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說是寫給政府單位的資訊局處做參考, 但主要是考量到政府單位較難像一般民間機構有很快的轉變, 或有足夠的資源去改變, 但相對若對於一些資訊化還不夠, 或資訊單位較難被重視的大型企業或研究單位也適用)0. 不能有共用帳號:
網路最重要的是 Trust but (can) Verified, 也就是說可以盡量授權讓人能夠更方便做事, 但前題是也要知道他做了那些事, 不須要刻意去建立一個假帳號, 而是每一個人可以用習慣的個人帳號來處理事情.
但我們可以記錄與追查所有事, 看是誰做的, 通常這事很少不是居於不相信, 而是基於相信, 但尤於常常因為了解不夠, 學習不夠, 或警覺不夠會發生錯誤, 而此時若知道他做過甚麼事的話就可以回溯 (Roll Back), 但若一組帳號登入的密碼被一個人以上知道, 我們就不知道誰做的, 或是有甚麼可以協助與防範的.
1. 讓所有單位的 Google Analytics 帳號可以有資訊單位一個以上的人來協助管理:
在還沒有能夠裝設同一個 GA Property 或透過 API 來整合所有的 GA 之前, 最簡單的就是有人可以看到所有的 GA, 事實上大部份的單位不只不是沒裝 GA, 不然就是仰賴場商協助分析 GA, 但事實上 SI 場商對於經營並不專長, 更不要說這個經營也是須要 Domain Know-How.
嘗試著有兩三位個可以協助各單位分析網站經營的狀況, 進一步提供意見的 Task Force (工作小組), 至少不要讓這種基本工都沒做好, 這就很糟糕了.
2. 所有單位網站至少要裝有一個共同的 GA Property
雖然 GA 從來不建議一個網站裝很多個 GA, 因為這不會讓管理更單純, 有時會讓 GA 的 Javascript 更容易有衝突, 但至少為了讓資訊部能夠好管理, 說要真的之後透過 API 來做整合之間, 共用一個 GA Property 是最簡單的方法, 雖然這對外包也是有點困難, 但透過上面第一點的方式還是可以彌補一些.
但記得 GA 很多項目都是不會看網域名或主機名, 因此不同的網域 (Hostname) 若是在同一個 GA Property 下要設 Filter (篩選器) 的 Rewrite, 把 Hostname 併入 URI (URL) 中, 不然會跑出所有網站的首頁是同一頁的現像.
3. 使用一個 Service Account 來做管理與透通
透過一個後台機制以及這個 Service Account 來授權, 可以更輕易的管理或檢視各個單位的 Google Analytics, 進一步的做分析與儀表版, 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網站分析工作小組的效用, 而這些都是須要資訊才能做判斷的.
這可以透過一個管理帳號來操作, 相對的也可以之後用這個方式去管帳號, 隨之的反倒是可以廢掉前面兩件事情的必要, 只是這部份須要較長時程的專案才能夠完成.
4. 建立事件 (Events)
做分析最重要的是聚合, 透過聚合後的使用者行為是最基礎的基本建設, 使用者的點擊都是有意義的, 但若這使用者訊號都是獨立事件是很難分析的, 所以我們要將之聚合, GA 的事件是最簡單的方式, 透過事件可以整合相同概念的行為, 將之分化與分類, 這是最必要的事.
依照版型去區分基本的 Head, Navigation, Breadcrumb Trail, Sidebar, Footer, Search, Tag, Extension, Basic Info 等等共用的事件, 更要以基本區塊做為 UI/UX 分析的下一環, 其中包含能夠去聚合相同的觀點, 例如 "使用者族群", "須求類型" 等等.
5. 標題, 描述, 與 Meta Data 都能夠提供有用的資訊
理論上有了事件就能夠解決大部份的使用者行為分析, 但真正要去了解使用者的須求之前更要知道這資訊的內容, 透過語意分析或事先下標籤 (Tag) 都可以知道這個資訊或這行為在做甚麼事, 只是這部份可能成本很高, 更須要有基本工, 就是建置對的標題或描述等 Meta Data 才行.
不只標題要符合現代的下標方式, Description (描述) 更是重要的是 "關鍵字" 的建立, 或是標籤的建立, 讓使用者行為與內容做結合, 前題也是這資訊內如本質已經聚焦才行, 要去用語意網路去判斷不是不行, 但不會像人一樣精確.
6. 每個網頁都要對內容, 情境, 使用者, 提供者等提供正確的標籤資訊
事件的聚合是 GA 的基本, 但只透過 GA 有時是不夠的, 夠過更多的資訊, 才能做到 "Data-Driven UX Redesign", 沒有 Data 就不叫 Data-Driven (資料驅動) 了, 要有對的資料才能做出正確的資訊.
有了這樣的配對資料, 相信不只能夠更了解人民或使用者的須求, 透過更即時的儀表版可以知道民意的趨向, 說不定從這角度才是真正的以使用者為本的分析, 相對的若是能夠把這資訊更公開, 就更可以寫出 "使用者建議" 的個人化須求分析, 讓使用者去自我調整, 自我建議, 畢竟有時使用者才更了解使用須求不是嗎?
--------------------
後記:
忘了說, 做 1 與 2 是為了因為 3 比較難完成的過渡性運作, 若有能力的資訊單位可以直接跳到 3 來直接做一個更好整合控管的系統.
而目的都是為了 4 (事件), 這對大部份的公司都是可以跳過前三項直接做的, 且大部份的公司 5, 6 都已經做得不錯, 所以當做好 4 就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階段真的去做 Data-Driven UX Redesign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