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說到甚麼是 Spam 或者甚麼不是 Spam 的判斷點不在於數量與方法, 而是取決於心態, 也就是說這樣的文章內容與連結, 是你有沒有花心思, 記得在四年前寫了一篇 "寫部落格前的幾點反思 (反SEO的該看與不該看)", 講說五點如何判斷黑帽與白帽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搜尋引擎最佳化) 的差別, 大家可以看一下:
1. 你自己以後會不會看
2. 這是不是給人看的
3. 到底是誰來看?
4. 沒必要看到的人
5. 部落格的價值不是有多少人看, 而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或你關心的人有沒有在看
而好的 SEO 的差別也是在這邊, 也就是 "能夠真的幫助讀者的SEO才是好的SEO".
有人曾經問我: 在 SEO 的領域中, 我期望做到甚麼樣的目標, 我當時是說, 幫助認真做內容的人完善好的介面與功能, 並且做到最基本的 SEO, 讓那些想靠技巧而不是靠內容來賺取 SEO 的人更困難達到, 讓讀者更輕易的閱讀與找到想要的資訊, 這就是在 SEO 中我短期的目標.
的確即使我已經擔任 SEO 公司的 SEO 顧問 (好像繞口令), 但我也一直看國外的網站以及書, 而最近在看完 O'Reilly 的兩本 SEO 書, 一本是 The Art of SEO, 以及 SEO Warrior 時, 想到依我現在的語意網路計劃已經可以做 "如何用網頁到網頁的延伸閱讀, 取代網站的交互連結" 這件事了.
我們知道在早期的部落格, 有一個通訊協定可以透過 Ping 來做 Backlink 逆向連結的引用通知, 而大家的文章也很樂意去連結別人並發出引用通知, 只是這個功能被黑帽 SEO 大量濫用後失去原有的意義, 所以最後大家也停用 Ping 了, 只是這種引用與被引用是對讀者與作者相當便利的功能, 可惜的是 Spammer 讓網路退步了..
而 Blogger 的 Blogspot 曾利用 Google 的優勢去利用搜尋引擎去建立 Backlink 反向連結來取代 Ping 的功能, 這也是不錯的方式, 只是這功能並不是所有網站或所有部落格都適用的.
事實上能夠提供讀者來作延伸閱讀也不只是 Ping 等 Tackback, 也包含 Tag 的使用, 尤其像是 Technorati 也提供跨站的 Tag, 雖然 Tag 的概念已經隨著時代成熟, 也取代了分類的概念, 但許多功能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
這些都是早期透過內容創作, 編輯與一些功能讓讀者與作者之間有進一步的互動, 雖然現在很多功能隨著 Facebook 臉書的覆蓋率達到一定的門檻後現在不是用 Twitter 就是用 FB 了, 雖然部落格已經退出引領風騷的角色時, 反而進一步的是內容網站該如何去建立社群.
而有時候不只是使用者有社群, 內容網站也有其社群, 而最近也慢慢出實作出以使用者閱讀為導向的 "內容社群", 其中有兩項:
1. 共通 Tag: Tag 一直是最直覺與最有效率的連結, 若是一個網站社群若能夠共用 Tag 會是相當有價值的系統, 畢竟 Tag 是最具有聚合力邏輯概念, 也是最常使用的延伸閱讀, 只是目前的 Tag 都只在站內居多, 若能夠把共同一起經營的網站的 Tag 連結與整合, 不只是對讀者是有幫助, 更能夠把已經來訪得來珍貴的讀者, 對經營有更有效的成果.
2. 跨站延伸閱讀: 並不是每一個系統都是有 Tag 系統的, 此時就必須要用語意網路去串連, 從 A 站的內容找到最合適的 B 站內容給讀者, 透過更精確的錨定文字與連結, 不只是讓讀者更輕易的閱讀及看到所有興趣的內容, 更是讓原本僵硬的網站交互連結變成每篇文章都有符合內容的 Deep Link (深層連結), 此時不只讓使用者經驗提升, 更能提高 SEO 效果.
最近把這兩個系統實作成一個服務, 並包成一種可以透過 include 的 XMP-RPC 的類 API, 只要用參數的方式說你要連到那一站, 系統就會依你的站的每一個內頁算出與這內容最合適的另一站網頁, 並包含圖片與錨定文字, 讓網站連結不只是唯一的連結或是唯一的錨定文字, 而是每一頁都有自己的連結與錨定文字, 讓網站的交互連結更有價值.
的確語意網路 Semantic Web 是未來讓讀者與內容進一步產生互動重要的技術, 只是要做到這方面, 不只有很多基礎建設要去完成, 更須要實作讓大家去了解, 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的, 所以有興趣實作的歡迎來跟我一直讓這種資訊媒合更符合人性.
(圖為 Tackback 的 Icon)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熱門文章
-
最近很火紅的一篇文章就是: " 為什麼我甘願花 8 萬僱用法國工程師,也不給兩個台灣年輕人機會? ", 這篇文章點出很多問題, 其中是下面三項是重點: 1. 全球性市場後的台灣競爭力 2. 英文的重要性 3. 台灣正規資訊教育的問題 這三個問題應該...
-
這個交大機車的故事不是在講交大很機車, 而是交大為甚麼能夠騎機車的故事... 甚麼? 很多人認為交大校園有一個條機車外環道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不然, 這是經過許多抗爭得來的, 因為上一篇哈巴狗事件有很多回響, 所以我這篇來繼續講古. 機車在交大可以說是個文化, 尤其以前竹東算...
-
大家還記得我在兩個月前寫了一篇 " 如何用網頁到網頁的延伸閱讀, 取代網站的交互連結 " 的文章嗎? 裏面談到兩個可能的發展性: 1. 共通 Tag : 這個沒甚麼了不起, Technorati 就是如此, 雖然這是很好的東西, 可惜沒人用了, 只是...
-
"若有一個像噗浪一樣好用的系統, 但有小圈圈的功能, 我二話不說一定會跳過去..."---- GH404X, 2009 (噗浪第一年) 在 Google+ 襲捲台灣不到兩個星期, 噗浪在 Alexa 跌了一名, Twitter 留言銳減, Facebook 有...
-
這次莫拉克風災不得不否認的是政府處理真的有暇疵, 但我也不得不幫政府說句話, 因為若不是網路的關係, 事實上很多事都不會被發現, 更不會放大檢驗, 只能說運氣太差了.. 讓我想到三個月遇到某個公務人員長官, 他在會議提出一個嚴正的抗議與意見: "你們發展技術的人是如此的...
-
以下的言論, 純以我是以一個工程師出身的網管, 也以做過 ISP 基礎建設的工作經驗來發言. 前一陣子有人提出取消手機網路不應該有吃到飽 (Flat Rate) 的奇想時, 有參與網路發展的人都知道, 這個固定費率的使用量是網路發展的推手, 或者是指標, 甚至是門檻, 若把這...
-
雖然台灣的資訊科技網站或部落格真的很多, 但仔細看, 不少都是 "全文翻譯" 國外的網站, 不加任何自己的想法, 不然就是為了寫而寫, 此時來看, 不要說是獨立思考的創見已經看不到, 連獨立寫作的內容已經消失了. 這篇文章我早在去年 11 月時就想寫了, ...
-
在兩三年前, 跟 "史公" 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就是他感嘆台灣教育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問題, 大部份的大學教育, 其課程都想教人成為頂尖的人物, 例如 "李安", 且很多學生也都的確以這為目標, 但我們都知道, 李安在沒當導演之前, 也當過好...
-
一些比較消息靈通的人都知道 Seednet 做了一個 TaiwanRank, 以自己用戶的使用狀況來作網站的另一種排名, 而目前推出的指標是 DNS 查詢數 及 不重覆IP 的兩個排行.. 有人問我這樣到底準不準阿? 事實上我常說, 沒有一種指標或觀點能夠覆概所有事情, 當然是越...
-
在寫作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 Custom Gadget 時, 有發現有幾個重要的參數: 1. Site ID: 這個網站的 ID, 目前並沒寫在任何 Open Social 的 Spec 2. Personal ID: 判別誰是誰的東西, 最主要是拿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