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網路社群後的團體迷思與同溫層, 是消失還是更嚴重?

很多人以為 "同溫層" 現像是有了社群網站後才有的事, 畢竟社群網站讓這類型的現像更容易被發現與檢視, 但事實上這問題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 在 1952 年就有人 (William H. Whyte) 提出一個心理學現像叫 "團體迷思", 來看在 Wiki 的定義是:

團體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後,遭到其他團體成員的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這種狀況會不會覺得很耳熟能詳, 說穿了就是我們常見的 "同溫層" 現像, 這種事到處都有, 不只是存在在網路族群, 更常見的在一間公司很容易有這現像, 甚至是在能夠有傳播能力的媒體公司更為嚴重 (尤其像台灣某知名媒體公司落座在一個孤立的生活圈更明顯), 但更被容易看見的是在一個政黨, 甚至是掌有權力的次級團體會有很嚴重的團體迷思 (同溫層).

當一群人有類似的凝聚力, 階層式領導, 加上擁有相同的生活經驗, 價值觀, 這個團體迷思跟本是如影隨行的去定位這群人, 尤其是在於這組織夠大或足以產生足夠阻決外部資訊的資訊量, 這聽起來幾乎是可以跟 "官僚體制" 畫上等號, 畢竟官員所接受的資訊是經過過濾, 甚至是有權力關係與壓力所產生的決策過程或思維, 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在記者會上面發言的人, 那些人講得振振有詞, 但事實上很容易被其他價值觀矛盾與戳破的原因.

事實上這類型的事, 在學術圈, 或類學術圈, 甚至是學術圈的次級組織, 是更常發生, 尤其是最近某間學校的心理系是更為明鮮, 甚至我都覺得不須要寫文章, 直接拿這部份的定義與概括來看, 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次的事件就是如此:

這次某學校心理系面臨到的狀況 (事實上是從維基抄的八項誘發團體迷思的前置因素)
  1. 群體高度凝聚力
  2. 群體隔絕外界資訊與分析
  3. 命令式領導
  4. 決策規範缺乏條理
  5. 群體成員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
  6. 來自外部威脅以及時間限制的壓力
  7. 團體沒有信心尋求比領導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為領導具有強大影響力
  8. 成員自尊心低落:可能由於剛經歷失敗
這次某學校心理系所發生的問題 (事實上是從維基抄的八項團體迷思的表現形式)
  1. 無懈可擊之錯覺:群體過份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忽視潛在的危險及警告,意識不到一種決策的危險性。
  2. 集體合理化:群體通過集體將已經作出的決策合理化,忽視外來的挑戰。一旦群體作出了某個決策後,更多的是將時間花在如何將決策合理化,而不是對它們重新審視和評價。
  3. 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成員相信群體所做出的決策是正義的,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忽視道德上的挑戰。
  4. 對外偏見:傾向地認為任何反對他們的人或者群體都是邪惡和難以溝通協調,故此不屑與之爭論;或者認爲這些人或者群體過於軟弱、愚蠢、不能夠保護自己,認為自己群體既定的方案則會獲勝。
  5. 對異議者施加壓力:群體不欣賞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對於懷疑群體立場和計劃的人,群體總是立即給予反擊,但常常不是以證據來反駁,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熱諷。爲了獲得群體的認可,多數人在面對這種嘲弄時會變得沒有了主見而與群體保持一致。
  6. 自我審查:成員對於議題有疑慮時總是保持沈默,忽視自己心中所產生的疑慮,認為自己沒有權力可以去質疑多數人的決定或智慧。
  7. 全體一致的錯覺:這是群衆壓力和自我壓抑的結果,是使群體的意見看起來是一致的,並由此造成群體統一的錯覺。表面的一致性又會使群體決策合理化,這種由於缺乏不同的意見而造成的統一的錯覺,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謬、罪惡的行動合理化。
  8. 心靈守衛("mindguards"):某些成員會有意地扣留或者隱藏那些不利於群體決策的資訊和資料,或者是限制成員提出不同的意見,以此來保護決策的合法性和影響力。
所以從這次某間學校的心理系所發生的事情, 就外在的角度看起來, 即使沒有 100% 的吻合, 已經是八九不離十了, 即使他們是心理系, 也很難擺脫所有人只要是人, 在面對這問題所表現出一樣的現像.

有時我們不能怪 "某間學校心理系" 所發生的問題, 因為這種事我們只要是人, 都很難避免, 回頭想想我們的公司, 我們的單位與學校, 我們的朋友圈與交際區, 甚至是我們的臉書也常常發生這現像.

只是這問題如何解決呢? 此時 Wiki 的資料就沒有用了, 因為現在網路社群後, 這現像更為複雜:

1. 透過網路的資訊量, 已經超過一個人可以接收與吸收的範圍
2. 透過臉書的演算法, 更加深同溫層的效應.
3. 透過網路, 我們比原本的小團體, 更容易篩選到贊同自己聲音, 略過反對自己的話語.
4. 人的偏見會造成高道德的話語被傳播, 或是相反的更批判的聲音被放大.
5. 人的偏見也會造成團體的壓力, 且這壓力會透過手機的 Line 的群組有更大的強制性.
6. 整體的網路雖然不至於有很強力的 "沉默螺旋", 但小團體的網路會很糟糕.
7. 社群網路的機制, 讓人更容易加入與屏壁這些事, 甚至有人是有意識的在做這樣的事.
8. 當人已經習慣用社群的時間軸看事情, 就難以用較全面的看不同面相的事.

這次某間學校心理系的事情, 在某方面更應該讓我們自省很多事情的適用性, 即使不須要脈絡, 我們也可以看出讓我們擔心的事持續發生, 而事實上真的要怎解決, 請待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