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現在的學生在學甚麼是 "Internet" 時, 除了 "WWW" 與 "OLG" 這三個字的縮寫外, 還有沒有學到為甚麼會有 Internet 的起源.
請大家自己找份比較完整的故事, 我不是好的說故事的人, 不然去看看 wiki 吧....
簡而言之, Internet 的一些技術, 是為了發生 "災難" (當時想像的不是天災, 而是敵人攻擊), 為了保持資訊的暢通, 而想解決一些當時資訊傳遞架構, 無論是 "專線", 或階層式的訊息傳遞模式等等, 所以想出了一個叫 Packet Switch 的概念, 也就是 Internet Packet, 也就是簡稱 IP, 等等的 blahblahblah, .... 這不是重點, 不然就說不完了, 但就上面一篇的重點是:
"當台灣發生災難時, 其資訊傳遞系統就這次莫拉克實證, 真的是太脆弱了".
不得否認台灣的救災系統最高層級的是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然後是以一個階層式的網路層層報告, 傳遞, 審核, 決定, 用階層式的好處是: "容易控制, 也容易集中資訊做決策與資源分配", 但就從 Internet 為甚麼要發展來看, 這種方式也是最容易失去效用的方式, 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 無論是下到上, 上到下, 很多資訊就被阻塞.
只要一個人跑去過父親節, 一個人說 "有那麼嚴重嗎", 或者是一個人跑去染髮 (上面三種情境純屬假設), 這個系統就會掛掉, 很多資訊無法傳達, 無法決策, 災難就會持續擴大, 甚至無人去救災, 或者是救災的腳步慢了下來而不自知, 因為即使做決策, 或做事的人都很自我良好的說: "絕無延怠", 但只是這是以他的觀點, 因為這資訊傳遞本身已經 Delay 或 Lag 很久了, 而若是有所謂的 "白金 24 小時", 或 "黃金 72 小時", 往往因為這個 Lag, 你的角色已經被怪物秒殺了而不自知..., 此時災民真的很苦, 無論你能不能為民所苦阿.
所以即使再有效率的階層資訊傳遞系統, 很不幸的我們目前災害應變系統就是這種方式, 說不定用電視 Call-In 的效果會比較好, 因此若是太平盛世的至國家治理是用科層資訊傳遞方式沒關係, 但發生災難的時後, 只靠這種方式是唯一的方式是不行的, 一定要學習 Internet 這種多管道, 多對多的資訊傳遞方式做整合.
而這次許多民間資訊系統, 無論是透過自己寫的程式, 或者是官員本身自己在 Plurk, 或是透過 Twitter 的資訊發布, 或者是透過 Google Map 的方式, 這資訊的傳遞都不是階層式的傳遞, 而是變成網狀的多對多, 雖然談不是上是甚麼 Packet Switching, 但在不是用 "口語" 傳播類似 "專線" (Deticated Online) 的方式, 或者是架構在電信上的 Circuit Switch (事實上電信交換已經是 Packet Switch了), 都是種讓資訊傳遞更有效的方式.
但並不是說台灣發生災害時, 把應變中心搬去東森新聞, 搬去 PTT, 搬去 Twitter, 搬去 Plurk, 而是要如何善用網路的架構來收集與資訊系統, 而不單純的是用目前的方式, 只是這些系統, 除了做輔助之外, 更要有些不經 "審理" 的方式來去收集災害資訊的系統, 救災資源的回報, 然後透過不只一種方式的 "系統與組織" 將之串連, 將之整理. 但此時不能去禁止 "未經整理確認的資訊", 更應該是去整理出更有用的資訊, 並與目前主要資訊流做串連.
這次許多網路志工做出來的系統, 無論如何在 "資訊流通" 都很有價值, 但不是以 "功能", "系統完成度", 等等來去衡量, 更不能以 "篇數", "點閱數" 來決定誰重誰輕, 也不能說災區使用誰的資訊來說自己是最有價值, 因為大家都有做出東西出來, 也證明只靠現在既有的資訊系統來救災是不夠的, 就如同我上篇所說的 "因為若不是網路的關係, 事實上很多事都不會被發現", 這個事包含災害的嚴重性以及目前國家救災資訊的不足.
透過網路建立不只一個非階層式的災害資訊傳播系統, 可能是我們面臨下一個災害時要做的事.
其中更要包含應用現在的 SNS 系統, 不是創造出一個本來沒人用的東西, 而是將之串聯與結合, 去發現誰須要救助與幫忙, 這才是新的網路災害通報方式, 而不是等著 "受害者/災民" 跑來網站來填單阿~~~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政府是該禁還是不該禁網路災情通報系統?
這次莫拉克風災不得不否認的是政府處理真的有暇疵, 但我也不得不幫政府說句話, 因為若不是網路的關係, 事實上很多事都不會被發現, 更不會放大檢驗, 只能說運氣太差了..
讓我想到三個月遇到某個公務人員長官, 他在會議提出一個嚴正的抗議與意見:
"你們發展技術的人是如此的日新月異, 當我們學好一個新的技術後, 又有新的技術出現, 你們能不能跟我們講那一天會發展完成後, 不會有新的技術出來後, 我們再來看如何應用, 不然這樣一直追趕, 真的是無止盡!"
在這次的風災中, 若沒有網路, 像 Twitter 或 Plurk 的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通常就政府已既有的系統運作, 很多訊息跟本不會像這樣洩漏出去, 很多災情也不會被如此放大, 更不會造成如此的混亂以及政局的動盪, 人民如此忿怒, 社會不安.
因此若是我相信政府可以選擇的話, 應該可以有兩種方式:
1. 想辦法把這些網路給禁掉, 至少要能夠控制及掌握, 這樣自然不會有這些紛爭.
2. 想辦法真的好好的利用這些系統, 真的應用這些科技與技術, 把既有的系統改進.
當然若是這些長官與公務員還是抱持著上面的心態, 我相信決策者應該會選擇第一種方式, 而不是第二種方式, 但倘若政府單位真的能夠痛定思痛, 想辦法做些改進的話, 我相信那些上級單位應該會選擇第二種方式.
這次莫拉客的災情, 就 "資訊流技術觀點" 有兩種:
1. 想辦法提升預測的能力, 無論就區域, 時間間隔等等, 讓災害發生機會降低, 或者是讓損失降到最低.
2. 想辦法建立發生危難的通報系統, 人力, 運輸等的資訊系統, 讓資源有效的利用, 讓決策者得以做最好的分析.
在某方面, 我會說以 "流通" 的觀點, 最大的問題在交通部, 因為這次的問題是:
1. 資訊傳遞的問題: 災情無法有效的傳遞與發揮效用.
2. 交通運輸的問題: 資源與物資無法到達災區與災民.
3. 人力決策的問題: 許多人用在不該用的地方, 或者某些人做了不該做的事, 說了不該說的話.
其中三點的兩點, 都是落在交通部上面, 而這次莫拉客災情網路中心以及其他系統, 並不是建立 "第二救災體系", 而是想要在目前政府無法應用網路新技術下, 建立出 "第二救災資訊系統", 尤其是利用網路既有的 SNS, 來建立出一個許多環節層層相扣效率較低的通報系統無法做到的事, 畢竟 "救災" 是個跟時間賽跑的事, 若是等政府去建立自己的 SNS 與網路系統, 災情早就無法控制了.
但若不是災情無法控制, 就是民怨無法控制, 任何一個當權者都知孰輕孰重, 不然就真的很實務的去利用 SNS, 利用技術或系統, 能夠真正的把事情做好, 說不定會更有意義些, 只是這個可能須要的是能力與魄力, 而不是 "貞廉" 與 "名聲".
當然這次之後, 我相信許多人都在位者所說獲得 "教訓", 身為一個網路工作者, 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災難, 該扮演甚麼樣角色, 都應該都獲得不少經驗, 包含我自己, 畢竟我們該做的事還很多, 去期望沒有能力的人還不如自己真的去做, 想靠 "批評" 或 "嘴砲" 讓 "政治世家子弟的偉人" 得已反省, 可能放再多 "前總統的相片" 也是不夠的.
讓我想到三個月遇到某個公務人員長官, 他在會議提出一個嚴正的抗議與意見:
"你們發展技術的人是如此的日新月異, 當我們學好一個新的技術後, 又有新的技術出現, 你們能不能跟我們講那一天會發展完成後, 不會有新的技術出來後, 我們再來看如何應用, 不然這樣一直追趕, 真的是無止盡!"
在這次的風災中, 若沒有網路, 像 Twitter 或 Plurk 的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通常就政府已既有的系統運作, 很多訊息跟本不會像這樣洩漏出去, 很多災情也不會被如此放大, 更不會造成如此的混亂以及政局的動盪, 人民如此忿怒, 社會不安.
因此若是我相信政府可以選擇的話, 應該可以有兩種方式:
1. 想辦法把這些網路給禁掉, 至少要能夠控制及掌握, 這樣自然不會有這些紛爭.
2. 想辦法真的好好的利用這些系統, 真的應用這些科技與技術, 把既有的系統改進.
當然若是這些長官與公務員還是抱持著上面的心態, 我相信決策者應該會選擇第一種方式, 而不是第二種方式, 但倘若政府單位真的能夠痛定思痛, 想辦法做些改進的話, 我相信那些上級單位應該會選擇第二種方式.
這次莫拉客的災情, 就 "資訊流技術觀點" 有兩種:
1. 想辦法提升預測的能力, 無論就區域, 時間間隔等等, 讓災害發生機會降低, 或者是讓損失降到最低.
2. 想辦法建立發生危難的通報系統, 人力, 運輸等的資訊系統, 讓資源有效的利用, 讓決策者得以做最好的分析.
在某方面, 我會說以 "流通" 的觀點, 最大的問題在交通部, 因為這次的問題是:
1. 資訊傳遞的問題: 災情無法有效的傳遞與發揮效用.
2. 交通運輸的問題: 資源與物資無法到達災區與災民.
3. 人力決策的問題: 許多人用在不該用的地方, 或者某些人做了不該做的事, 說了不該說的話.
其中三點的兩點, 都是落在交通部上面, 而這次莫拉客災情網路中心以及其他系統, 並不是建立 "第二救災體系", 而是想要在目前政府無法應用網路新技術下, 建立出 "第二救災資訊系統", 尤其是利用網路既有的 SNS, 來建立出一個許多環節層層相扣效率較低的通報系統無法做到的事, 畢竟 "救災" 是個跟時間賽跑的事, 若是等政府去建立自己的 SNS 與網路系統, 災情早就無法控制了.
但若不是災情無法控制, 就是民怨無法控制, 任何一個當權者都知孰輕孰重, 不然就真的很實務的去利用 SNS, 利用技術或系統, 能夠真正的把事情做好, 說不定會更有意義些, 只是這個可能須要的是能力與魄力, 而不是 "貞廉" 與 "名聲".
當然這次之後, 我相信許多人都在位者所說獲得 "教訓", 身為一個網路工作者, 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災難, 該扮演甚麼樣角色, 都應該都獲得不少經驗, 包含我自己, 畢竟我們該做的事還很多, 去期望沒有能力的人還不如自己真的去做, 想靠 "批評" 或 "嘴砲" 讓 "政治世家子弟的偉人" 得已反省, 可能放再多 "前總統的相片" 也是不夠的.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Morakot in Plurk) 的開始
的確在 8 月 8 日馬英九還沒有放出 "父親節" 未來週記談話的前兩天, 我就回台南了, 那時看著氣象預報, 在想著說這次颱風應該又是屬於南部無風無雨, 但北部大風大雨的狀況吧, 就趁 8 月 6 日晚上連夜回台南避颱風, 所以帶著大兒子回南部 "鄉下" 地方過暑假吧.
雖然過了桃園的確已經沒有雨了, 但到台南時發現整個不對, 原本打電話回家說沒風沒雨, 但到了 11:00 後的台南地方, 已經不是下雨, 還颳起了強風, 幸好已經是路程的最後一階段了, 最後還是平安回到台南了, 當時也覺得應該醒過來可以準備風和日麗吧, 此時就開始寫原本設定想寫的一些程式.
事實上在 8 月 4 日我去 "數位文化協會" 跟大家討論一些事情, 說我打算第二天寫完 "噗浪關鍵字追蹤與發噗" 的系統, 而在第二天的確寫完前端的解讀系統, 而在 8 月 6 日就開始啟動三隻程式:
1. 開會討論出來 "聽奧" 的討論系統
2. 給自己用的 "誰說黑貘壞話" 系統
3. 以及這篇第一次公開的 "台南三位政治好友" 的意見協助系統
而在想回台南那幾天, 要開始構思與寫作 replurk 的更進一步的完整計劃, 而在 8 月 5 日跟 "紅色死神" 聊完後也敲定, 也買了幾個網址作準備, 但沒想到在 8 月 7 號晚上, 這一切計劃都被莫拉克給打亂掉了, 只是為甚麼要寫出這一段, 因為若不是這一段, 這個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也不會剛好在這邊被應用到.
8 月 7 日早上起床, 沒想到前一天的風雨並沒有停下來, 反而更大, 此時我還在努力修正與改進這些系統, 以及處理 "部落格觀察" 的審核 (有 9000 筆), 而此時一面掛著 Plurk , 在下午看到幾個網友在 "抱怨" 淹水, 當時還不以為意, 但 "數位文化協會台南辦公室" 的朋友原本想說準備假日休假北上, 但外面已經有不少 "零星災情"... 因為 Plurk 與 twitter 開始有一些朋友發推發噗, 說自己遇到甚麼事, 或者是朋友打電話跟他講甚麼事 (災情), 慢慢的從幾則到幾十則, 漸漸的似乎已經快到上百則時, 大家才發現苗頭不對....
而後來 "史萊姆" 打電話給我時, 我就說, 應該把噗浪的災情通報給串連起來, 剛好 8/5 寫的系統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因為那時大部份的新聞還是在父親節, 甚至大家還彌漫在颱風假的快樂中, 跟本沒警覺到事實上這是個大災難的開始....
在之前我都說, 這次颱風的話題會在噗浪漫延到甚麼地步, 上次地震時, 話題充到 23.5%, 我在想這次應該是 35%, 最後是有 41% 的人都在談 "颱風" 這個字, 只是此時已經不是颱風的問題了, 而是 "災情", "救災", "淹水", "水災", "災情", "警戒", "洪水" 等等的問題了.....
結果程式一開始運作, 發現的確已經有很多人發生災難了, 大家都開始擔心會發生甚麼事.... 只是沒想到, 這次會變得這麼嚴重....
當然接下來的事, 大家已經都知道, TBA 的 BillyPan, Rickz 與 shadow 的 oooo, 跟 XDite 的 disaster, 以及跟數位文化協會也都做了相當不錯的事, 這系統在初期可以說是最即時豐富的災情資料收集系統, 讓大家也發現事實上真的台灣正在承受災難, 而到我現在為止, 目前資料是:
好友: 885
粉絲: 360
發噗: 12110
可發噗 (在資料庫): 55559
事實上之後我認為在 8/9 或 8/10 這系統應該已經該功成身退, 資訊傳遞應該是更精確有價值得資訊, 而不是這些 "系統自動抓取整理" 的資訊, 而原本這系統一開始的確是數位文化協會救災系統的第一步核心, 但之後已經是其他義工所努力出來的價值, 讓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發揮, 而這個系統只有做為 "歷史建檔" 的價值了.
所以當某個記者問我的時候, 我說這系統最大的價值是在資料搜集以及提醒, 但之後真對救災有價值的是在 "人", 尤其是 "網友" 及 "義工" 等經過人去通報, 過濾, 整理, 稽核的資料, 像之後的 oooo, disaster 跟 "gbt.tw" 才是發揮效用的主角, 經過 "組織化" 的收集而產出, 這是這個系統做不到的.
但此時覺得幸而 8/5 沒有做這個 "噗浪關鍵字回噗" 系統, 也不會有這個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更不會那麼快成立這個收集資訊的系統, 尤其是 "數位文化協會" 的大家, 讓這系統開始以及繼續的運作更有價值的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那些義工在我眼中, 才是令我敬佩的, 畢竟我只是做我熟知範圍該做的事.
而接下來, 再分幾篇來講這次的經驗, 以及意見, 這才是大家真正想聽的吧, 這篇只是跟我有關而我想寫的罷了....
雖然過了桃園的確已經沒有雨了, 但到台南時發現整個不對, 原本打電話回家說沒風沒雨, 但到了 11:00 後的台南地方, 已經不是下雨, 還颳起了強風, 幸好已經是路程的最後一階段了, 最後還是平安回到台南了, 當時也覺得應該醒過來可以準備風和日麗吧, 此時就開始寫原本設定想寫的一些程式.
事實上在 8 月 4 日我去 "數位文化協會" 跟大家討論一些事情, 說我打算第二天寫完 "噗浪關鍵字追蹤與發噗" 的系統, 而在第二天的確寫完前端的解讀系統, 而在 8 月 6 日就開始啟動三隻程式:
1. 開會討論出來 "聽奧" 的討論系統
2. 給自己用的 "誰說黑貘壞話" 系統
3. 以及這篇第一次公開的 "台南三位政治好友" 的意見協助系統
而在想回台南那幾天, 要開始構思與寫作 replurk 的更進一步的完整計劃, 而在 8 月 5 日跟 "紅色死神" 聊完後也敲定, 也買了幾個網址作準備, 但沒想到在 8 月 7 號晚上, 這一切計劃都被莫拉克給打亂掉了, 只是為甚麼要寫出這一段, 因為若不是這一段, 這個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也不會剛好在這邊被應用到.
8 月 7 日早上起床, 沒想到前一天的風雨並沒有停下來, 反而更大, 此時我還在努力修正與改進這些系統, 以及處理 "部落格觀察" 的審核 (有 9000 筆), 而此時一面掛著 Plurk , 在下午看到幾個網友在 "抱怨" 淹水, 當時還不以為意, 但 "數位文化協會台南辦公室" 的朋友原本想說準備假日休假北上, 但外面已經有不少 "零星災情"... 因為 Plurk 與 twitter 開始有一些朋友發推發噗, 說自己遇到甚麼事, 或者是朋友打電話跟他講甚麼事 (災情), 慢慢的從幾則到幾十則, 漸漸的似乎已經快到上百則時, 大家才發現苗頭不對....
而後來 "史萊姆" 打電話給我時, 我就說, 應該把噗浪的災情通報給串連起來, 剛好 8/5 寫的系統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因為那時大部份的新聞還是在父親節, 甚至大家還彌漫在颱風假的快樂中, 跟本沒警覺到事實上這是個大災難的開始....
在之前我都說, 這次颱風的話題會在噗浪漫延到甚麼地步, 上次地震時, 話題充到 23.5%, 我在想這次應該是 35%, 最後是有 41% 的人都在談 "颱風" 這個字, 只是此時已經不是颱風的問題了, 而是 "災情", "救災", "淹水", "水災", "災情", "警戒", "洪水" 等等的問題了.....
結果程式一開始運作, 發現的確已經有很多人發生災難了, 大家都開始擔心會發生甚麼事.... 只是沒想到, 這次會變得這麼嚴重....
當然接下來的事, 大家已經都知道, TBA 的 BillyPan, Rickz 與 shadow 的 oooo, 跟 XDite 的 disaster, 以及跟數位文化協會也都做了相當不錯的事, 這系統在初期可以說是最即時豐富的災情資料收集系統, 讓大家也發現事實上真的台灣正在承受災難, 而到我現在為止, 目前資料是:
好友: 885
粉絲: 360
發噗: 12110
可發噗 (在資料庫): 55559
事實上之後我認為在 8/9 或 8/10 這系統應該已經該功成身退, 資訊傳遞應該是更精確有價值得資訊, 而不是這些 "系統自動抓取整理" 的資訊, 而原本這系統一開始的確是數位文化協會救災系統的第一步核心, 但之後已經是其他義工所努力出來的價值, 讓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發揮, 而這個系統只有做為 "歷史建檔" 的價值了.
所以當某個記者問我的時候, 我說這系統最大的價值是在資料搜集以及提醒, 但之後真對救災有價值的是在 "人", 尤其是 "網友" 及 "義工" 等經過人去通報, 過濾, 整理, 稽核的資料, 像之後的 oooo, disaster 跟 "gbt.tw" 才是發揮效用的主角, 經過 "組織化" 的收集而產出, 這是這個系統做不到的.
但此時覺得幸而 8/5 沒有做這個 "噗浪關鍵字回噗" 系統, 也不會有這個 "莫拉克災民通報網", 更不會那麼快成立這個收集資訊的系統, 尤其是 "數位文化協會" 的大家, 讓這系統開始以及繼續的運作更有價值的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那些義工在我眼中, 才是令我敬佩的, 畢竟我只是做我熟知範圍該做的事.
而接下來, 再分幾篇來講這次的經驗, 以及意見, 這才是大家真正想聽的吧, 這篇只是跟我有關而我想寫的罷了....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政治人物在噗浪數字模型操作型定義!?
在之前有說, 噗浪的名人有四種或兩種...
1. 本來在部落格就有足夠份量的
2. 在其他網路社群就知名的人
3. 透過噗浪建立起自己勢力的噗浪客
4. 在現實社會(非網路族群)的名人
前三種指的是網路人士, 第四種指的是開始運作網路(噗浪)的人, 當然前題必須去區分幾種:
1. 人, 自然人或個人
2. 機器人, 或表面是人但利用機器人的人
3. 團體, 或表面是個人但由團體操作的人, 其中包含媒體或組織
而這才是可能最模糊的問題, 許多政治人物倒底是自己噗的還是靠助理操作的? 事實上這點才最麻煩的, 但在此時我們到底要不要討論助理有沒有介入, 或者是介入到甚麼地步來作為區分, 倒是不是重點, 而是噗浪在這種政治運作該是如何? 或者是我們的期待是甚麼?
就其他噗友對政治人物的觀點是:
是否政治人物真的肯跟其他噗友作互動, 包含是否能夠聽到政治人物的真心話, 以及是否能夠把群眾的話傳達給這些政治人物.
當然政治人物在思索的除了上面的因素, 可能更多的是:
是否透過噗浪能夠爭取更多人的認同, 進一步獲得支持或選票.
這兩個觀點看起來很接近, 但也是不太一樣, 其中包含:
1. 政治人物是否只是單向利用噗浪, 作為最便宜的大眾傳播工具
2. 政治人物是否只發出空洞的交際噗, 而把噗浪當作固樁工具
當然當作文宣或動員樁腳也沒甚麼不對, 但若 "只是" 的話, 就失去了像噗浪這種網路工具的價值了, 因為網路不是單向的, 雖然不否認 "政治人物" 本身還是種 "傳教士", 會 "說多於聽", "命令多於接受", 但若都只是 "說" 或 "命令", 就 "政治人物" 而言也不是不對, 但是不是合適於 "網路" 的模式就另當別論.
因此, 若願意 "廎聽", "互動", "接受", "討論" 或許對於這樣的 "政治人物" 說不定才是 "網路族", "噗浪客" 所接受的, 即使是否是以助理來幫忙打字, 搜集資料, 都不是問題....
所以要看這部份的表現, 要看的東西除了噗浪力以外還有幾項:
非內容部份:
1. 回應與發噗首的比例:
很多政治人物只發噗而不會應, 真的把噗浪當傳播工具了..
2. 在自己噗浪回應以及在別人的噗回應的數值:
雖然會回應, 但都只是在自己的噗去討論, 沒有踏出去自己的眼界
3. 總共有不同的人去回應 (Uniq Plurker Responses)
雖然乍看之下每個噗都有很多人在回, 但總是那些人在回, 甚至只是香蕉文
內容部份:
1. 總是發一些跟社會民生無關的早安噗, 生活噗
雖然總是發政論的噗, 是不對的, 那是 "政治", 不是 "人物", 雖然失去了人格, 再好的政論是有問題的, 但相對的只是自我在表現, 沒有政見也是不對的.
2. 討論與回應都是香蕉文, 或過短的句子
有些認同的話語是有必要的, 再過多的推崇文句感覺又變成造神了.
再加上噗浪力的數值來源:
1. 朋友數
2. 粉絲數
3. 卡馬值
4. 多噗率
從這 9 個數字說不定可以來知道一個政治人物是否在噗浪有好表現, 而從這 9 個數字的整體表現與個別表現, 更可以看到一個政治人物的光譜與特徵...
這些數字大部份都可以算得出來, 甚至已經算出來了, 只是做一個統整介面, 若作出這樣的統整介面, 可以更可以去用操作型定義來看政治人物在這邊的表現,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必須 "使用" 噗浪, 但相對的, 一個能夠 "頃聽" 群眾的政治人物中間人, 在民主制度不夠建全的前題下, 也是一種值的前進與檢驗的方向阿.
1. 本來在部落格就有足夠份量的
2. 在其他網路社群就知名的人
3. 透過噗浪建立起自己勢力的噗浪客
4. 在現實社會(非網路族群)的名人
前三種指的是網路人士, 第四種指的是開始運作網路(噗浪)的人, 當然前題必須去區分幾種:
1. 人, 自然人或個人
2. 機器人, 或表面是人但利用機器人的人
3. 團體, 或表面是個人但由團體操作的人, 其中包含媒體或組織
而這才是可能最模糊的問題, 許多政治人物倒底是自己噗的還是靠助理操作的? 事實上這點才最麻煩的, 但在此時我們到底要不要討論助理有沒有介入, 或者是介入到甚麼地步來作為區分, 倒是不是重點, 而是噗浪在這種政治運作該是如何? 或者是我們的期待是甚麼?
就其他噗友對政治人物的觀點是:
是否政治人物真的肯跟其他噗友作互動, 包含是否能夠聽到政治人物的真心話, 以及是否能夠把群眾的話傳達給這些政治人物.
當然政治人物在思索的除了上面的因素, 可能更多的是:
是否透過噗浪能夠爭取更多人的認同, 進一步獲得支持或選票.
這兩個觀點看起來很接近, 但也是不太一樣, 其中包含:
1. 政治人物是否只是單向利用噗浪, 作為最便宜的大眾傳播工具
2. 政治人物是否只發出空洞的交際噗, 而把噗浪當作固樁工具
當然當作文宣或動員樁腳也沒甚麼不對, 但若 "只是" 的話, 就失去了像噗浪這種網路工具的價值了, 因為網路不是單向的, 雖然不否認 "政治人物" 本身還是種 "傳教士", 會 "說多於聽", "命令多於接受", 但若都只是 "說" 或 "命令", 就 "政治人物" 而言也不是不對, 但是不是合適於 "網路" 的模式就另當別論.
因此, 若願意 "廎聽", "互動", "接受", "討論" 或許對於這樣的 "政治人物" 說不定才是 "網路族", "噗浪客" 所接受的, 即使是否是以助理來幫忙打字, 搜集資料, 都不是問題....
所以要看這部份的表現, 要看的東西除了噗浪力以外還有幾項:
非內容部份:
1. 回應與發噗首的比例:
很多政治人物只發噗而不會應, 真的把噗浪當傳播工具了..
2. 在自己噗浪回應以及在別人的噗回應的數值:
雖然會回應, 但都只是在自己的噗去討論, 沒有踏出去自己的眼界
3. 總共有不同的人去回應 (Uniq Plurker Responses)
雖然乍看之下每個噗都有很多人在回, 但總是那些人在回, 甚至只是香蕉文
內容部份:
1. 總是發一些跟社會民生無關的早安噗, 生活噗
雖然總是發政論的噗, 是不對的, 那是 "政治", 不是 "人物", 雖然失去了人格, 再好的政論是有問題的, 但相對的只是自我在表現, 沒有政見也是不對的.
2. 討論與回應都是香蕉文, 或過短的句子
有些認同的話語是有必要的, 再過多的推崇文句感覺又變成造神了.
再加上噗浪力的數值來源:
1. 朋友數
2. 粉絲數
3. 卡馬值
4. 多噗率
從這 9 個數字說不定可以來知道一個政治人物是否在噗浪有好表現, 而從這 9 個數字的整體表現與個別表現, 更可以看到一個政治人物的光譜與特徵...
這些數字大部份都可以算得出來, 甚至已經算出來了, 只是做一個統整介面, 若作出這樣的統整介面, 可以更可以去用操作型定義來看政治人物在這邊的表現,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必須 "使用" 噗浪, 但相對的, 一個能夠 "頃聽" 群眾的政治人物中間人, 在民主制度不夠建全的前題下, 也是一種值的前進與檢驗的方向阿.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
原本以為這程式是相當難寫的, 但在 AM 4:00 洗澡的時候, 仔細想想並不困難, 但應該說不困難的是在抓取, 但要顯示出有價值與意義的排行榜是相對困難的.... 後來花了不到半小時就有個雛型, 接下來就是顯示這排行榜, 而在昨天睡前 (AM 5:00) 時, 只是一個最近抓到...
-
現在是 3:42 分, 該睡了, 但一直想寫篇文章但都一直提不起勁, 大概是為了準備星期四博客來的會議, 讓整個心態與作息全部亂了, 在此時蛋捲個人站又掛了, 讓我的情續大概到了蠻低的低潮吧... 整個星期六日沒甚麼精神做事, 事實上大約在上星期二似乎就隨著部落格溫度計進到低點,...
-
這個計劃最出是我交大管科系學長所發生的問題, 因為我寫了一篇文章後, 就跑去 Plurk 跟大家討論, 而他是屬於會使用網路但不會使用 Plurk 的人, 所以跟本不知道 Plurk 講了甚麼, 最後我只好把網址給他, 他才晃然大悟這兩個部份的落差, 所以跟我抱怨這件事, 因此我...
-
基本上我是屬於逃避加無所謂鄉愿型的人, 所以即使罵我我也很難生氣, 但還是會難過, 只是比較不會生氣... 所以這次會把回應關起來, 當然不是有誰在說我壞話, 因為這很常見也很習慣, 但最近真的 Spam 廣告訊息真的太多了, 所以先將回應暫時設成 "審核制"...
-
今天臉書上有兩個藝人很紅, 一個是說 "My Hometown" 的張懸, 另一個是 "悍衛傳統道德" 的郭采潔, 因為她們的表態, 造成臉書很大的風波... 這兩件事剛好都是 "言論自由" 很好的例子, 一個是...
-
從分家到現在, 我還是維持著兩個都有在更新的狀態, ... 也因為身份的關係, 也沒去說那家比較好... 但當天空吃下蕃薯藤後, 有好有壞, 但大多是壞處.. 1. 自由欄位最多 10 個, 事實上蠻不夠用的... 2. 輸入資料無法全選, 必須去動滑鼠去選擇... 3. 引用似...
-
這幾個月一直看各個媒體在臉書的表現, 可以發現各個媒體的使用者介面與政策, 都會影響新聞在臉書的行為, 雖然有時是讀者的屬性做決定. 而一則新聞有時不用從內容, 甚至不用人去 "刻意投票", 我們就可以從臉書使用者的 "讚享評" 就...
-
剛很無聊的把噗浪的關鍵字趨勢圖畫出來,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這是以話題的 "使用者比例" 為單位, 來跟自己比較, 若是去看原圖有週曲線, 月曲線以及最近一季的狀況: 但下面的圖當時是畫 4 個月 (因為當時也是這系統開始運作的時候), 以後會改半年. ...
-
很多人說 Google 會跳舞, 但事實上是真的嗎? 我們從部落格觀察來看 " 不只是捷運日記 " 的數字吧.. 日期 Google Page Google and Yahoo Link 目前 242 / 576 723 / 83440 ...
-
沒有足夠資訊所做的判斷, 只是又再次增加錯誤的決策罷了.... 楊威利, 前十三艦隊軍團長 我們都知道要看一個網站經營, 最直接的就是看使用量或業績/利潤, 但這些只是最後的結果, 要知道如何改善, 還是須要很多細節去發現如何做, 網點就是因為這樣做出來的網...