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oting 到底有沒有政治價值, 到今天為止應該沒有人有定論, 但當小英說她不會主張 i-Voting 時, 我們知道 i-Voting 已經被柯 p 使用了, 再怎樣也不會再叫 i-Voting, 即使型式是雷同, 但重點不是 i-Voting, 而是其精神到底有沒有價值?
事實上現在 i-Voting 的問題, 主要是在於:
1. 權責的問題: 在於權責都是在首長的情形下, 投票的結果可以 "凌駕" 首長的意志嗎? 若是如此, 誰應該負責呢?
2. 投票人的方式: 現在的 i-Voting 投票人多是用 "報名" 的方式, 在於樣本數偏低的情形下真的能夠做決策嗎? 但換個問題, 提高樣本數就可以解決嗎? 或者是有那麼多人關心這麼複雜的議題嗎?
3. 投票結果處理的方式: 若是權責問題無法解決, 那投票的結果該是如何面對?
當然真正的問題是: "i-Voting 真的可以接近直接民主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造成的副作用還是很多, 甚至有其偏差 (Bias), 只是這偏差再怎樣都比 "極權" 更遠, 以這角度思考, i-Voting 有甚麼不好?
但我們還是可以更進一步思考, 怎樣還可以更好? 我們可以先把 i-Voting 這機制放一旁, 來想像我們要達成甚麼目標?
0. 民主化: 讓很多事情的選擇都可以趨近大眾的想法, 至少不要違背絕大多數的想法.
1. 透明化: 無論是由上而下決策盡量透明化, 或者是由下而上讓民意輿論透明化, 透明化會減少很多想隻手遮天的弊端, 雖然透明化還是會有問題與偏差, 但還是可以減少最大的問題?
2. 選擇性: 事實上有時不只是選項的選擇, 而是選項的產生, 讓決策提高價值, 有時是要有更多元的角度, 更多面相的資訊, 有時靠的是更多的選擇選項來趨近.
3. 討論: 真理即使不是越辨越明, 但黑箱容易導至專制是不辨自明 (這樣說很矛盾), 從政治出櫃到討論中激盪出更多的選項與想法, 才是真正的全民參政!
從上面來看, 或許投票不是重點, 讓大家參與公眾事務才是重點, 而這邊不見得是一定要靠投票做到, 有時更重要的是下面幾點:
1. 要有公開擷取輿情的機制: 這輿情必然不是少數人能夠參與的, 而是一個由下而上能夠討論的東西.
2. 要有透明知道民意的機制: 無論是透過投票, 民意調查, 社群網站等等, 這些機制也要透明可被稽核與驗證, 且能夠極大化樣本才對.
3. 要能主動的搜集整理討論的工作小組: 事實上很多人是有判斷能力, 只是時間上不見得允許, 而政治的決策不應該只是交給少數政治人物, 而是要有系統與人力去幫助人民參與政治.
當然不是所有東西都須要投票, 但相對的把投票當成生活一部份也是對的, 甚至有時更覺得只有投票才是民主最懶墮的事情, 所以我們更須要的是隨時提出自己的主張, 以及參與意見的討論, 去推動自己期望的法案與政策, 偶而幫助代議士選舉, 然後參與投票, 這些都做才是種人在社會的價值完成..
所以 i-Voting 最大不對的地方是還不夠~~~~~~!!!
----------
註1. 圖片取自 flickr cc, https://www.flickr.com/photos/cygnoir/291939412/
註2. 這篇文章本該是在去年 柯P 提出 i-Voting 時就寫的, 只是又懶了, 而昨天跟 Tien-Shen Li 與 Noemie Chien 討論, 覺得該整理一下, 就寫吧...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剛不小心去按 plurk, 發現跑出一段 error cod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home/plurk/plurk/production/releases/20090104210908/ext/part...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昨天在臉書的塗鴉牆朋友分享了一個 王美恩 的" 狀態更新 ": 今天在外面餐廳吃飯,旁邊一桌坐了五六位穿著制服的廚師在吃飯。 老大開講:「我跟你們說,要看警察打人就要看三立,要看學生丟石頭警察受傷就要看中天。」 小廚師問:「大哥,你都不看T...
-
當我們做出一個系統, 最希望知道的是有沒有檢定判讀的能力, 不然價值與意義就會少很多, 而在做未來國會的時候, 很多人問我, 網路聲量是否能夠轉化成得票數? 事實上我也是很好奇.... 首先一開始, 就直接算出得票數與網路聲量的相關性 (相關係數), 得出來的答案是: ...
-
剛剛高藥師反問我一個問題: 如果我不做SEO,網站根本沒有人知道 我又不像你們可以掛在部落格觀察的首頁打知名度 文章寫的再好,你會天天來看醫療的東西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 但我想他沒想到 "只是捷運日記" 在有人亂加貼紙之前, 每天點閱數大約是 20...
-
在兩三年前, 跟 "史公" 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就是他感嘆台灣教育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問題, 大部份的大學教育, 其課程都想教人成為頂尖的人物, 例如 "李安", 且很多學生也都的確以這為目標, 但我們都知道, 李安在沒當導演之前, 也當過好...
-
在現在許多大學生都不知道的 20 年前, 我們是沒有大學法的, 不要說是大學學生只能聽從 "有三種人是沒有自由" 的說法, 大學教職員也受制於教育部, 而在我們那一年代, 網路還不是很興盛的時候, 站出來說話的成本很高, 不是要貼大字報, 就是要發傳單, ...
-
以下的言論, 純以我是以一個工程師出身的網管, 也以做過 ISP 基礎建設的工作經驗來發言. 前一陣子有人提出取消手機網路不應該有吃到飽 (Flat Rate) 的奇想時, 有參與網路發展的人都知道, 這個固定費率的使用量是網路發展的推手, 或者是指標, 甚至是門檻, 若把這...
-
在這個 Blog 我的定義是, 只要是常常被人問的問題, 若又被人問及的時候, 我就會寫篇文章叫他過來看, 而不是我再講一次, 畢竟每個人都要講一次也挺累的, 所以才叫 "Gene Oral Speaking", 本質上是說話的內容, 轉到 Blog 來寫作或...
-
事實上有人已經在試用我剛寫出的 Google Tool Bar for plurk friend 的中間版, 雖然還有幾步須要完成, 但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數字了... 在官方的說法說, 一個人最好的卡瑪值應該是 40~60, 而朋友數也應該是如此, 但除外, 還有甚麼東西是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