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為甚麼那麼多人喜歡戳人?

[副標] 越有爭議或越有人討論的文章, 不只可能越多人分享, 且活得越久... (原本的標題, 但發現太長, 所以就來標題殺人)

[QOTD] 越多評論的往往代表話題性越高, 所以不是那種可以 "射後不理" 的類型, 因此繼續延燒的可能性越高, 而沒有持續的被關注就不會有繼續擴散的可能性了, 所以 "話題性" 可以決定一個連結的生命週期是相當合理的.

在做出臉書排行榜時, 最麻煩的不只是做出來, 雖然這真的很麻煩,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呈現, 也就是在資料探勘中的 Data Presentation, 然後才是要發現甚麼事....

這系統既然是須要抓出連結在臉書分享, 按讚, 評論的狀況, 也就是很頻繁的去計算, 所以要看到一則訊息是如何被討論, 如何被分享, 如何被按讚不是問題, 重點是怎麼看, 最直接想到的方法就是依時間去區分, 做出每日, 每週, 每月的排行榜, 然後可以的話可以針對來源出處做分類, 或者議題做分類然後獲得不同的觀點, 甚只也包含分類內的比較與排行, 這都是放在 Todo 的.

當然除了做比較外, 去 Insight 透視一則連結的臉書行為特徵, 然後做出判斷, 預測, 做為下次操作的參考也是很重要的事, 而一則的連結一定有其特徵值:

1. 按讚分享評論的總數
2. 上面三個數字的曲線與趨勢
3. 按讚/分享比
4. 評論/分享比
5. 衰減程度
6. 目前熱度與週期位置
7. ..... 好多好多做不完.....

而直覺上在還沒有畫線時我最有興趣的事是 "按讚/分享" 比, 當然後面 5, 6 對系統對了解狀況更重要, 但若能透過一兩個數字的指數化分析能夠獲得甚麼結論, 是最直接的, 只是看了許久, 也看不出個所以然 (雖然是有, 但不明鮮, 以後再證明), 所以要能夠獲得甚麼想法, 最簡單的就是 Visualization (視覺化) 吧.

一做出來我震驚了 (來個震驚體), 原來這趨勢的重點不是 "按讚分享比", 而是 "評論分享比", 也就是要知道一個訊息未來還有沒有延燒的可能性, 主要是在大家最乎略的 "評論", 而不是大家熟知的 "按讚" 與 "分享".

當然這個不難想像, 越多評論的往往代表話題性越高, 所以不是那種可以 "射後不理" 的類型, 因此繼續延燒的可能性越高, 而沒有持續的被關注就不會有繼續擴散的可能性了, 所以 "話題性" 可以決定一個連結的生命週期是相當合理的.

只是到底甚麼樣的文章可以有很多討論呢? 主要分成幾點:

1. 非常偏頗的文章 (很有爭議的文章) : 當然這會造成一群人相當支持, 當然也會有人相當反對, 此時衝突就出來了.

2. 明顯錯誤的文章 (引戰文): 不是說出真正的事實, 而是說假話, 當然問題更多, 所以引戰文常常評論也相當高.

3. 罵人或想獲得別人認同的文章: 這當然是很多人最喜歡用的暗黑心法, 當然這評論包含附和或反對的討論與評論.

4. 挖掘問題或提出問題的文章: 要寫出這種文章是相當困難的, 甚至要花很多心力, 當然若是真的抓到重點, 這力量絕不輸給前三種文章, 只是這種文章是可遇不可求, 以及成本相當高, 所以很少出現.

我們用下面四張圖來做例子好了:





當然大家可以直接去新做出來的臉書排行榜來看, 而上面四張圖, 其中黃色的評論, 若黃色線比紅色線 (分享) 低, 這個線圖很快就會消失, 相對的黃色線比紅色線高時 (數目多), 衰減程度就不會那麼快.

所以大家可以放下粉絲數, 甚至可以放下按讚數, 說不定最後更重要的是評論數, 由其是接下來的轉換率, 包含 CTR 等 Transfer rate 說不定最後的答案是在這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