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年, 到處都是在講 "Data/資料", 到處都看得到 Data,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Big Data, Linked Data, Open Data 與 Data Mining, 這四個感覺起來都是獨立的議題, 但某方面都有其共通性, 而這五講要講的不是每一個單一的議題, 而是這些之間的關係, 這些不同與相同點, 以及現在與未來的可能性.
在一開始要講的是, 甚麼是 Data Revolution 資料革命, 也就是說, 資料到底過去與未來有甚麼不一樣, 這不一樣的特色在於那邊, 這邊就讓大家了解一下. 其中為甚麼我們不講 "資訊/Information" 而是講資料 (Data), 當然見人見智, 但在某方面的觀點 "資訊" 這名詞已經在社會有特化的定義了, 這樣反而會模糊真正我們面對 "資料" 的溝通與態度, 用這種最基礎的方式強掉資料的流程與邏輯是對的.
資料革命代表的是我們在革命之前與之後處理資料的差異, 這差異包含幾點:
1. 資料的透明與透通 (Data Transparency): 資料革命最大的差異就是資料不再封閉, 而是具有 Open (開放) 與透明的屬性, 這代表資料不是只有引用, 而是可以串通連結的.
2. 資料的來源, 量, 時間與效率的差異: 在 Big Data 中不只是速度, 多樣格式, 量的差異, 更重要的是在處理資料是更廣泛的, 包含透過機制 (Infrastructure) 來串接即時的資訊, 更重要的透過即時性對未來做決策輔助.
3. 擁有權與使用 (Owenership & Usage): 資料革命代表資訊擁有權不再限制為管理者或政府, 會更為開放到人民皆可使用, 且使用的範圍應該更廣, 在分享與授權的機制會更暢通.
4. 權利與隱私權 (Rights & Privacy): 資料的透明與透通本身就是種權力與隱私, 關係者可以參與跟決定應用範圍, 包含使用者各個環節的權力, 包含生產者, 收集者, 儲存者, 管理者與傳遞者.
在某方面甚至應該可以加上 Social Data Revolution, 也就是說這些資料很多是用在社會的資料, 而且在於使用情境上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與應用方式, 人在這邊的資料都是息息相關的.
在國外, 早在 2011 年就提出過, 大家可以去參考 Leding Edge Forum 的 DATA rEVOLUTION, 其中下面他把資料革命前後的差別用個表呈現出來, 我覺得很值得參考, 尤於其中比較著重 Big Data 與 Data Mining 的技術, 所以我在原本的 11 點又加了 5 點上去.
1. Data as a fact of Life vs Data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資料原本只是呈現生命與真實的表相用的, 而進成資料本質就是是產生變化的要素.
2. Collecting vs Connecting: 資料從原本單向的搜集, 變成雙相的連結.
3. Analyzing vs Prediction: 原本資料是用來分析用, 來證明原本的觀察與假設, 但革命後可以做到預測, 甚至可以未來決策使用.
4. Information vs Insight: 資料原本只是資訊而已, 現在更能洞察出一些見識.
5. "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vs Multiple sources and perspectives: 從原本想要靠一個版本的真理, 演化成透過不同觀點的來源來看事情.
6. Structured vs Unstructured: 原本資料只能處理結構化的資料, 現在已經變成非結構化都能處理.
7. Relational vs Non-relational: 資料與資料庫的結構與處理方式原本都必須要有關係來拆組, 現在已經不須要或不是.
8. Centralized processing vs Distributed parallel processing: 原本是中央性的處理中心才能處理資料, 現在已經變成分散且平行的處理.
9. Terabytes vs Petabyes, exabytes, ...: 資料從 10的 12 次方 (TB, 千億位元組) 到 10 的 15 次方 (PB, 百兆位元組) 甚至更多的資料.
10. Analytics as niche vs Analytics for everyone: 從原本狹礙專業專職分析, 到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分析.
11. Limited participation vs An era of experi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最初能夠參與跟實踐的範圍是相當有限, 現在進一個實驗性與創新性的領域.
12. Closed vs Open: 之前的資料是相當封閉的, 現在則是相當開放.
13. Period of time vs All time: 原本在做分析只能做有定區間的計算, 現在則是所有的歷史資料都能派上用場.
14. Human involve vs Automation system: 之前在處理資料不少都須要經過人主觀的介入, 而現在是一個自動化的客觀系統.
15. Time gap vs Real time: 之前資料的處理是有時間差的, 現在則是即時的資料.
16. Offline or online vs Offline to online: 原本現實的線下資料與線上處理有很大的差距, 現在已經可以整合.
上面說的這 16 點, 是融合了 Big Data, Linked Data, Open Data and Data Mining 四個領域所產生的資料革命, 這些都不完全獨立而都有其關連的, 但從這邊可以大概描括出這四個 Data 觀點的關係.
我相信在網路上已經有不少這四種領域與議題的文章來介紹, 而我這邊不會再多做重覆的工作, 將會以資料革命來串起這四個之間的差異與特色, 以及目前與未來, 也包含很多人目前的盲點.
(按: 圖片取自 http://www.faforever.com/ 透過 http://www.fotor.com/ 編輯而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原本以為這程式是相當難寫的, 但在 AM 4:00 洗澡的時候, 仔細想想並不困難, 但應該說不困難的是在抓取, 但要顯示出有價值與意義的排行榜是相對困難的.... 後來花了不到半小時就有個雛型, 接下來就是顯示這排行榜, 而在昨天睡前 (AM 5:00) 時, 只是一個最近抓到...
-
現在是 3:42 分, 該睡了, 但一直想寫篇文章但都一直提不起勁, 大概是為了準備星期四博客來的會議, 讓整個心態與作息全部亂了, 在此時蛋捲個人站又掛了, 讓我的情續大概到了蠻低的低潮吧... 整個星期六日沒甚麼精神做事, 事實上大約在上星期二似乎就隨著部落格溫度計進到低點,...
-
這句話已經喊了不知多久了, 當時聽到 LG 出了一款可以 USB 連結的 LCD, 想說這真的是太好了, ... 但沒想到還沒真的上市就腰斬了(?), 後來找到原來這技術是一家叫 Display Link 的公司, 做的... 而我在兩年多前就開始採用雙螢幕, 而現在若是沒用雙...
-
剛很無聊的把噗浪的關鍵字趨勢圖畫出來,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這是以話題的 "使用者比例" 為單位, 來跟自己比較, 若是去看原圖有週曲線, 月曲線以及最近一季的狀況: 但下面的圖當時是畫 4 個月 (因為當時也是這系統開始運作的時候), 以後會改半年. ...
-
這個計劃最出是我交大管科系學長所發生的問題, 因為我寫了一篇文章後, 就跑去 Plurk 跟大家討論, 而他是屬於會使用網路但不會使用 Plurk 的人, 所以跟本不知道 Plurk 講了甚麼, 最後我只好把網址給他, 他才晃然大悟這兩個部份的落差, 所以跟我抱怨這件事, 因此我...
-
這幾個月一直看各個媒體在臉書的表現, 可以發現各個媒體的使用者介面與政策, 都會影響新聞在臉書的行為, 雖然有時是讀者的屬性做決定. 而一則新聞有時不用從內容, 甚至不用人去 "刻意投票", 我們就可以從臉書使用者的 "讚享評" 就...
-
從分家到現在, 我還是維持著兩個都有在更新的狀態, ... 也因為身份的關係, 也沒去說那家比較好... 但當天空吃下蕃薯藤後, 有好有壞, 但大多是壞處.. 1. 自由欄位最多 10 個, 事實上蠻不夠用的... 2. 輸入資料無法全選, 必須去動滑鼠去選擇... 3. 引用似...
-
今天臉書上有兩個藝人很紅, 一個是說 "My Hometown" 的張懸, 另一個是 "悍衛傳統道德" 的郭采潔, 因為她們的表態, 造成臉書很大的風波... 這兩件事剛好都是 "言論自由" 很好的例子, 一個是...
-
基本上我是屬於逃避加無所謂鄉愿型的人, 所以即使罵我我也很難生氣, 但還是會難過, 只是比較不會生氣... 所以這次會把回應關起來, 當然不是有誰在說我壞話, 因為這很常見也很習慣, 但最近真的 Spam 廣告訊息真的太多了, 所以先將回應暫時設成 "審核制"...
-
我剛去看 iTHome 的部落格後台, 看有那些連結連到我章, 其中一個大陸的 Google Search 我點下去看時愣住了... "點點看" 結果出現: G o o g l e 錯誤 很抱歉... ...您的查詢疑似來自電腦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