, 這才是令我覺得可惜的.

雖然有人問我唸那些書, 我那篇已經說了一個簡單的做法:

1. 唸教科書到最基本的能力.

畢竟教科書雖然無法對直接實務上有幫助, 但花上半年瀏覽一遍感覺會更深刻, 尤其當你出社會四年了, 現在回頭看四年前念的 "管理學", 感觸也不太一樣, 即使是 "計算機結構", 過了十年是完全改寫的,  即使你自認為已經唸過研究所不須要再重唸, 那是假的.

2. 那一篇也提到 "ㄐ一ˋ", 也就是經濟會計與統計.

這三計雖然可以被簡稱為 "快(會)要忘記, 已經忘記, 通通(統)忘記", 甚至加上原本只是 "記(計)個大概",  大一唸與出社會唸還是不太一樣, 更何況是完全不知道在唸甚麼樣的人, 更是須要再唸一次.

事實上除了三計外, 我認為所謂 "法學緒論, 通史概論, 比較政府/政治/社會, 國際關係" 這種不要說是上班族該唸的,  只要是人都是須要有基本以上的知識.

有人說我是依老賣老, 這也是真的, 因為我也走過許多人一樣的道路過, 雖然我也沒有說走得很不錯, 但以最沒有意義但最簡單的價值判斷 -- "收入" 來看, 我是在沒有從事管理階層中收入蠻高的, 加上我真的是靠 "上班族賣時間" 來賺錢, 因此更不會亂花錢而心安理得, 在工作與自我成就找到一個平衡, 雖然我是到 35 歲才慢慢進入狀況, 但我相信有很多讀者應該更有能力或比我更容易融入社會找到自我價值才對.

我現在回想我為甚麼能夠這樣, 多少也是我對專業技術的基礎, 雖然無法到學術研究的程度, 但對上班族應該是足夠了, 而我能提供的只有給 IT 的人建議.

3. RFC 至少唸 50~100 篇, 歐萊禮的書總數至少要超過 50 本, 最好有一個顏色是唸一半以上, 看你的 IT 領域是甚麼.

上面這句話我不是用喊的, 因為我是唸上面的數字三四倍以上, 大家若有機會看到我以前的文章, 就可以看到我有很大的感觸, 專業沒有捷徑, 就是認真學習, 很多人一直問我能不能把書單濃縮成三五本, 我都說即使乘上三五倍我都還覺得自己還不足,

事實上我都一直認為人自己都知道自己要唸甚麼, 因為連自己的專長都不知道的人, 表示自己還是沒有專業化, 也就是說他職業的專業是在實體書店都可以買得到的, 完全不須要去網路書店去挖書, 且說不定在縣市圖書館就找得到, 我曾算過新北市的歐萊禮的書大約有 50 種以上, 台北市應該會更多, 而若你是在 IT 公司上班的話, 公司一定會有預算買書, 若沒有預算的話, 離職說不定會比較快 (開玩笑但認真).

當然最麻煩的問題都還不只是你不知道該唸甚麼書, 而是你自以為是專業, 知識早就足夠了, 不須要唸書, 或覺得唸書沒有意義, 這思維才可怕的.

4. 若一個說他自己是 SEO/SEM 專家的, 而沒唸過十幾本或幾十本 SEO 專業書, 我認為他只是從業人員水準.

或許在 3~5 年前, 我說十幾本會被那些人攤手, 說中文的書只有幾本, 但現在已經沒問題了,  因為中文書現在已經說不定有 20 本了, 當然這種新的工作領域的書, 還是以英文或日文是完整與關念較新的, 雖然我也知道從網站可以獲得不少的學習, 甚至最新的觀念書上是不會有的, 只是書是最好最完整打基礎的方法, 基礎先建立後再從網路上跟上是最合理的方式.

當然, 拉回來是你若連所謂從業人員水準都談不上了, 更何況說要成為專家, 說收入一直在三四萬排徊,  只靠年終與年資加薪, 這才是最可惜的事了, 而說那一天要靠變成管理階層來破七萬, 說不定都還不夠踏實.

唸書跟學歷雖然有相關, 甚至是正相關, 但卻不是充份必要條件的去劃上等號, 甚至連唸書也不是, 因為我真的知道專業是來自於 "認真的做10年或做10萬小時", 所以重點是在於心態, 而你的心態是真的想要成長嗎, 還是只是賺錢呢?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從 Google + > Plurk 來看幾個 G+ Monitor

在剛剛, 發現我的 Google + 的 Connection 連結數正式超過 Plurk 噗浪了, 只是前者是花不到 3 個月, 但後者是超過 3 年又 3 個月....

當然我們很清楚的是網站本身有母雞帶小雞現像, 拿 G+ 跟 Plurk 比是很殘忍的事, 但也是因為昨天 G+ 一開放後, 又有一個小量的暴充所造成的, 不然我以為還要再晚個幾天, 上表是我整理出來 Twitter, Facebook, Plurk 及 Google+ 加入的時間與好友/粉絲/追蹤/被追蹤數, 整體而言就是連結數, 而我在 LinkedIn 的連結數是 108, 算是控制的很好. 下面幾個表是我的 Screen Capture 做紀念的...




雖然說這三個不同的 SNS 在台灣也是不同的使用方式, 且每一個人的喜好不同, 其成長方式與連結數本來就不太能同一而論, 甚至其資訊傳遞方式也不太一樣, 本來就很難比較, 但這邊文章的重點是來講幾個 G+ Monitor 的效率與功能.


上面是幾個 G+ Monitor 的功能與效率的差異, 從這邊來看可以得知幾點:

1. 更新頻率: G+Statics 與 Plus Alyzer 較好, Circle Count 次之, Journal+ 與 FindPeople on Plus 更新較慢.
2. 收入數(覆蓋率): Circle Count 較好, 相較 Plus Alyzer 好像收錄的有問題.
3. 功能面: All My + 與 Journal + 在文章比較有多的分析, Plus Clout 較有趣些.
4. 歷史記錄: Circle count 與 G+ Statics 勝出.

綜合上面幾點, 似乎註冊 Circle Count 就很夠了, 而在 API 推出後, All My + 是利用到 API 來做分析的, 所以預期可以分析出不少東西....

而上面幾個的截圖可以去 Picasweb 看, 我不是好的編輯者...

職場的學習 Learning in Career Track


在兩三年前, 跟 "史公" 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就是他感嘆台灣教育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問題, 大部份的大學教育, 其課程都想教人成為頂尖的人物, 例如 "李安", 且很多學生也都的確以這為目標, 但我們都知道, 李安在沒當導演之前, 也當過好一陣子的編劇, 場記等等基礎工作, 但很多剛畢業的學生以為第一份工作就可以找到導演的工作.

剛好過不久後, 我們面試到一個很 "不錯" 的 "人材", 他是某私校大學畢業後考上 T 大研究所, 還參與某 MS 公司的精英培訓計劃, 拿出漂亮的履歷, 談吐儀容都相當好, 但後來我們並沒有用他, 這是為甚麼呢? 因為下面對話:

"你有做過網站嗎 ?"
"當然有阿, 我在 MS 公司參與了很多次網站企劃 !"

"嗯, 感覺你是個不錯的人, 我們須要有一個能夠去把網站架構出來的人, 你應該做過吧 ?"
"沒有, 這些都是 PM 與 SA 該做的事, 我不做那些事 !"

"阿, 那你應該會一些基本的網頁設計吧 ?"
"不, 這些是美工與程設該做的事 !"

"那你有用過甚麼網站規劃的軟體嗎 ?"

"沒有, 這不是我該做的事."


"那你在網站製作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呢 ?"
"我是負責網站的策略規劃, 那些下面的人做的事我並不了解."

"喔..... (飄)......"

當然這個人材最後還是 "忍痛" 放棄了, 因為我們沒有像 MS 那種大公司可以請一個 22 歲研究所剛畢業沒有職場工作經驗的人來做專職網站策略規劃, 這無關他要求薪水是 6 萬.

不得不否認, 要成為一個好的資源管理經營策略規劃的人材, 也不是那麼容易, 須要很多經驗與學習, 但這些學習是不是只靠拿到 T 大 MBA 或更高的管理學歷就可以呢? 這關係並沒有那麼密切, 雖然說在職場的每一個人, 都應該學習如何管理, 如何的經營與投資, 但這是否是在你一剛出社會就該花最多時間在學習這方面的呢?

後來我也遇到不少這樣典型的人, 很多人的目標都是年薪百萬或千萬, 但他現實的薪水只有 3 萬, 下班後一直研讀川普的書如何經營, 也在看老葛的書如何投資, 但卻絲毫不覺得須要在他現在的工作技能下努力, 他認為唸這樣的書是永遠無法達到他的 "美好人生" 的目標, 那些書學完了還是只能當個苦哈哈的上班族, 這樣想也是沒錯啦, 但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怪, 難道把川普的書唸完你就可以當經營之神嗎?

若是把書分成三種:

A. 專業類: 能夠把你在職場所須要的技能與專業, 或者是對產業與工作的了解, 以及其相關基礎學習的書.
B. 管理類: 對職場的管理以及人際關係所須要的技巧, 包含產品管理等企劃所須要的背景知識與技巧.
C. 經營類: 如何能夠投資創業, 公司營運, 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好主管等的學習.

這三類的書都很不錯, 但常常遇到兩種狀況:

1. 只是一個剛出社會的員工, 但天天看的是經營類的書.
2. 接手管理階層, 但還是沒有去念管理類的書.

這兩種狀況當然都不是很好, 但也是還蠻常見的, 而在之前常跟朋友聊到此現像, 他倒是問我那該如何去做界線與階段呢? 事實上這三類並沒有明顯的分野, 往往只是比重的不同, 因此可以用量化來大約呈現其階段, 而說到在職場的區分, 最簡單的劃分是用薪水吧:

薪水 2~5 萬: 專業類佔 60%, 管理類佔 30%, 經營類佔 10%.
薪水 5~8 萬: 專業類佔 30%, 管理類佔 50%, 經營類佔 20%.

薪水 8萬以上: 專業類佔 10%, 管理類佔 40%, 經營類佔 50%.


這也是說, 剛踏入職場應該是想辦法讓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基礎跟基打好, 當你的薪水靠專業能力達到 5 萬以上時, 再來多唸一點管理的書還不遲, 而在這個階段不應該是以管理經營為主, 只是專業的書是甚麼呢? 就真的每一種職業都不太一樣, 雖然我很開玩笑的說, "三ㄐ一ˋ" 說不定是每一個人都要唸的.

當然這薪水指的是台商, 而若是外商的話可能要加個 30% 到 70% 的薪水才是合適的區間, 甚至在產業與台灣的不同地區或多或少不一樣, 事實上你應該從你公司的職稱很容易的判斷在你的領域應該如何分這三階段.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般通論, 可以放在心理就好, 個體差異還是存在的, 但要了解自己與了解社會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 然後自己在做決斷, 就像是我現在是專業類 60%, 管理類 20%, 經營類 20%, 但我的薪水早就超過這量表很遠了, ....

(但這也是指職場的書, 還是要多看點對社會的學習, 以及更重要的 "閒書", 這才是生活的重點阿...)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