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 有人問我說如何把這問題消彌, 我原本想說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黑帽 SEOer 當嘗到甜頭後, 就像是販毒過的人一樣, 不願意去認真創造內容, 而是想要去賺 "Easy Money", 畢竟認真的創造內容跟像工作與販毒賺錢的差異一樣, 這真的是 "Too Damn Hard" 了, 還不如去利用手段去創造目光, 點擊, 連結, ... 無論這是真是假, 只要是有效就可以了, 只是若是社會一直這樣的話, 就我的觀點的話那就真的太糟了, 因此我後來認真想了兩個可能性:
1. 讓大家對內容與使用者行為能夠更精確的掌握, 在創造夠好的內容外, 更可以建立更好的使用者介面, 讓使用者經驗與搜尋引擎優化都能達到一定程度.
2. 讓經營與行銷的人更去了解整個網路行銷與 SEO 的關連, 以及更正確的了解如何選擇好的 SEO 方式與廠商, 甚至提供好的方法讓搜尋引擎優化的價位更透明.
雖然我不認為我是個多清高的人 (事實上還挺糟糕的), 但我很清楚的知道 "目的不能讓手段神聖化", 只是說要我去做傳教士跟大家講如何做好內容與 SEO 是不太可能的, 甚至我知道我去做 SEO 只會討罵, 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好糟的 PM, 因此我除了只在 SEO 公司當顧問外, 也幫顧問的公司做做相關的工作, 自己是不會去接這種事, 因為要一些人去了解甚麼是 "白帽", 甚麼是 "黑帽" 的 SEO, 不是我不願意講, 而是我常常是因為以為對方了解, 而越講讓別人越糊塗.
而我在這邊能做的是甚麼呢? 當然寫寫相關文章讓一些真正專業的操作者能夠知道更多的方法, 不要讓那些不為使用者思考, 不願創作內容的黑帽SEOer過於輕易的去操弄搜尋引擎, 除外, 我能做的事大概就是: 提供好的方法讓搜尋引擎優化的價位更透明.
事實上說要做這樣的一套系統已經有三五年以上了, 甚至在前年都已經把要抓的資料項目都寫出來了, 也就是基本的演算邏輯當時都已經想好了:
I.關鍵字狀況: 14 項
II.網站狀況: 10 項
III.網站關鍵字狀況: 6 項
IV.對手強度: 4 項
都想好大概的公式是:
分類分數: sum((log(X)-LOG(Q))*A)
價格: (I+IV*n)/(III+log(II)) * Base = Charge
前20名: Charge
前10名: Charge*1.5
前三名: Charge*2.5
第一名: Charge*5
這樣的一個系統分析的草稿已經寫很久了, 但過了兩年還是沒做出來, 而在上次的 iSearch 時, 我就宣布要做 "部落格觀察 2.0", 此時就在我腦海裏一直擱在心上, 但由於我的惰性等等的缺點, 在被追殺不知多少次時, 我在上上星期重新檢視部落格觀察, 我才發現這些公式早就因為時代的變遷失去意義了, 若要真的要讓這排行有正確的反應現實, 部落格觀察 2.0 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只是說要做出部落格觀察 2.0, 的確是說起來容易, 困難度極高, 事實上部落格觀察整套系統是透過幾百隻程式, 15 台電腦 (伺服器與Agent), 每分鐘有 3~5 個來自於 50 個以上不同的背景程式執行, 環節相當複雜, 有時我常常做在電腦前想要把一些問題解決, 但想著想著就頭暈, 對於自己設計出這樣一套複雜的系統相當無奈, 所以在 "Divided and Conquered" 的作法下, 先去完成簡單的核心, 就是: "SEO鑑價系統".
因為這套系統的核心是與部落格觀察 2.0 擁有相同的核心, 但複雜度是少了 N 倍, 若是沒完成這個, 新的部落格觀察也不用想了, 而看到 228 的四天連假是個壞天氣時, 本來我早就放棄假日工作的我, 想想說應該趁這假期把這系統的核心做個開始, 畢竟我知道開始是最困難的, 雖然這系統已經開始不知道多少次了, 最後終於在 2 月 29 日對外說已經可以開始測試了(封測), 而打算等四月的第一天開始公測, 畢竟這系統說簡單是完全不簡單, 從輸入到最後算出來, 須要六到七個環節, 有些環節是不靜下心來寫一定會有問題的.
Anyway, 在封測開始時, 我大概寫出這一篇文章說明我做這套系統的初衷, 而我在噗浪的好友以及Google Plus 的名單都已經收到網址了, 而有興趣想要玩玩看的, 可以留言讓我知道, 畢竟現在離成品還有段時間, 不是我自珍, 而是不太能見人啦.
寫到這邊, 我想我應該有很多碎碎念的時候, 所以就成立個 Google+ 專頁, 事實上是去年就成立了, 就拿出來用, 有興趣的人可以加入這個 "SEO 圈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