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已經沒有甚麼傳統主流媒體, 不在網路上看不到了
2. 社群媒體變成導讀的最大工具
但從 318 之後, 媒體人對網路工具的應用有更深刻的體認, 甚至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行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只是網路不該只是媒體而已, 網路是一種更可以有互動, 個人化, 實用的系統, 分析的工具才對, 這次的選戰也已經開始有這樣的味道了.
這次選舉已經有不少粉絲團, 部落格, 網站出現來參與這次的 "盛會", 這邊列出不同的四種工具 (網站) 讓你在這次台北市長選舉時, 做為決策的輔助系統:
1. 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
這個是利用一些問答, 定義出你的想法跟那個候選人的政見較合, 這系統最大的特色就是找出候選人議題的分歧點, 透過你的選擇來做對應.
這系統用九個項目的九宮格來呈現, 在之前還讓你選出可以加權與加重的選項, 這系統無論就 UI/UX 都是很不錯的設計, 當然唯一的問題是問題太少, 所以產出來的結果解空間只有 2^18 個, 但做為最後只有三個選項的決策支援已經很夠了.
2. 市長,給問嗎?
市長給問嗎是一個由沃草做的系統, 可以說是用問答的方式由選民對候選人提出問題,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回答後, 來做為決策的參考.
除了問答的內容外, 能夠參考的就是回覆率, 回覆率越高或許可以當作對選民是否較為正面的態度, 雖然說這系統的踴躍度不夠, 不然會更有意義.
這是一個以臉書朋友為基礎的表態系統, 透過表態的選擇可以讓你知道你的朋友與全部人的想法為何, 然後可以知道這之間的差距.
這系統重點在於你跟你朋友的互動, 讓你知道你的族群是甚麼, 或者是你有那些朋友可以討論或辯論, 可以用這系統做為去改變自己或改變別人的線索工具.
人會很習慣的去選擇跟自己想法類似意見的訊息, 或是去排除掉不同想法的來源, 透過這樣的機制, 若是你的朋友大多人有參與一個特定方向的粉絲團, 代表你就是有這屬性.
利用自己與朋友參加的粉絲團數目, 跟大家做比較, 就可以知道你的傾向是甚麼, 若這粉絲團是候選人的粉絲團, 就可以判斷出你閱讀資訊的取向, 有時就接近你所支持的候選人.
除此之外, UDN 也做了一個互動性相當高的選舉專題, 透過資訊圖表讓你用較為主動, 較為平衡的方式來看這選舉與候選人, 其中包含 "話題", "熱度", "行程", "民調" 等等的資訊, 也是另一種做為決策參可的系統.
但話說到現在, 還剩多少人還沒決定呢? 這才是比較有趣的問題吧... 但若能夠過這樣的系統,讓大家改變想法做出 "更正確的抉擇", 也是好事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