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也有點太過於抽象或流於概念化, 但事實上從電視的發展到現在, 也沒多久, 只是未來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只是這個絕對不是把定義放在 "影音", 甚至是靠 "規格" 來去思索, 就像是下面我在 2006 年寫的 Web 8.0 Road-map 一樣, 這是一種文明演化的可能性:
Web 1.0 網站與網頁的開始: [名言] 給我 Web (1.0), 我給你全世界.
Web 2.0 非同步顯示與使用者互動: [名言] 沒有 2.0 就不叫 Web.
Web 3.0 語意網路與自動化/自主化: [名言] 還要去想今天做甚麼? 這問 Web 3.0 就好.
Web 4.0 全影顯示與腦波輸入的開始: [名言] 連紅綠燈都變 Web 了, 那有甚麼不是 4.0?
Web 5.0 身體內嵌 Agent: [名言] Web 5.0 是天生的, 不是後來創造的.
Web 6.0 網路 Cyborg 的串聯: [名言] 抵抗是無意義的, 所有都會被 Web 6.0 整合.
Web 7.0 Deep Thought: [名言] 宇宙是由 Web 7.0 創造的, 是一個終極實驗.
Web 8.0 此時還有人嗎? [名言] GUT 可能要 11 維時, Web 8.0 就終結一切.
雖然說這些都是靠技術去實現, 就像是現在的電視從 SD 到 FHD, 到 UHD, 從 4K, 8K 到 16K, 在某些方面是種數量的變化, 是種規格的改變, 但真正的代表是種可能性擴展, 也就是說讓內容創作者可以從體驗, 到感知, 到應用所有元素去實現所有的想像.
只是這樣的想像須要一步步去完成, 不可能一促而及, 就像是 Internet 的發展即使再快, 但有很多過程與中間技術, 無論是有繼續使用或沒有人在用的技術, 但要去實現過程都是很辛苦的路, 或許我們來嘗試著列舉幾個未來須要突破的事:
1. 螢幕之間的溝通: 每次看到一些未來展望的影片, 都有跨螢幕的觀看的體驗, 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應該很簡單, 但事實上現在還沒有較好的協定與方式去讓兩個螢幕去做溝通, 那就更不用說是協同了.
2. 人身份的辨識: 雖然這理論上是最簡單的, 但目前大部份都是要靠搖控器來操作選項輸入, 雖然說靠 Camera 可以做, 而離實務上還很遠, 但現在有 iBeacon 等等都是候選.
3. 3D: 無論是 VR 或是 3D, 離真正的裸視還有段距離, 雖然有些已經有高單價特定環境的解決方案, 但要能夠普及或較寬鬆的環境設備可能還須要一些開發技術.
4. 內容的選擇: 無論是用甚麼方式來看, 重點還是在內容, 只是這內容是如何去選擇, 是永遠的單線執行, 還是依人的想法回饋改變, 這背後的演算法會是甚麼, 會讓人的視野更廣更深, 還是讓人更淺薄更好操控?
5. 與社會的互動: 雖然電視是個看穿出去 "窗戶", 但能不能演化成為一個可以互動的 "門", 可以透過電視去參與社會, 甚至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有更多樣性的互動, 都是 "未來電視" 的可能性.
6. 資訊呈現的架構與連結: 常常看到很多看起來像 "Prototype" 的 Demo, 資訊的整合與呈現似乎是相當吻合場景與須求, 但這才是最困難的, 要去跟那些既有資訊連結, 無論是內部與外部, 透過辨識情境, 都沒這麼簡單.
7. 內容的產出: 在非線性與非單一視野的觀影經驗慢慢成型, 但挑戰的是內容要如何製作, 如何產出, 從腳本的製作, 影像的拍攝, 甚至剪接的方式也會變得不一樣, 內容製作者要如何面對這挑戰, 做出經典範本讓大家學習, 這才是更須要時間.
8. 社群的連結: 除了內容, 除了社會, 人最多的訊息是來自於社群, 也就是朋友, 在未來, 類社群, 類影像的訊息溝通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畢竟真正讓人悸動的還是人, 不是內容.
而上面幾個要克服的事, 都可以從很多角度或面向來看, 主要是以人, 內容, 機器, 架構與系統商這幾個層面, 而這些層面要考量的是下面幾點:
A. 人的角度: 2, 4, 5, 8
B. 內容的角度: 3, 4, 5, 7, 8
C. 機器的角度: 1, 2, 3, 8
D. 架構的角度: 1, 2, 4, 5, 8
E. 系統商的角度: 4, 6
當然這只是主要的, 事實上未來電視要發展, 本來就是種多面向的事情, 要把這些整合實作出來, 沒這麼簡單, 甚至可能要像 IP 一樣, 走到現在已經到 IPv6 了, 而未來電視要走到第幾版才會真正合乎人性呢? 這就要看大家的投入與參與, 或者只是個使用者都會影響到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