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公民記者在未來國會的角色

今天 (2016-02-25) 在立法院有一個座談會,來談 "公民記者" 在國會立法院的角色與定位,最主要是因為前一陣子 "壓克力" 事件造成很多 "誤解",所以副院長蔡其昌趕快辦這場座談會來滅火與澄清,也強調 "立法院將開放國會作為理念積極實踐" ,從這邊可以看得出這個新國會的確是蠻不一樣的,雖然一開始還沒有認真的去思考與規劃,但至少已經可以從社會氛圍看到國會不再是封閉,不再是威權。

只是從這次的座談會來看,倒是大家有些共識:

1. 記者不該去區分身份,無論是國會記者,商業記者,非主流媒體記者,網路記者或公民記者。
2. 記者須要登記,而這登記是為了可以找到負責任的追尋,而不是資格的審查。
3. 立法院的設備與空間有限,除了對於常駐的記者有優先登記使用外,其他應該以先來後到的自律方式來使用。

而我在這邊徵求 YuTin Liu 的同意,轉錄他在當場的發言摘要:

1. iVod 應該使用第三方分流, 設備常開多視角同時播不分會議不斷線, 媒體不必再問此會議會不會直播. 直播記錄主張CC0充分授權.
2. 開放國會「空間」開放,固定入口單一窗口, 憑身分證/護照(外媒)登記不審查, 就該可以進立院採訪.
3. 最小成本的場地優化, 撤桌子改輕便椅子, 現場會議室至少可容納50~100人, 先到先坐不抽籤不登記空間不夠應該使用轉播延伸會議空間.

而這邊幾點的想法跟我蠻類似的,所以讓在他後面發言的我只好提出另外幾點:

1. 國會不只是不該限制與區分記者的身份,應該要嘗試著提供資源讓記者使用,甚至可以讓在會場外或議場外的記者與編輯能夠互動,來提高記者會或議會的品質,讓新聞能夠更有價值。
2. 國會圖書館或資訊室要能夠提供資訊或資源來讓立法委員與記者,或是所有在場的人,能夠對議題與法案能夠有更深入的資訊,尤其是提供工具來聚合見與多元呈現完整的資訊。
3. 導入新科技的資訊架構,如 RFID 來掌握資源與人員的狀況,來提升使用效率,如電視牆的有效利用可以促成跟公民的遠距參與互動,國會更應該使用網路讓科技在開放國會扮演讓公民參與更有效。

的確,公民記者這議題在這次的國會改革應該只是個契機才對,須要認真檢討的不只是記者在國會應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而已,而是未來國會如何透過新聞記者,或者是國會監督者與解讀者,如何讓我們這個國家每一個公民都能夠參與這個社會,這個政治,這個國會,這才是重點。

事實上有時我覺得所謂的議長中立,國會聽證權都是架構在這個立法院真的能夠聽到民意嗎?或是人民除了投票與沒事打電話給立委助理外,真的沒有其他政治參與的方法嗎?這點若沒辦法做到,很多事情都是假的。

尤其今天有人提出 "國會公園化",來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與動機來立法院走走,而不是只靠少數的記者來做中間人,甚至也不是只靠立委與立委助理單方面的思考與執行,距離你上次去立法院或地方議會,是那時候呢?這才是我們該深思的問題與目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