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New SEO KPI 的規劃

很多人一直問我, SEO 這工作最主要的 KPI 是甚麼? 我通常會說有兩大表相:

1. 搜尋引擎帶進來的流量數
2. 搜尋引擎帶進來的流量占比

這兩個主要 KPI 的成長量 (月成長與年成長) 就可以決定 SEO 的效果, 但這個做為檢核的機制是不錯, 但要做為做事的導引卻是相當困難, 所以我再補充了幾個可以量化的點:

1. 搜尋引擎的索引總數
2. 外部連結的數量與連結頁數
3. 內部連結的數量與分布
(4). HTML 的錯誤數
(5). 搜尋引擎的錯誤數

只是無奈這部份 Google 都沒提供較好的 API, 某方面只能用 csv 匯入資料來作業...

在一年半前 (2014 年 1 月), 想出了一個有趣的方法來檢核 SEO KPI, 也就是:

"搜尋引擎進來的關鍵字與落點頁, 是否具有長尾效應?"

雖然這個用人工去算是相當困難的, 但相對的若是用 Google Analytics API 來做並不困難, 因此後來做了 seokpi.analysis.tw 這系統, 就可以從分布圖定義出簡單的 "Index (指數)" 來去比較這個網站是否從一般行銷方式的 80/20 慢慢的進步到長尾, 然後配合最前面的兩個搜尋流量與占比, 這四個數字定義出一個最終 KPI.

但一年半過了, SEO 的改變也相當多, 面向與思維也越來越廣泛與複雜, 用這四個數字來做最終 KPI 的基礎已經不夠了, 因此也在想說如何進一步的改良這個 SEO KPI, 來去協助大家的進步.

而一年多來最大的概念改變在於:

1. 使用者在網站的訊號變得是一個重要的因子
2. 網站內容會依網站結構有不同的使用者訊號比較
3. 搜尋引擎帶進來流量是否有真正的價值
4. 搜尋引擎行為對網站的影響 

要去計算到上面幾件新思維改變, 就代表網站分析前題是要做到下面三件事:

1. 要去區分內容頁與中介頁, 與內部搜尋結果頁對搜尋引擎的差異
2. 不同來源與搜尋引擎來源對使用者行為的差異來證明
3. 如何區分 Short Click, Long Click, Pogosticking, Next Click 與 Next Search 的來源

雖然最後的指標, 也終也是使用 Click Through Rate, Time On Site/Page per Session, Bounce Rate/Exit Rate 這三種類型的指標來去計算其效益, 只是對於 SEO 操作的人, 真的要去區分上面與計算出這幾種來源與類型, 來去比較這之間的差異, 有些不是可以靠苦工做得到的, 甚至有時不是靠單純的 GA 操作就可以得到的.

當然在某方面甚至不是只靠 Google Analytics, 或是只是用檢視的區分與比較, 說不定是只靠 GA 是做不到的, 但相對的, 但畢竟是否能夠用幾個基本的 Customized 的方式就可以做到基本的計算, 畢竟真的要不只用 GA 的普遍性是更困難的.

但話說, GA 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角度,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 On-Page Analysis, 而這部份大家真的可以去使用 Awoo 的 SEO Tools, 如 天下無狗 與 球來就打, 這也是一個很基礎的項目, 也不要忘記了...

而這次的 New SEO KPI, 整體的演算法雖然都已經想好 (聽說是在去年就想好了), 但那時會實作出來大家可以給個建議, 畢竟這次的複雜度不輸給一年半前的挑戰阿...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未來電視

電視, 或者說是螢幕, 甚至是網頁 (Web), 是一種讓人看到資訊的介面, 但與其說是傳遞影音的內容, 更具概念性的意涵是: 人的眼界可以透過這個 "Windows/視窗" 來去穿越, 穿越時間, 穿越空間, 穿越思考, 甚至可以穿越人性的一個 "設備".

這樣說也有點太過於抽象或流於概念化, 但事實上從電視的發展到現在, 也沒多久, 只是未來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只是這個絕對不是把定義放在 "影音", 甚至是靠 "規格" 來去思索, 就像是下面我在 2006 年寫的 Web 8.0 Road-map 一樣, 這是一種文明演化的可能性:

Web 1.0 網站與網頁的開始:  [名言] 給我 Web (1.0), 我給你全世界.
Web 2.0 非同步顯示與使用者互動: [名言] 沒有 2.0 就不叫 Web.
Web 3.0 語意網路與自動化/自主化: [名言] 還要去想今天做甚麼? 這問 Web 3.0 就好.
Web 4.0 全影顯示與腦波輸入的開始: [名言] 連紅綠燈都變 Web 了, 那有甚麼不是 4.0?
Web 5.0 身體內嵌 Agent: [名言] Web 5.0 是天生的, 不是後來創造的.
Web 6.0 網路 Cyborg 的串聯: [名言] 抵抗是無意義的, 所有都會被 Web 6.0 整合.
Web 7.0 Deep Thought: [名言] 宇宙是由 Web 7.0 創造的, 是一個終極實驗.
Web 8.0 此時還有人嗎? [名言] GUT 可能要 11 維時, Web 8.0 就終結一切.

雖然說這些都是靠技術去實現, 就像是現在的電視從 SD 到 FHD, 到 UHD, 從 4K, 8K 到 16K, 在某些方面是種數量的變化, 是種規格的改變, 但真正的代表是種可能性擴展, 也就是說讓內容創作者可以從體驗, 到感知, 到應用所有元素去實現所有的想像.

只是這樣的想像須要一步步去完成, 不可能一促而及, 就像是 Internet 的發展即使再快, 但有很多過程與中間技術, 無論是有繼續使用或沒有人在用的技術, 但要去實現過程都是很辛苦的路, 或許我們來嘗試著列舉幾個未來須要突破的事:

1. 螢幕之間的溝通: 每次看到一些未來展望的影片, 都有跨螢幕的觀看的體驗, 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應該很簡單, 但事實上現在還沒有較好的協定與方式去讓兩個螢幕去做溝通, 那就更不用說是協同了.

2. 人身份的辨識: 雖然這理論上是最簡單的, 但目前大部份都是要靠搖控器來操作選項輸入, 雖然說靠 Camera 可以做, 而離實務上還很遠, 但現在有 iBeacon 等等都是候選.

3. 3D: 無論是 VR 或是 3D, 離真正的裸視還有段距離, 雖然有些已經有高單價特定環境的解決方案, 但要能夠普及或較寬鬆的環境設備可能還須要一些開發技術.

4. 內容的選擇: 無論是用甚麼方式來看, 重點還是在內容, 只是這內容是如何去選擇, 是永遠的單線執行, 還是依人的想法回饋改變, 這背後的演算法會是甚麼, 會讓人的視野更廣更深, 還是讓人更淺薄更好操控?

5. 與社會的互動: 雖然電視是個看穿出去 "窗戶", 但能不能演化成為一個可以互動的 "門", 可以透過電視去參與社會, 甚至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有更多樣性的互動, 都是 "未來電視" 的可能性.

6. 資訊呈現的架構與連結: 常常看到很多看起來像 "Prototype" 的 Demo, 資訊的整合與呈現似乎是相當吻合場景與須求, 但這才是最困難的, 要去跟那些既有資訊連結, 無論是內部與外部, 透過辨識情境, 都沒這麼簡單.

7. 內容的產出: 在非線性與非單一視野的觀影經驗慢慢成型, 但挑戰的是內容要如何製作, 如何產出, 從腳本的製作, 影像的拍攝, 甚至剪接的方式也會變得不一樣, 內容製作者要如何面對這挑戰, 做出經典範本讓大家學習, 這才是更須要時間.

8. 社群的連結: 除了內容, 除了社會, 人最多的訊息是來自於社群, 也就是朋友, 在未來, 類社群, 類影像的訊息溝通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畢竟真正讓人悸動的還是人, 不是內容.

而上面幾個要克服的事, 都可以從很多角度或面向來看, 主要是以人, 內容, 機器, 架構與系統商這幾個層面, 而這些層面要考量的是下面幾點:

A. 人的角度: 2, 4, 5, 8
B. 內容的角度: 3, 4, 5, 7, 8
C. 機器的角度: 1, 2, 3, 8
D. 架構的角度: 1, 2, 4, 5, 8
E. 系統商的角度: 4, 6

當然這只是主要的, 事實上未來電視要發展, 本來就是種多面向的事情, 要把這些整合實作出來, 沒這麼簡單, 甚至可能要像 IP 一樣, 走到現在已經到 IPv6 了, 而未來電視要走到第幾版才會真正合乎人性呢? 這就要看大家的投入與參與, 或者只是個使用者都會影響到未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