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說心法跟方法有甚麼不一樣, 我也不知道, 但不小心就下這個標了.....
做 SEO 的公司真的很多, 事實上說會做 SEO 的人更多, 只是我也都知道, 這邊可能有 90% 的人都是學了一招半式, 就自稱大師, 但這也沒甚麼不對, 因為大師本來就是用喊的, 每一個人的標準都不同, 對我而言, 每當學了一些新的想法與作法, 總是發現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完成與實作, 而我實際上做出來的不到我想的 20%, 所以可能永遠只能當個初學者.
身為一個初學者, 就要努力的去唸書, 看網站, 實作與檢驗, 畢竟 SEO 最有趣的地方是會隨著搜尋引擎與使用者的變化而變化, 雖然我因此還去唸個圖書館碩士 (只是後來沒唸完), 目的就是要了解人在搜尋知識的思維, 這部份倒是千百年不變的, 而 SEO 的書真的很多, 直接冠上 SEO 的英文書就有二三十本, 而我們知道不可能只唸這些, 還有很多 Marketing, Optimization, Webmaster, Web Analysis 這些也都不能不會, ... 嗯, 離題了, 我們來講這個 "最重要但也最沒用的 SEO 心法" 吧.
為甚麼會寫這篇, 也是因為有人引了一篇文章, 說 Google "從未" 用過 Metadata 的 Keywords 來作判斷, 事實上我不確定為甚麼會這樣, 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 Google 是從 Pagerank 起家, 而也從來沒說過他們做的是 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 更不用說的是去使用 Metadata, 當然以資訊學的角度, Pagerank 這種以 Reference 的行為也是 "Meta Data", 只是我想到我在 SEO 公司講課時, 我都說: "我做的網站從來沒有去設甚麼 Metadata Keywords", 但我不是說這個不重要, 而是排在很後面, 所以我當時寫了一些次序:
1. 網域名 Domain Name: 但不太可能為了 SEO 去修改與延伸 Domain Name.
2. URL: 除了 Domain Name 外, 檔案名, 目錄名是第二個重點, 而自從 Wiki 事件後, 已經沒有人不注重這塊了.
3. 標題 Title: 這點是最重要, 但也是可以做最最基礎的檢驗, 因為連 Webmaster Tools 都會跟你講你做錯了 (重覆標題, 無標題...), 若你這點都沒做到, 表示有太多基本功沒做好.
4. Head 的 Tag: 在網頁是用 Title, 在內文是用 Head, 而現在有太多人喜歡用 div 來解決一切, 但 Head 不是用來控制大小而已, 而是要講述內文的重點.
5. 其他 Logical Tag: 例如該是用列表時要用 List, 在早期我還會鼓勵下 <em>.
6. Alt, Desc 等符合 "無障礙" 的 Tag: 畢竟搜尋引擎就不是人, 本來就須要一些內容標籤來輔助.
......
N. 關鍵字密度 Keyword Density: 通常重點的名詞一定會重覆, 所以關鍵字密度是很重要的.
.......
M+N. Meta Data: 有很多 Meta Data 可以寫, 但在某方面等同內文, 只是一個是真正的 Content, 只是可以不用人語方式的去描術.
所以 Metadata 到底重不重要, 當然不能忽略, 至少我把他放在 N+M 點, 所以若是前面幾點都做到, 當然也是該去注意, 因為在我觀點, 這也是基本功, 雖然前面還有 N+M-1 點的基本功比他更重要, 也更要去做, 但花時間在這上面, 有點本末倒置了, 其中 N 大概是落在 15~25 之間, N+M 大概是接近 50 了吧.
那甚麼是本呢? 在 N+M-1 點中, 有 30% 的重點是 UEO, UX 等跟 UI 相關的事, 另外還有 50% 就是 "內容/Content", 也就是簡而言之: "內容是王道", 這句話我覺得我都可以設成 Hotkey 直接打算了.
最近在了解與實驗 ("操作") Google Plus 時, 又讓我更再次體驗到 "內容是王道", 因為內容的寫作是最重要, 所以認真的寫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但也不是說沒有 "技巧", 其中有很多包含去了解對象, 了解使用者須求, 了解如何觸發讀者的感覺, 加上編排, 等等, 都是以內容做觸發的, 甚至說, 若沒有內容, 如何去做 UX/UEO (使用者經驗優化), 相較於內容, 很多都是非常非常枝微末節的事, 這真的是無話可說.
從 G+專頁Top100 來看, 當看到丁丁飆英文沒甚麼人訂閱時, 我覺得很可惜, 覺得應該要來好好的推薦, 當然就內容是沒甚麼問題, 但問題是在於推薦文的寫作與曝光, 雖然就這張圖來看, 的確是很有效果, 但事實上更強的是 Taipei
GTUG 的一篇文章, 被瘋狂轉貼, 即使在沒有考量到使用者, 對象, 編排, 等等太多的技巧, 一個有趣的內容 (雖然那篇是說 Google 的 Doodle 可以玩), 其效力就是在於好的內容.
但如何寫出好的內容, 我以前都說這個要去找老貓或作文老師, 但就技術面而言, 就是 "越快寫, 寫越多, 越創新" 這三點, 當然創新這個是很難去想, 而越快寫則是新聞類型的平台才能做到,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 "寫越多".
我也強調要常看 Weblog Analytics 與 Webmaster Tools 去了解使用者須求, 但讀者的取向是很難抓的, 甚至最難抓的是 "傳教士" (這個以後可以寫一篇文章來討論這點), 相對的, 只要認真寫, 努力的寫, 總是寫 10 篇就有一篇會受歡迎, 若不行, 就寫 20 篇, 還不夠的話就寫到 30 篇或 50 篇, 一直這樣寫, 一定會抓到內容方向的感覺, 只是這前提就是 "努力的寫".
以技術面來看, 如何知道你寫多少呢? 最簡單的就是去 Google 下 site: 這指令, 例如說想要知道這個部落格有多少內容, 就按 "site:geneoralspeaking.blogspot.com", 但因為每次或多或少不一樣, 應該可以看到 300~400 這個數目, 就是你創造出來的內容.
雖然說寫文章是最基礎增加內容的方式, 但做網站不能只靠內容, 也要靠功能面的, 例如做出一個服務, 很有可能就可以產出上萬或數十萬的網站, 像我很喜歡做系統去分析網路的事情, 所以我現在已經有 3 個超過十萬筆資料的網站, 還有另外 5 個也超過一萬筆, 其他小網站也很多, 這就是 SEO 的優勢, 因為我不是個很會寫文章的人, 做網站還差強人意, 所以我只好努力朝這方向去做.
Wait, 但應該有人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 原本引用的文章講的事是: Backlink (反向連結) 不是嗎? 怎會變成老生常談的 "內容是王道" 呢?
嗯, 我在寫這篇時, 也做了一個 Google Docs, 我命名為 SEO Weapon Checklist, 也就是說把我可以用的幾個網站或部落格, 其 Site 的數目做了一個整理 (雖然這些都在部落格觀察可以做到), 因為當你的網頁越多, 越多不同的網站, 若其 PR 值也越高, 代表你的 SEO 武器 (Backlink) 也越強大, 也就是說, 現在最實際的 SEO 方法是連結, 且是好的連結, 白的連結 (很多人會做黑的), 但連結的成本與價值不是沒有的, 就是在於你做出來的網站與內容阿.
若沒有的話, 只好看人臉色, 用交換的, 用買的, 但最便宜與最貴的, 就還是自己做, 甚至有時候都可以說, SEO 白的與黑的差別是在, 你花多少成本在這邊, 因為有太多黑的, 不去做內容, 甚至連結都是用 "Spam" 的, 用 "Linkfarm", 做一些寄生與討人厭的事, 所以當我看到有很多人/公司, 當沒有內容卻有很多連結或粉絲數, 我只能搖頭....
寫到這邊, 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在擁兵自重阿... 哈哈哈~~~~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身份的傲慢, 誰尊重誰?
在現在許多大學生都不知道的 20 年前, 我們是沒有大學法的, 不要說是大學學生只能聽從 "有三種人是沒有自由" 的說法, 大學教職員也受制於教育部, 而在我們那一年代, 網路還不是很興盛的時候, 站出來說話的成本很高, 不是要貼大字報, 就是要發傳單, 但也因為資訊本來就不夠充足的那個時代, 大字報是學生當時發聲最主要的管道.
當然 20 年前, 許多教授是很保守的, 雖然現在也沒開明到那邊, 嘴邊最常講的就是 "尊師重道", 最強調的就是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這樣的 "道德", 這個聽起來非常合理, 說穿了就是: "有些人是可以管人的, 有些人就是該被人管的" 階級意識, 雖然校刊是站在學生這邊的, 學校還是有太多的管道去 "傳遞" 這樣的概念, 而其中在交大那時候的圖書館館長, 更是透過許多方式寫了不少論述, 而學生只好用大字報回應.
其中, 我最有印像的是有一個學長貼了一張海報, 寫了一篇看起來是同意館長的說法, 但把每一個 "尊師重道" 浮貼, 下面打開來看是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事實上師不代表道, 尊不代表重.
只是這個 "尊重" 這句話, 理論上應該是在對應人與人的平等關係, 但在上位的人, 卻是把 "尊重" 當成 "畫分階級" 的手段, 用 "師長", "長輩", 等等去劃分既有利益, 也就是說, 在被分割在下面的人, 請乖乖的把利益留給我, 因為我是該被 "尊重" 的!
就像是提出 "團結" 這口號的人, 從來不會是因為團結, 而我放下成見認同你, 而是請你乖乖的站在我這邊聽從我的話; "尊重" 也是一樣, 不是我因為發現你的須求而幫助你, 而是請你了解我的須求幫助我, 我這樣說還算 "鄉愿", 因為真正說出 "尊重" 這兩個字的人心裏的 O.S. 應該是 "你這下等人還不聽我的話", 但何謂上等人何謂次等人, 簡而言之就是他的身份就代表上流階級, 你就是該被踐踏也無所謂的人.
當一個想要緊握著因為 "社會階級", "身份地位" 等等的假像獲得的優勢與利益的時候, 無論這取得是對與錯, 能夠放話的大概就是 "尊重", 換言之就是再次證明他的 "優越感", 與 "威權", 從來不會因為有既得利益者對弱勢族群放 "尊重", 因為這個詞叫做 "體恤/憐憫", 也就是說 "你這賤民還不因為這樣的施捨來感激我的大恩大德", 不這樣說就不是上位者了, 更失他的 "身份" 了.
事實上真正了人之間的關係, 不會因為身份地位改變不會這樣的說尊重, 而今天我看到一句某 ETBlue 說的話很不錯:
"我覺得很多不值得尊重的長輩,都會特別在意晚輩是否尊重他耶。XD"
也就是說, 原本 "尊重" 若是放在對等的架構上, 說不定該是很不錯的, 但通常都不是這樣, 大部份都是放在 "長幼, 尊卑" 等等的威權上下中使用的, 強調 "身份" , "場合", 來去強調自己的 "權力", 當有人去挑戰他的地位的話, 就會跑出 "五個不尊重" 的言論出現, 更有公權力的威權系統去保護 "尊嚴", 畢竟只有威權才能制止 "不尊重" 的人, 尤其是那些不夠格的人, 本來就不該出現在對話場合, 要夠格才能站在講台上, 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他不會叫他那些 "社會地位" 高的人來 "尊重" 他, 不然這機制就失去了發揮的價值.
的確人是應該互重, 更要自重, 要不要去 "尊重" 他人是自己該去思索與行為的, 而想要去要求他人來 "尊重" 你, 通常是你做了一些不值得被贊同的事, 更是因為你的權力與地位做出迫害別人的事, 此時你都不尊重別人了, 想要別人尊重你, 就是標準的 "雙重標準" 或 "階級意識" 了, 或許當你說出這個字詞的時候, 只是再次證明你是 "高級知識份子" 罷了....
尤其是你更不值得 "尊重" 時...
當然 20 年前, 許多教授是很保守的, 雖然現在也沒開明到那邊, 嘴邊最常講的就是 "尊師重道", 最強調的就是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的這樣的 "道德", 這個聽起來非常合理, 說穿了就是: "有些人是可以管人的, 有些人就是該被人管的" 階級意識, 雖然校刊是站在學生這邊的, 學校還是有太多的管道去 "傳遞" 這樣的概念, 而其中在交大那時候的圖書館館長, 更是透過許多方式寫了不少論述, 而學生只好用大字報回應.
其中, 我最有印像的是有一個學長貼了一張海報, 寫了一篇看起來是同意館長的說法, 但把每一個 "尊師重道" 浮貼, 下面打開來看是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事實上師不代表道, 尊不代表重.
只是這個 "尊重" 這句話, 理論上應該是在對應人與人的平等關係, 但在上位的人, 卻是把 "尊重" 當成 "畫分階級" 的手段, 用 "師長", "長輩", 等等去劃分既有利益, 也就是說, 在被分割在下面的人, 請乖乖的把利益留給我, 因為我是該被 "尊重" 的!
就像是提出 "團結" 這口號的人, 從來不會是因為團結, 而我放下成見認同你, 而是請你乖乖的站在我這邊聽從我的話; "尊重" 也是一樣, 不是我因為發現你的須求而幫助你, 而是請你了解我的須求幫助我, 我這樣說還算 "鄉愿", 因為真正說出 "尊重" 這兩個字的人心裏的 O.S. 應該是 "你這下等人還不聽我的話", 但何謂上等人何謂次等人, 簡而言之就是他的身份就代表上流階級, 你就是該被踐踏也無所謂的人.
當一個想要緊握著因為 "社會階級", "身份地位" 等等的假像獲得的優勢與利益的時候, 無論這取得是對與錯, 能夠放話的大概就是 "尊重", 換言之就是再次證明他的 "優越感", 與 "威權", 從來不會因為有既得利益者對弱勢族群放 "尊重", 因為這個詞叫做 "體恤/憐憫", 也就是說 "你這賤民還不因為這樣的施捨來感激我的大恩大德", 不這樣說就不是上位者了, 更失他的 "身份" 了.
事實上真正了人之間的關係, 不會因為身份地位改變不會這樣的說尊重, 而今天我看到一句某 ETBlue 說的話很不錯:
"我覺得很多不值得尊重的長輩,都會特別在意晚輩是否尊重他耶。XD"
也就是說, 原本 "尊重" 若是放在對等的架構上, 說不定該是很不錯的, 但通常都不是這樣, 大部份都是放在 "長幼, 尊卑" 等等的威權上下中使用的, 強調 "身份" , "場合", 來去強調自己的 "權力", 當有人去挑戰他的地位的話, 就會跑出 "五個不尊重" 的言論出現, 更有公權力的威權系統去保護 "尊嚴", 畢竟只有威權才能制止 "不尊重" 的人, 尤其是那些不夠格的人, 本來就不該出現在對話場合, 要夠格才能站在講台上, 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他不會叫他那些 "社會地位" 高的人來 "尊重" 他, 不然這機制就失去了發揮的價值.
的確人是應該互重, 更要自重, 要不要去 "尊重" 他人是自己該去思索與行為的, 而想要去要求他人來 "尊重" 你, 通常是你做了一些不值得被贊同的事, 更是因為你的權力與地位做出迫害別人的事, 此時你都不尊重別人了, 想要別人尊重你, 就是標準的 "雙重標準" 或 "階級意識" 了, 或許當你說出這個字詞的時候, 只是再次證明你是 "高級知識份子" 罷了....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如何經營 (衝高) Google + Page 的幾個方法
從 Google+ 發表 Page 的功能 (上星期二) 到現在, 已經有一個多星期了, 台灣推估已經有上千個到兩千多個專頁已經成立了, 但如經驗告訴我們, 其中只有兩成已經抓到經營的重點了, 或是已經開始經營了, 但大部份的還是沒抓到方法, 甚至都還沒開始, 而這邊不想宣傳 Google + Page, 畢竟我不是傳教士, 而我是想寫這篇給那些想經營而不知道怎麼經營的人看的:
在這邊我想先引用老貓的幾個重點, 這樣我就不用重覆寫了, 畢竟他的文筆比我好很多, 所以內文大家自己去看:
一、 你要舉辦活動
二、 你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需要讓人找得到
三、 你想經營一個主題頻道
四、 你想經營社群
6. 串聯與名單: 在目前的 100 大, 幾乎都是專頁開放前兩天內成立的, 所以很多名單都有在上面, 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機緣了, 但因為 Google+ 有分享名單的功能, 所以整理出好的名單給大家再分享也是不錯的方法.
在這邊我想先引用老貓的幾個重點, 這樣我就不用重覆寫了, 畢竟他的文筆比我好很多, 所以內文大家自己去看:
一、 你要舉辦活動
二、 你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需要讓人找得到
三、 你想經營一個主題頻道
四、 你想經營社群
這是四個很標準的前提, 當然除外還有幾個重點, 我寫寫大家看就好:
1. 五張圖一定要放上去 (圖示及四張說明圖): 目前專頁能夠美化的大概只有這部份, 若沒有的話完成度會給人感覺很差, 能夠一眼能夠讓人看出是甚麼東西, 圖是最重要的, 因此這是一定不要忘記的.
2. 好的名稱與描述: G+ 既然是 Google 的, 所以搜尋是很重要的, 因此要有內容給使用者搜尋, 而名稱標題與描述是第一個被搜尋到的, 只是名稱不能太常, 畢竟太常的名稱會給使用者很不好的感覺, 甚至內容呈現會很糟糕, 所以可以在描述中完善自己的項目.
3. 一篇公開的文章: 除了上面兩點外, 還有至少一篇公開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若是你不想公開的, 這倒是無所謂, 但若這專頁是為了要公開若沒做的話, 就很糟糕了.
4. 主站要有連結: 當然若沒有主站的話, 最好做一個主站, 因為有時無論是主站宣傳專頁, 或專頁宣傳主站, 都是相輔相乘的, 相對若沒有主站就很難行銷與經營, 現在 Google+ 也認為主站的 Badget 是很重要的認證方式.
5. 找宣傳管道: 宣傳與行銷總是最困難的, 上面說的 2000 個以上的專頁, 有一半是沒有人追蹤, 或是只有他一個人, 當然找人宣傳是最直覺得, 但要想辦法做出特色讓人幫你宣傳雖然是最好的, 但也沒那麼簡單做到, 親朋好友是最快的, 辦點活動或給些幫你的朋友一些好處是有必要的.
6. 串聯與名單: 在目前的 100 大, 幾乎都是專頁開放前兩天內成立的, 所以很多名單都有在上面, 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機緣了, 但因為 Google+ 有分享名單的功能, 所以整理出好的名單給大家再分享也是不錯的方法.
7. 寫出好的內容: 這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 也是行銷效果最最最最強的, 只是這也是最最最最困難的, 因為再怎麼找人宣傳, 都還是很標準舊式的行銷, 但能夠寫出使用者願意幫你分享的文章, 這才是新思維的行銷, 只是沒有人可以天天寫出不錯好的內容, 所以唯一的方式就是認真的每天寫內容, 總會慢慢抓到如何寫出好內容的思維, 提高寫好內容的機率.
一個好的專頁不能只從粉絲數來決定, 畢竟好的專頁還是在於影響能力, 而影響能力取決於互動的信任, 如何經營好的專頁除了行銷外, 最重要的還是本質, 就是內容, 然後就是衡量的方式.
而 G+1圈圈報 (G+100Paper) 也在寫一個系統, 讓你計算出你專頁經營的指標, 而不只是粉絲數, 經營是一個連續性的行為, 而不是只是一時, 想要知道你專頁的狀況的, 可以去台灣 G+專頁 排行榜輸入你的網址, 會讓你更了解如何經營.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從流量來源的演變來看 SEO 2.0
在上個星期辦 iSearch 之前, 我一直要整理一些不同的 SEO 觀點, 說是 SEO 2.0 太沉重與無趣, 因為現在不只是 SEO 黑的白的一堆, 叫 2.0 的更多, 還有 SEM 等新名詞來攪局, 但我也很無奈的用這名詞, 總不能用 Mark 2 或 Next Generation 吧?
一開始要說的是, 用 網站流量來源的策略來經營流量, 然後跟 SEO 相輔相乘, 而以紮實的內容與認真的經營才是王道, 而那天雖然寫了一份投影片, 但總覺得那天講得不夠好與意猶未盡, 所以我就想到來寫這一篇文章來再重新詮釋.
在早期的網站流量是來自於下面三項:
以現在的觀點, 直接流量是以前最主要是靠瀏灠器書籤 Bookmark 的方式來進入網站, 而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這樣做, 以及在三四年前的書籤網站也隨著新的 SNS 成熟而消失, 甚至郵件的使用也變成 Webalization 的網頁化後, 都變成另類的網站推薦, 事實上現在直接流量來源倒不是 eDM, 也不是 Bookmark, 連 MSN 也變少, 在台灣靠的是 BBS, 而說穿了主流就是 PTT 了.
相較直接流量, 網站推薦變得越來越多元, 但就經營的觀點來看, 無論是 SNS, 書籤網站, 廣告, 推薦系統, 網站連結都是有不同的經營策略, 網站推薦已經不能用以前很簡單觀點來看, 而是針對屬性去作切割, 事實上搜尋引擎這種的來源, 也都只是一種另類的網站推薦, 而隨著搜尋引擎本身就擁有流量工具以及廣告工具, 知道網站的流量已不是難事, 甚至大家都知道流量也變成一種很重要的 SEO 方式, 雖然以前有太多人用假流量去做 SEO, 這是很糟糕不足取的事.
而我現在是希望大家可以擺脫或進化上面的想法, 進一步用網站經營與行銷的觀點來看 SEO, 也就是依流量來源做新的切割, 來作不同的經營, 就如下面五項觀點分割:
上面五項的流量來源並不是技術面的切割, 有些是屬於傳統三項的一小部份, 有些反而是兩個不同的來源, 差別是在是以流量來源經營的角度去看的.
搜尋引擎的 SEO 雖說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在早期甚至只是兩三年前之前, 我都會說搜尋引擎來源應該是占三分之一, 對於超過 80% 或低於 20% 的狀況都認為是不夠健康的, 雖然現在還是會以這樣的觀點來看, 但更認為體質的分配本來就沒那麼嚴格, 若透過其他來源的流量太多導致搜尋引擎來源比例太低也不是很糟糕的事, 比較糟糕的是整個網站對使用者或對搜尋引擎的不友善, 也就是 User Oriented Friendly 及 Search Engine Friendly 的重要性是更高, 而之後在網站經營的主題有一定的排名, 且主打與長尾都很均勻這才是重點, 反而該透過 SEO 的來源而失去, 是最不想見到的事, 尤其是現在角度來看, 除了自己網站做好之外, 外面的導流與連結是將是未來 SEO 的重點之一.
說到導流,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 社群網站 SNS 是目前網站流量的最大宗, 雖然這個是蠻不穩定的, 因為不可能網站所有的新內容與新商品都能夠受大眾的歡迎, 有時候有好東西會獲得大量的注目與焦點, 雖然這有操作的技巧, 但無法保證每次都是有巨量, 雖然 SNS 社群網站帶來暴發的巨量是讓網站流量成長, 覆蓋率增加, 知名度提升最重要的事, 但穩定持續的在 SNS 經營才是必然的, 就像是通路商知道得獎, 去逝等等新聞事件是占整年業績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只是你很難去操作這部份, 好好的把剩下的部份有穩定的成長, 當基礎變得夠大了, 才能去拿到更多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只是我們很清楚的知道 SNS 的經營若是以 Facebook 臉書來看來源可以區分兩種:
這兩個方向的經營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後者越來越重要, 畢竟前者的個人傳播網絡是很難去操作, 但若網站本身有好的社團粉絲頁, 有足夠的參與人數與活躍度是讓網站活動能夠短時間內被知道的最好方法, 畢竟一個網站再好很難讓人天天來, 但社群網站是不一樣的, 太多流量來源來自於社群網站, 無論是來自於 Facebook, Plurk 噗浪, 或是 Youtube, Google Plus, ....
社群網站的經營又是須要靠不只一本書才能講如何操作的內容, 但這篇要講的重點是這部份的流量來源應該也是在於 20% 到 80% 之間, 取決於有沒有熱門話題, 且一定要經營 SNS, 尤其是社團粉絲頁更是重點, 在行銷策略中不能放棄這一塊, 大家知道這樣就很夠了.
除了 SEO 與粉絲頁, 時效性的連結也是相當重要, 那些是時效性連結呢? 以台灣的角度來看是下面幾項是常見的:
雖然說像 PTT, 新聞, 上面這些網站, 只有很短暫幾天內的有效期, 因為這些網站只要時間過了, 不是沒人看就是被封起來, 但在這之前常常會看到有人會去轉載變成長效性的 HardLink, 雖然這些網站的經營策略都不太一樣, 例如新聞或論壇就靠業配文, 廣編稿, PTT 又是另類的經營, 但在做這些有時效性的連結之前, 一定會有一個活動, 活動的內容可以說是這部份行銷的主軸, 雖然這方式在一開始就知道只有一定的時效, 且成本高, 但看在真的可以帶進流量的情形下, 真的要分配一些預算在這邊, 而不是只知道投放曝光式廣告而已.
有在經營網站 SEO 的人都知道連結有兩種, 一種是不會被搜尋引擎收入, 或是純脆透過原網站或第三方點擊轉址的系統的連結叫 Softlink, 相對直接寫在 Anchor 的 HTML Tag 叫 Hard Link 實體連結, 實體連結是現在在 SEO 的比重越來越重要, 但要有優質的 Hard Link 卻是比任何其他 SEO 方法都還要困難, 除了策略聯盟外都是可遇不可求, 甚至連優質的策略聯盟更是難得, 現在能夠的話只能透過一些小眾媒體或有認真經營的部落客來做到是比較有價值的,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有價的, 且好的 HardLink 不是開價就買得到, 雖然一開始流量並不可觀, 但因為有可能越滾越大或者是長期對 SEO 的影響之鉅, 是最不能忽視的一環.
若是把行銷預算全部丟給 網路廣告 是最笨的, 但相對的完全沒有把錢放在曝光式廣告, 點擊式廣告, 部落格廣告, 廣告聯盟, 內文式廣告, 關鍵字廣告是比最笨還要更笨 (雖然這句話有語病但也是真的), 因為網路廣告跟傳統廣告即使再不一樣, 都有一個相同點叫做 "覆蓋率", 採取越多種方式去行銷的覆蓋率往往也越高, 只是在於多樣性會不會增加負擔與跟預算的稀釋, 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須要很多經驗的, 但網路廣告的成本往往比傳統平面或電視廣告低很多, 通常多幾樣是死不了人的.
上面這五種網站流量來源所背後的行銷方式只是種大要, 最後還是在於網站的屬性來決定該用那一個或那兩個做為主要的方法, 我通常建議是每一種方式可以用 10%~40% 的行銷預算來去執行, 也就是最低不要超過 10%, 最高也不要到一半的觀點去分配, 也就是說不能偏廢也不該是唯一, 的確該是有一兩項是 30%~40% 占掉一半以上的行銷預算.
拉回來上面講這麼多跟 SEO 有甚麼關連呢?
除了跟上面所說的流量也是衡量 SEO 很重要的一環, 上面幾項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創造連結, 而除了自己有讓別人引用管道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出好的內容與商品讓人願意討論與引用, 然後配合這些 SNS, 聯播, 廣告系統等等的行銷方式, 這才是 SEO 2.0 的王道.
下面是那天的簡報, 這篇文章目的是把投影片串起來讓大家可以懂, 不然只光看投影片是很無趣的, 而我那天講的也有不夠好的地方, 所以也再寫出這篇文章再加強讓大家了解.
一開始要說的是, 用 網站流量來源的策略來經營流量, 然後跟 SEO 相輔相乘, 而以紮實的內容與認真的經營才是王道, 而那天雖然寫了一份投影片, 但總覺得那天講得不夠好與意猶未盡, 所以我就想到來寫這一篇文章來再重新詮釋.
在早期的網站流量是來自於下面三項:
1. 直接流量
2. 網站推薦
3. 搜尋引擎
以現在的觀點, 直接流量是以前最主要是靠瀏灠器書籤 Bookmark 的方式來進入網站, 而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這樣做, 以及在三四年前的書籤網站也隨著新的 SNS 成熟而消失, 甚至郵件的使用也變成 Webalization 的網頁化後, 都變成另類的網站推薦, 事實上現在直接流量來源倒不是 eDM, 也不是 Bookmark, 連 MSN 也變少, 在台灣靠的是 BBS, 而說穿了主流就是 PTT 了.
相較直接流量, 網站推薦變得越來越多元, 但就經營的觀點來看, 無論是 SNS, 書籤網站, 廣告, 推薦系統, 網站連結都是有不同的經營策略, 網站推薦已經不能用以前很簡單觀點來看, 而是針對屬性去作切割, 事實上搜尋引擎這種的來源, 也都只是一種另類的網站推薦, 而隨著搜尋引擎本身就擁有流量工具以及廣告工具, 知道網站的流量已不是難事, 甚至大家都知道流量也變成一種很重要的 SEO 方式, 雖然以前有太多人用假流量去做 SEO, 這是很糟糕不足取的事.
而我現在是希望大家可以擺脫或進化上面的想法, 進一步用網站經營與行銷的觀點來看 SEO, 也就是依流量來源做新的切割, 來作不同的經營, 就如下面五項觀點分割:
2. 社群網站 SNS
3. 時效性連結
4. Hard Link (實體連結)
5. 網路廣告聯播與關鍵字廣告
上面五項的流量來源並不是技術面的切割, 有些是屬於傳統三項的一小部份, 有些反而是兩個不同的來源, 差別是在是以流量來源經營的角度去看的.
搜尋引擎的 SEO 雖說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在早期甚至只是兩三年前之前, 我都會說搜尋引擎來源應該是占三分之一, 對於超過 80% 或低於 20% 的狀況都認為是不夠健康的, 雖然現在還是會以這樣的觀點來看, 但更認為體質的分配本來就沒那麼嚴格, 若透過其他來源的流量太多導致搜尋引擎來源比例太低也不是很糟糕的事, 比較糟糕的是整個網站對使用者或對搜尋引擎的不友善, 也就是 User Oriented Friendly 及 Search Engine Friendly 的重要性是更高, 而之後在網站經營的主題有一定的排名, 且主打與長尾都很均勻這才是重點, 反而該透過 SEO 的來源而失去, 是最不想見到的事, 尤其是現在角度來看, 除了自己網站做好之外, 外面的導流與連結是將是未來 SEO 的重點之一.
說到導流,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 社群網站 SNS 是目前網站流量的最大宗, 雖然這個是蠻不穩定的, 因為不可能網站所有的新內容與新商品都能夠受大眾的歡迎, 有時候有好東西會獲得大量的注目與焦點, 雖然這有操作的技巧, 但無法保證每次都是有巨量, 雖然 SNS 社群網站帶來暴發的巨量是讓網站流量成長, 覆蓋率增加, 知名度提升最重要的事, 但穩定持續的在 SNS 經營才是必然的, 就像是通路商知道得獎, 去逝等等新聞事件是占整年業績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只是你很難去操作這部份, 好好的把剩下的部份有穩定的成長, 當基礎變得夠大了, 才能去拿到更多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只是我們很清楚的知道 SNS 的經營若是以 Facebook 臉書來看來源可以區分兩種:
1. 個人網絡的資訊傳遞
2. 社團粉絲頁的經營
這兩個方向的經營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後者越來越重要, 畢竟前者的個人傳播網絡是很難去操作, 但若網站本身有好的社團粉絲頁, 有足夠的參與人數與活躍度是讓網站活動能夠短時間內被知道的最好方法, 畢竟一個網站再好很難讓人天天來, 但社群網站是不一樣的, 太多流量來源來自於社群網站, 無論是來自於 Facebook, Plurk 噗浪, 或是 Youtube, Google Plus, ....
社群網站的經營又是須要靠不只一本書才能講如何操作的內容, 但這篇要講的重點是這部份的流量來源應該也是在於 20% 到 80% 之間, 取決於有沒有熱門話題, 且一定要經營 SNS, 尤其是社團粉絲頁更是重點, 在行銷策略中不能放棄這一塊, 大家知道這樣就很夠了.
除了 SEO 與粉絲頁, 時效性的連結也是相當重要, 那些是時效性連結呢? 以台灣的角度來看是下面幾項是常見的:
1. 論壇與討論區
2. PTT
3. 新聞
4. 活動
5.
Bid, EC雖然說像 PTT, 新聞, 上面這些網站, 只有很短暫幾天內的有效期, 因為這些網站只要時間過了, 不是沒人看就是被封起來, 但在這之前常常會看到有人會去轉載變成長效性的 HardLink, 雖然這些網站的經營策略都不太一樣, 例如新聞或論壇就靠業配文, 廣編稿, PTT 又是另類的經營, 但在做這些有時效性的連結之前, 一定會有一個活動, 活動的內容可以說是這部份行銷的主軸, 雖然這方式在一開始就知道只有一定的時效, 且成本高, 但看在真的可以帶進流量的情形下, 真的要分配一些預算在這邊, 而不是只知道投放曝光式廣告而已.
有在經營網站 SEO 的人都知道連結有兩種, 一種是不會被搜尋引擎收入, 或是純脆透過原網站或第三方點擊轉址的系統的連結叫 Softlink, 相對直接寫在 Anchor 的 HTML Tag 叫 Hard Link 實體連結, 實體連結是現在在 SEO 的比重越來越重要, 但要有優質的 Hard Link 卻是比任何其他 SEO 方法都還要困難, 除了策略聯盟外都是可遇不可求, 甚至連優質的策略聯盟更是難得, 現在能夠的話只能透過一些小眾媒體或有認真經營的部落客來做到是比較有價值的,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有價的, 且好的 HardLink 不是開價就買得到, 雖然一開始流量並不可觀, 但因為有可能越滾越大或者是長期對 SEO 的影響之鉅, 是最不能忽視的一環.
若是把行銷預算全部丟給 網路廣告 是最笨的, 但相對的完全沒有把錢放在曝光式廣告, 點擊式廣告, 部落格廣告, 廣告聯盟, 內文式廣告, 關鍵字廣告是比最笨還要更笨 (雖然這句話有語病但也是真的), 因為網路廣告跟傳統廣告即使再不一樣, 都有一個相同點叫做 "覆蓋率", 採取越多種方式去行銷的覆蓋率往往也越高, 只是在於多樣性會不會增加負擔與跟預算的稀釋, 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須要很多經驗的, 但網路廣告的成本往往比傳統平面或電視廣告低很多, 通常多幾樣是死不了人的.
上面這五種網站流量來源所背後的行銷方式只是種大要, 最後還是在於網站的屬性來決定該用那一個或那兩個做為主要的方法, 我通常建議是每一種方式可以用 10%~40% 的行銷預算來去執行, 也就是最低不要超過 10%, 最高也不要到一半的觀點去分配, 也就是說不能偏廢也不該是唯一, 的確該是有一兩項是 30%~40% 占掉一半以上的行銷預算.
拉回來上面講這麼多跟 SEO 有甚麼關連呢?
除了跟上面所說的流量也是衡量 SEO 很重要的一環, 上面幾項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創造連結, 而除了自己有讓別人引用管道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出好的內容與商品讓人願意討論與引用, 然後配合這些 SNS, 聯播, 廣告系統等等的行銷方式, 這才是 SEO 2.0 的王道.
下面是那天的簡報, 這篇文章目的是把投影片串起來讓大家可以懂, 不然只光看投影片是很無趣的, 而我那天講的也有不夠好的地方, 所以也再寫出這篇文章再加強讓大家了解.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
原本以為這程式是相當難寫的, 但在 AM 4:00 洗澡的時候, 仔細想想並不困難, 但應該說不困難的是在抓取, 但要顯示出有價值與意義的排行榜是相對困難的.... 後來花了不到半小時就有個雛型, 接下來就是顯示這排行榜, 而在昨天睡前 (AM 5:00) 時, 只是一個最近抓到...
-
現在是 3:42 分, 該睡了, 但一直想寫篇文章但都一直提不起勁, 大概是為了準備星期四博客來的會議, 讓整個心態與作息全部亂了, 在此時蛋捲個人站又掛了, 讓我的情續大概到了蠻低的低潮吧... 整個星期六日沒甚麼精神做事, 事實上大約在上星期二似乎就隨著部落格溫度計進到低點,...
-
這個計劃最出是我交大管科系學長所發生的問題, 因為我寫了一篇文章後, 就跑去 Plurk 跟大家討論, 而他是屬於會使用網路但不會使用 Plurk 的人, 所以跟本不知道 Plurk 講了甚麼, 最後我只好把網址給他, 他才晃然大悟這兩個部份的落差, 所以跟我抱怨這件事, 因此我...
-
基本上我是屬於逃避加無所謂鄉愿型的人, 所以即使罵我我也很難生氣, 但還是會難過, 只是比較不會生氣... 所以這次會把回應關起來, 當然不是有誰在說我壞話, 因為這很常見也很習慣, 但最近真的 Spam 廣告訊息真的太多了, 所以先將回應暫時設成 "審核制"...
-
今天臉書上有兩個藝人很紅, 一個是說 "My Hometown" 的張懸, 另一個是 "悍衛傳統道德" 的郭采潔, 因為她們的表態, 造成臉書很大的風波... 這兩件事剛好都是 "言論自由" 很好的例子, 一個是...
-
從分家到現在, 我還是維持著兩個都有在更新的狀態, ... 也因為身份的關係, 也沒去說那家比較好... 但當天空吃下蕃薯藤後, 有好有壞, 但大多是壞處.. 1. 自由欄位最多 10 個, 事實上蠻不夠用的... 2. 輸入資料無法全選, 必須去動滑鼠去選擇... 3. 引用似...
-
這幾個月一直看各個媒體在臉書的表現, 可以發現各個媒體的使用者介面與政策, 都會影響新聞在臉書的行為, 雖然有時是讀者的屬性做決定. 而一則新聞有時不用從內容, 甚至不用人去 "刻意投票", 我們就可以從臉書使用者的 "讚享評" 就...
-
剛很無聊的把噗浪的關鍵字趨勢圖畫出來,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這是以話題的 "使用者比例" 為單位, 來跟自己比較, 若是去看原圖有週曲線, 月曲線以及最近一季的狀況: 但下面的圖當時是畫 4 個月 (因為當時也是這系統開始運作的時候), 以後會改半年. ...
-
很多人說 Google 會跳舞, 但事實上是真的嗎? 我們從部落格觀察來看 " 不只是捷運日記 " 的數字吧.. 日期 Google Page Google and Yahoo Link 目前 242 / 576 723 / 83440 ...
-
沒有足夠資訊所做的判斷, 只是又再次增加錯誤的決策罷了.... 楊威利, 前十三艦隊軍團長 我們都知道要看一個網站經營, 最直接的就是看使用量或業績/利潤, 但這些只是最後的結果, 要知道如何改善, 還是須要很多細節去發現如何做, 網點就是因為這樣做出來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